白头翁入少年场
出于对菊花的喜爱,我也十分喜欢读关于菊花的古诗词,其中最爱读的是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读着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我们的眼前立即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也好像置身于某一种氛围之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境界。你看,那满院子的菊花金黄似金,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盛开其中,就像一个白发老人家置身于一群少年的歌舞酒席之中。全诗写得新颖而别致,以花喻人,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却仍然有着少年的情趣。这首诗题为“赋白菊”,但诗的首句“满园花菊郁金黄”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满园盛开的金黄色菊花,“中有孤丛色似霜”,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人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信手拈来。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入少年场”,读后顿感妙趣横生,白菊“孤丛”,好似一“白发老翁”,这白发老翁并不孤寂苍老,他在与众“少年”在一起把酒言欢,劲舞高歌,仍然充满青春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和一种精神吗!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是大病初愈,一反一些古人悲秋情节,横扫衰颓萧瑟之气。诗人以激昂的笔调和豪迈乐观的激情,在重阳节中咏秋,咏菊。全词扣准“重阳”词题,反复咏叹“重阳”,并在咏菊中赋予新意。诗的起句拔地而起,直书唯物主义的人生哲理,随之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诗中运用叠字,仿句笔法,读之诵之,顿感文字和谐之美和音韵铿锵之美。而“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之结句,以昂然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意境宏大,余韵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