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阳节今又重阳日与君赏菊花 [复制链接]

1#
又是一年菊花盛开时节,随之重阳节也将到来,沈阳中山公园适时举办了大型菊花展,十分喜爱菊花的我,因偶患小恙,一直没有前去观赏,医院出来顺路步入公园,走马观花,手机拍摄几幅小片,又有感悟于心,与君分享。菊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排三(梅花、牡丹花、菊花、兰花、月季花、杜鹃花、茶花、荷花、水仙花),更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据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花是黄色的。中国在千百年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食菊的传统中,培养了源远流长的菊文化,《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更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菊花艳在深秋,具有傲霜怒放的高尚品格。菊花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列,显示出恬然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陆游有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残菊》诗中咏道“深丛隐孤芳,扰得奉清筋”。苏轼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诗人高启《晚香轩》诗曰:“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万卉已凋时”。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名句,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白头翁入少年场

出于对菊花的喜爱,我也十分喜欢读关于菊花的古诗词,其中最爱读的是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读着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我们的眼前立即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也好像置身于某一种氛围之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境界。你看,那满院子的菊花金黄似金,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盛开其中,就像一个白发老人家置身于一群少年的歌舞酒席之中。全诗写得新颖而别致,以花喻人,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却仍然有着少年的情趣。这首诗题为“赋白菊”,但诗的首句“满园花菊郁金黄”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满园盛开的金黄色菊花,“中有孤丛色似霜”,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人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信手拈来。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入少年场”,读后顿感妙趣横生,白菊“孤丛”,好似一“白发老翁”,这白发老翁并不孤寂苍老,他在与众“少年”在一起把酒言欢,劲舞高歌,仍然充满青春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和一种精神吗!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是大病初愈,一反一些古人悲秋情节,横扫衰颓萧瑟之气。诗人以激昂的笔调和豪迈乐观的激情,在重阳节中咏秋,咏菊。全词扣准“重阳”词题,反复咏叹“重阳”,并在咏菊中赋予新意。诗的起句拔地而起,直书唯物主义的人生哲理,随之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诗中运用叠字,仿句笔法,读之诵之,顿感文字和谐之美和音韵铿锵之美。而“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之结句,以昂然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意境宏大,余韵无穷。


  

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公元八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所以,我们今天看得到菊花不仅仅只有黄白两种颜色,而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这是中山公园菊花展的一个展厅,都是名贵的盆栽菊花。切花(cutflowers)常指从植物体上剪切下来的花朵、花枝、叶片等的总称,作为插花的素材,也被称为花材,用于插花或制作花束、花篮、花圈等花卉装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