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杜甫一个跌落凡间的圣人
TUhjnbcbe - 2023/4/4 20:33:00

一天一首小诗词,一天一点小诗意

多年以后,见识过“越女天下白”的杜甫,总会想起那天晚上的妻子,和照在她手臂上的那道白月光。

这个年轻人,有点狂

人们对杜甫的误解,可能比李白还多。

莫名其妙地给杜甫贴上“现实主义诗人”,好像杜甫老是盯着脚下的土地,从来没有望过天上的星空,不仅与浪漫完全无缘,更和狂放沾不上边。其实,在放纵和疏狂上,年轻的杜甫从来是“当仁不让”,在对才华的自信上,杜甫更与李白旗鼓相当。

他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意思是,“我七岁开始写诗,就很了不起,一开口就写凤凰,不同于常人”。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出游翰墨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参加了诗人协会,跟文坛的人不断地交往。

杜甫说,“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意思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不起我的同辈人,觉得他们很幼稚。”

十九岁和二十岁的时候,他做了一次很长时间的漫游——漫游吴越。

杜甫祖籍是湖北襄阳,但是从他祖父杜审言开始,就移居到了河南巩县。他从河南巩县出发,一直朝南走到湖北,然后沿江而下到江苏,再到浙江。一直玩到浙江的海边,当时把船都买好了,准备到日本去玩一玩,但是没去成。他老了以后,还在为这件事情感到后悔。

唐朝人,尤其是盛唐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要“漫游”,这在读书人中成为一种风气,叫“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就是背一把长剑,去周游闯荡。

在杜甫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做官。他从洛阳出发,到了山东漫游齐鲁,就写了一首漂亮的诗《望岳》。现在把《杜甫全集》一打开就是《望岳》,最后两句写得特别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人气盖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读一读“一览众山小”,你就明白什么叫“目空一切”了。这首诗一读就知道是盛唐人写的,强悍,狂放。用现在的话说,一个年轻人真该有点狂。年轻人宁可骄傲,也不可自卑。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还说,他觉得自己特别杰出,要赶快在社会上占一个好位置,他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要使皇帝像尧、舜一样伟大。

春风得意,英姿勃发,说的就是少年杜子美。

天宝三载(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会,闻一多先生十分形象地比喻说,这是中国的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当时已经是天下扬名的大诗人,杜甫还什么都不是,一点名气都没有。于是,杜甫就慕名求见,被李白浪漫的风采迷住了。

他听了李白的话,去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求仙访道,在山东遇上了高适,三个人从夏天到秋天,仙人、仙草、仙丹都没有弄成,杜甫熬不住了。很快,三人就各走一方,李白下江东,高适回梁宋,杜甫独闯长安。

这个中年人,平平无奇嘛

天宝十二载,公元年秋天,在长安城。

对于杜甫来说,这是一个很沉重的中秋节。

他在排队,做什么呢,领米。

因为雨灾,长安的米价又开始疯涨。

有人抱着一床被褥来换一点米,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你来晚了,那是上午的价。现在要两床被子了。”卖米的人说。

当时,政府打算救急,开了太仓,拨出十万石米,低价粜给市民。

每天限领五升,不能多领。杜甫就靠这个过日子。

五升米,大概有七八斤,听上去不算少。

但是杜甫家庭负担重,大儿子三岁,小儿子才刚刚出生。

没有奶粉,没有辅食,嗷嗷待哺。

中秋到了,他基本上没有心情过节。

面对妻儿,杜甫很惭愧:

“接你们到长安来,却要过这样的日子。”

“我会努力的,我一定会在长安找到机会。”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第七个年头。

七年了,他一直在奋斗打拼。白天到处奔走、投稿,晚上就加班写写写。

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有关系的同龄人都开始飞黄腾达。

比如他的同辈人,宰相杨国忠的儿子杨暄。

杨暄参加科举考试,一塌糊涂,没考上。

杨国忠于是发火了。不是对儿子发火,而是对考官发了火。

结果杨暄高中进士,名列前茅。

短短几年后,杨暄火箭提拔,当了户部侍郎。这时他的主考官达奚珣也才当吏部侍郎而已。两人平级。

杨暄还嫌自己升官慢:

上班都好几年了,才当副部长?老爸真不给力。

杜甫呢?前后两次科考不第,一直跟在杨暄们的屁股后面吃灰。

当时,朝廷有“征文信箱”,号称是有才华的人都可以来投稿。

杜甫精心写作,一共投了两次。

第一次,投了“三大礼赋”,惊动了皇帝。

玄宗连夸杜甫有才,命令宰相再去试试他的作文。

这是杜甫人生第一次上热搜。

考试当天,集贤院的学生们都轰动了,都来围观杜甫。

“平平无奇嘛。”大家纷纷在楼上说。

试完之后,再无下文。

第二次,他投了两篇大文章《封西岳赋》《雕赋》,回家等消息。

而这一次的结果是:

回复:零。

评论:零。

点赞:零。

“离家”

雨灾还是不停,杜甫家渐渐吃不起饭了。

一个只会写字的人,在通货膨胀的首都养着两个孩子,太奢侈。

他只能把老婆孩子先安顿到两百里外的奉先县。

等于是今天自己留在北京,老婆孩子住在河北。

这一次分别恰好又是中秋前后,一家刚刚团聚才不到一年。

妻子神情黯然,孩子牵住爸爸的衣服哭。

“我们不会分开太久的。”

杜甫郑重说,“我们一家人很快就要在一起。”

如果是李白这样说,那多半不靠谱。

要是孟浩然、高适这样说也得打折扣。

可杜甫这样说,他一定是认真的。

终于,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杜甫在长安的九年努力有了结果。

他得到了一个官职,叫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意思就是武装部的仓库管理员,级别是正八品下。

于是,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仓库管理员诞生了,没有之一。

工作定了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上行囊,直奔奉先,要去探望家人。

用他的话说就是: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我的老伴在他乡,一家十口风雪隔绝,见不到面。

我要去和他们一起,甘苦与共。

然而等好不容易到了家,一进破旧的房子,却只听到一片哭声。

原来是他最小的孩子饿死了。

无比的痛苦、愧疚中,他写下这样的诗: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他以为是来团聚,没想到是来送别。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在一番悲痛过后,起码生活还可以继续。

毕竟这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杜甫可以正常去上班,用微薄的俸禄糊口,安心拉扯孩子。

他肯定不会成为那么伟大的诗人了,搞不好,会成为平凡的仓库管理员老杜。但这一家人可以收获一点安稳。

我们倒宁愿是这样的结局。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了。

“白月光”

大地沉睡,月光如洗。

长安正北公里,有一个小村子,只有一户人家还亮着烛光。

这里的主人,是44岁的杜甫。

四目相对,半晌无言。

妻子杨女士先开了口,她拉着丈夫的手:

阿杜,我不让你走。

乖,别任性,待我功名及腰,回来接你可好。

杜甫不想把氛围弄得那么悲伤。

我不要功名,我只要你平安。你看外面乱的,玄宗跑路了,杨贵妃也被杀了,咱们在这乡下种种田、读读书不好么?

种田是不会种田的。我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现在新君继位,唐肃宗正在广纳贤才。这是个机会。

杜甫把“机会”两个字,说得特别重。

妻子叹口气:

哎,都是安禄山搞的,他们搜刮一番,会不会就撤走了?

杜甫说:

你当安禄山造反,是为了吃40万一桌的饭吗?他是来占座的,

——皇帝的宝座。

妻子更加惶恐:

你想去,我不拦。跟你在长安那十年,租房子、吃泡面,我都没怨言,我只是担心你的安全。

杜甫急了,大声说:

我不怕死。

杜甫说完,妻子神色忧伤。她转过身,看着正在熟睡的两个孩子,悠悠地说:

我怕你死。

杜甫的心似乎被刀扎了一下,他还想说什么,终没有吭声。

妻子也想说什么,也没有吭声。

他执意要走,她是留不住的。

月光变得微弱,洒在桌子上,一片惨白,杜甫开始收拾行李。

半晌,妻子抹掉眼泪,换了语气:

答应我,一定活着回来。

“答应你”

那一夜,灯光亮到五更。当一声鸡叫传来,杜甫推开了柴门。

请记住这次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这是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这个地方,是位于鄜州、一个叫羌村的小山村。

如今这两个地名早已消失在尘埃,但它却因为杜甫,永远存活在诗坛。

这个中年人,平平无奇嘛+1

山路崎岖,硝烟弥漫。

背着简单的行李,杜甫步履匆匆。

一路上,有逃难的百姓,有大唐的伤兵残卒,路边尸体无数,一派人间地狱。

但此时的杜甫却充满信心,他的目标,是公里外一个叫凤翔的小县城,在那里,大唐新任CEO唐肃宗刚刚登基。

自古以来,皇帝登基是国之大事。

大唐前几任皇帝登基,无不是万国来朝、百官跪拜、举国欢庆。

而唐肃宗的满朝文武,只有36个人——包括2名太监。

唐肃宗有点恍惚,这是登基仪式?还是部门例会?

所以杜甫猜的没错,新朝廷,非常缺人。

只要我过去,就有机会。

想到这里,杜甫加快了脚步,不由得笑出了声:

陛下等我,哈哈,我来啦!

空谷幽荡,只听到传来两声兴奋的回音:

哈哈,来啦,来啦。

杜甫一惊:谁?

两个士兵跳出草丛,杀气腾腾。

看见他们穿着盔甲,长着胡人的脸,杜甫身上某个部位不由得一紧。

他碰到是安禄山的游兵。

那个“回声”走了过来,他一脸横肉,两道刀疤,左胸的盔甲掉了几片,露出里面的纹身,手里的弯刀还滴着血。

干什么的?

呃......串亲戚。

杜甫急中生智。

我问,你是做什么的?

种庄稼的。

名字?

杜甫。

叛军打量了杜甫半天,终于说:

这个人,平平无奇嘛。

关起来,押回长安再说。

不过,此刻的杜甫并不知道,倒霉的诗人不止他一个。

“朱砂痣”

远在新疆边塞的岑参,写下一首“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带着一块干粮上路了,他要回到里外的长安,开拓新事业。

“战士军前半死生”的高适,看着“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哥舒翰老板,正要劝说,哥舒翰投敌了。

李白躲在庐山避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也洗不掉他的忧伤,不久之后他将登上永王李璘的贼船。

只有王维不愁工作。因为他刚被叛军抓住,押送到洛阳,逼着他当伪官。

跟他关在一个号子里的,还有诗人储光羲。

杜甫夹在俘虏队伍,走进这座沦陷的长安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当时的杜甫只知道,他来到的是地狱长安,却并不知道,他也来到了诗歌的神坛。

神坛之上,一座丰碑正在缓缓矗立,上面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诗圣杜甫。

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的长安,已不是那个歌舞升平、诗情画意的长安了。

叛军游走在长安的每个角落,烧杀抢掠。在城外打完仗,他们会回到城里,喝着酒唱着歌庆祝胜利。

而城外的战场上,叛军的战斗力爆表。

在一个叫陈陶的地方,4万政府军几乎全军覆没,血流成河。杜甫很悲伤,写了“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在一个叫青坂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战士的白骨。杜甫很悲伤,写了:“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战火熊熊,第二年春天还在烧。

这一天,围城中的杜甫,望着荒草杂芜的长安唏嘘万千。

他为大唐担忧,更为远在鄜州羌村的家人担忧。

滔滔悲情,两行老泪,一首名垂千古的五律诞生了,就是我们熟悉得快要忽略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花都哭了,听见鸟叫我都心惊肉跳。

我发愁得都谢顶了,头发稀少连簪子都插不上。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明写的是愁,为什么我们看了觉得爽,而杜甫的愁,能让你哭?

这就是杜甫的风格,沉郁顿挫,字字扎心。

这段时间,杜甫的灵感和情感,似乎碰头了,电光火石,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神作。

这里有军事的洞察: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也有杨玉环的香魂: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更有死里逃生的余悸:

生还今日事,闻道暂时人。

当然,最让他牵挂的,还是远在鄜州的老婆孩子。

......

又是一个孤独的夜晚。

长安城西,怀远坊。

坊里有座寺庙,叫大云经寺。杜甫已经在这里住两个月了。

月亮初升,坊门宵禁。

杜甫走出屋子,如果是平时,能听到邻家女人洗衣服的声音,“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可是现在,长安死一般寂静,只有巡逻的叛军偶尔几声呵叫。

那晚的月光格外明亮,杜甫45°角仰望星空,透过月光,能看到他眼角的一粒水珠。

在这一夜之前,唐朝诗人写月夜相思,已经神作辈出。

王勃的月夜,寒冷寂寞: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李白的月夜是忧伤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益的月夜,是悲壮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张九龄的月夜,是洒脱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的月夜,是华丽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而今晚的杜甫,也将拿出他的月夜——一个烟火气的月夜,一个只属于他和她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妻子在鄜州,一定担心思念着自己吧。

孩子还太小,都不知道想爸爸。

什么时候才能一家人团聚,不再泪水潸潸。

杜甫这首望月的诗,是一首充满中年感的顶级的情诗。

铭心刻骨,痛彻肝肠。

“回家”

后来,杜甫从长安逃脱了,前往凤翔谒见了唐肃宗。

等再有机会到羌村探亲时,已经是第二年的八月。

从此之后,杜甫做到了一件事:

这一家人基本上再没这样分开过。

后来的日子,不管是到秦州,到成都,还是到夔州,虽然一样的颠沛、穷苦,但是这家人基本上都守在一起。

杜甫最高兴的时候,他们是在一起分享的: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而当他们在成都草堂,生活短暂地安稳了一阵的时候,大家也是在一起的: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吊钩。

哪怕到了人生的最后,杜甫已经走投无路,坐着小船在湘江上漂流的时候,他们也守在一起。

杜甫的一生,大家都说他忧国忧民。其实他还特别忧家。

他诗里最最感人的句子,往往是思念亲人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的那些最“忧国忧民”的诗,事实上往往都是回家的诗。

《北征》是回家的诗。

《羌村》是回家的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也是回家的诗。

回家,是杜甫一直的心愿。

如果说李白是一个永远在上路的人,杜甫就是一个永远在回家的人。

为什么我最喜爱的诗人是杜甫?

少年时想做李白,觉得人生一遭,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四方的“谪仙人”才过瘾。

长大后才懂杜甫,因为因为他的人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于平凡中努力开出花来。

人生的上半场,杜甫也曾是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游子,光风霁月,豪情万丈,他的心高气傲不输李白;

在人生的下半场,日渐衰微的国运,入不敷出的家境,让杜甫开始正视现实,走进世俗生活。

去世四十三年后。

大叔之孙杜嗣业终于有能力将其迁葬回河南老家,并邀请当时的大文豪元稹为大叔做墓志铭。不经意间翻开大叔沉寂的诗卷,元稹瞬时惊为天人:

首诗篇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精雕细琢却又浑然天成!

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就连形式、技法、风格也是如此,兼容并包,博大精深。

这是一个用生命在写诗的伟大的人呐!

抑制不住内心的崇拜之情,元稹提笔挥毫: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一千多年后。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余秋雨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

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叶嘉莹说,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有集大成的成就,有集大成的才能,也有集大成的度量,又恰好生在集大成的时代;

是的,集大成者的伟大和光芒往往是在时间长河的漫长涤荡中显现出来的。

所以,时光是你最好的知音。

掌声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今日话题

分享你喜欢的句子、意象或者经历等

俗子为你量身定制小诗词!

词牌“子”系列之二|天仙子:等秋,也等你!

词牌“子”系列|南歌子:玉案吹尘雨,灯芯落病黄!

干货|古诗词通病简析之押韵八戒!

李白:一个庸俗的网红

杜牧:可以守不住肉体,但一定要守住灵魂

作者简介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甫一个跌落凡间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