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毛茛科Ranunculapeae.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
李时珍言:“根根连珠而色黄(三角叶黄连形状描述),故名。“黄连(汉代起至今之通称),包括味连(CoptischinensisFranch.)又名鸡爪连。主产于重庆石柱。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hen,),又称雅连。本草文献又称之大连、王连、为黄连中之珍品。年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核定为地理标志保护品。主产于四川洪雅,历史上峨眉,雅安、荥经、峨边等地亦产。野黄连(Cpotisomeieensis(Chen.)C.YChena,)又称岩连、凤尾连,极为珍贵,现已极少见,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保护品种,主产于四川洪雅瓦屋山。云连(CPotisteetaWall.)分布于云南及西藏。
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历史上因主产于洪雅,又以雅安(古称雅州)为集散地,故称雅连。根茎多单枝,偶有分叉成2~3丛生。单枝者,条长而肥
实,长5~10cm,直径0.3~lcm,略成圆柱形,微弯曲。“过江枝”(过桥)较长,但较味连少,连珠明显,形似蚕状,全株附有须根或须根痕。鳞甲明显,其质地气味均与味连相同。(郝近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辅助说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今洪雅、峨眉山、雅安等地)者良。(万德光,彭成,赵均宁,四川道地药材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此系特指雅连而言。因20世纪60年代以前,洪雅、峨眉山、雅安、荥经、峨边等地,自古以来只栽种雅连(三角叶黄连)。从20世纪60年代始,重庆石柱引种味连栽培成功后,才开始种植味连,且其产量、质量、微量元素等均超过原产地。《名医别录》等古典文献中云黄连(大连、王连)生巫山阳川及蜀郡(今成都),系指雅连产区。
本经要义
热气:指发热。系指与“寒热"之所指发热发冷相比较。此经文单指其发热而言。
目痛:即眼疾。目痛,以日间痛属阳,夜间痛属阴。痛而烦闷为气实;痛而恶寒为气虚。隐隐作痛,时作时止为阴虚火动;痛如针刺,持续无间为火邪有余。目痛而干涩不适为津液耗损或水亏血虚;目赤痛而多分泌物,眵泪胶黏,为风热壅盛。二便清利,目微赤痛为虚火上浮;二便不利、目赤痛甚为实火内燔。痛而拒按,喜冷敷为实;痛而喜按,热烫则舒为虚。
“目痛”,病证名。
古医籍关于“目”的论述
“目”,五脏的精气上注于目,才能使目光有神,充分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素问》卷三·五脏生成篇第十:“诸脉者皆属于目······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守血而能视。”《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东方色青,入通千叶,,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说明眼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的精气,肝血的调节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卷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客千足阳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毗始。”《素问》卷十八·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少阳有余,病筋痹胁痛,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眦伤:“眦”,指上、下眼睑合处,俗称眼角。近鼻处则为内眦,俗称大眼角;外侧近两鬓处为外眦,俗称小眼角。“眦伤”,指眼角之睑缘处的损伤,多为慢性炎症。
泣出:即哭泣眼泪流出。此经文非指哭泣,仅指眼泪之意,因眼疾而泪出。
明目:肝火、邪热上攻头目,可致目痛眦伤泣出,临床表现为目痛、畏光、流泪等多种眼疾。此类疾病多见于急慢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眼部感染性眼疾。而眼疾之眼睛红肿、结膜充血、眼病、眼痒、眼粪较多等症,均为热象证候,上述疾病均可用黄连配伍其他药,如菊花、木贼、桑叶、夏枯草、枸杞子、桑葚、决明子等治疗,也可单味黄连熬汁外洗,此即为黄连“明目”之功。公元4世纪,葛洪就言“黄连治目中百病”。
肠澼:肠中有积滞而引起的各种病证。中医学古病名。即痢疾一病,亦作肠澼。“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游游有声,而故名。澼言洴澼,本谓水中击絮,为声洴澼,且絮沫浮起。痢疾为病,肠鸣洴澼,便沫如絮,病位在肠,故名肠澼。另解:肠澼,即便血。
《古今医鉴》:“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
《素问》卷八·通评虚实论篇第一十八:“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素问经注节解》:“肠澼,痢疾也,今世下利见红白积者是也。”
腹痛:病证名。《素问》卷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帝曰:其痛或卒
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
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
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腹痛临床认识凡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虫积等因素都可致腹痛。治疗腹痛、要辨证,首先要注意寒、热、虚实、气血。寒痛遇冷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痛时止,口渴舌燥,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痢,舌红胎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而喜按;实痛胀满攻痛而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处;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等。从疼痛部位辨: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与肾;痛在脐下两侧,多与肝经有关。从痛邪来辨:有寒、热、湿、食积、虫积、气滞、瘀血等不同。即有气虛腹痛、血虚腹痛、寒冷腹痛、寒积腹痛、湿热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气滞腹痛、瘀血腹痛、小便痛等病。
下利:即泄泻:“利”通“痢”。古代文献对痢疾和泄泻的统称。《内经》每称
肠澼《伤寒杂病论》以痢疾与泄泻通称为“下利”,又“滞下”,为夏秋季节常
见之急性肠道疾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
致。其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黏液即脓血样大便为特征。其治疗分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方法。虚证:则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方法。本病的分类从病因来分,有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等。从大便形状来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
阴中肿痛:指妇人阴部肿痛。即湿热下注所致之外阴瘙痒、阴部疮肿、
阴道炎等阴户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在《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杂病诸
候·阴肿成疮候:“阴肿,下焦热,热气冲阴,阴头忽肿合,不得小便,乃至生
疮。”此与《经文》所言“阴中肿痛"不同,要注意区别。
不忘:“忘”通“妄”《老子》第十六章;“不知常,忘作,凶。”朱谦之校释:“忘,妄古通。”狂乱《说文·女部》:“妄,乱也。”虚妄,《广韵·漾韵》:
“妄,虚妄。”“不忘”:即使人不虚忘。现今谓之不迷惑,不狂妄。《诸病源候
论》卷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风狂病候:“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
为也。风邪人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
气并于阳则为狂发。或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又肝藏魂,悲哀动中
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明。”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Wall.的干燥根茎。
性寒,咪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
1.药材鉴别
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俗称鸡爪黄连),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o.3~o.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lcm。挝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2.饮片鉴别
目前国内只有味连饮片,因雅连生产极少,珍稀,价格较贵。云连只有
部分省区应用,常为地方习用。
味连饮片呈不规则薄片,外表皮灰黄色至黄褐色,粗糙,有较细小的须根及
须根痕,切面鲜黄色至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有的可见髓部中空。气微,味极苦。
3.炮制应用
酒制黄连:清上焦火热,如目赤、口疮。
姜汁制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用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吴茱萸汁制黄连:善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厥阴头痛等。
鸡爪黄连:专指味连,多分枝成簇状,形同鸡爪,又叫鸡爪连。
过桥:特指黄连根茎部分细长的节间(中耕培土过浅所致)如桥悬两
岸,又称谓“过江枝”“蚂蜂腰”。
凤尾连:特指野黄连的叶片单叶形如传说中的凤凰的尾羽。
张仲景用黄连汤方共计14方。
关于计量
最大剂量为十六两,如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炮附于,桂枝(去
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川椒各四两。功能:
温脏,补虚,安蛔。治疗蛔厥,烦:习呕吐,久痢不止等。
最小剂量为一两。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治疗邪热壅滞,心下痞,以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等症。
常用剂量二两至四两,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功效育阴清热。治疗热邪伤阴,心烦不眠等。现
今传统常用量为3~10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规定2~5g.
关于用法
仲景在其大黄泻心汤方言:“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
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薄而泄虚热。”即用滚开的沸水冲泡一会儿,取汁饮。
不用煎煮。旨在取其气,意在取其清淡轻扬。
关于炮制
仲景所用含黄连汤方中黄连均未注明炮制,即全部用生品。而近、现代
用黄连:清炒黄连、制其黄连苦寒之性;姜汁制黄连,意在增强清热止呕之力;酒炒制黄连,意在清上焦之火;吴茱萸汁制黄连,意在清肝,治厥阴病等。
按:《内经》云:司岁备物得天地之专精,非司岁备物则气散也。张志聪
说:“后世不能效上古之预备,因加炮制以助其力。如黄连水浸,附子火炮,
即助寒水君火之火。后人不体经义,后以火炒黄连,尿煮附子。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鹰犬之力,在于爪牙。今束其爪,缚其牙,
亦何贵乎鹰犬哉?”
有些中药品的炮制方法,古今有别,张氏所言,有的中药之炮制有损于
原药的临床疗效。如何解读《经文》要义和《伤寒论》汤方药物,值得品味。
医籍选论
黄连生于西蜀,味苦气寒,禀少阴水阴之精气。主治热气者,水滋其火、阴济其阳也。目痛眦伤泣出者·火热上炎于目,则目痛而眦肉伤,皉肉伤则泣出。又曰: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眦伤泣出,以其能明目也。肠澼者,火热内乘阴、夫热淫于内,薄为肠澼,此热伤阴分也。腹痛下痢者、风寒暑湿之邪伤其经脉、不能从肌腠而外出,则下行肠胃,致有肠痛下痢之证。黄连泻火热而养阴、故清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者,心火协和火而交炽也。黄连苦寒,内清火热,故治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者,其久服令人不忘者,水精上滋,泻心火而养神,则不忘也。
大凡苦寒之药,多在中品下品,唯黄连列于上品者,阴中有阳,能济君火而养神也。少阴主水而君火在上,起冬不落叶。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黄连)其云主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
湿热在上之病;肠漭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
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人心即能补心也。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
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气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满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利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圣人也。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黄连,其主热气目痛者,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
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
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泪出皆心火也,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津液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泄热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胜则肿,肿痛
者火盛也,黄连人肾,寒苦清欠,所以主之。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
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黄连,味苦,性寒,人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
凡泻火清心之药,必用黄连,切当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寒生,
上热愈甚。庸工不解,以为久服黄连,反从火化,真可笑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黄芩、黄柏、黄连皆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功效,而用于湿热或热毒
炽盛之症,临床上常相须为用。然黄芩善长泻肺金之火,又有安胎之效,故
肺热咳嗽,痰黄黏稠,胎热不安之症对用之,取其泻肺以清上焦之热;黄柏善
泻相火,又长于除下焦湿热,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及湿热下注诸证多用之;而
黄连泻心火、胃火,并有止呕消痞之功,故心烦不眠,痞满呕逆诸证多用之,
取其泻心、胃以除中焦之热。
作者:祝之友整理:祝之友洪雅工作室迪亚拉许清英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祝之友主编《解读神农本草经——从形味性效到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