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合肥老人忆光荣岁月见证雷达飞跃肩负重
TUhjnbcbe - 2023/2/14 0:14:00
白癜风能够治好的办法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悄悄溜走。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渐渐白头。不过,回望当初的那些光荣,非但没有淡忘,反而被岁月沉淀,愈发浓厚。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合肥走访了多位老人,倾听他们讲述曾经的光荣岁月。

人物1见证中国雷达“飞跃”

见到那张集体合影,匡永胜显得有些激动,“你哪里来的这照片?”年近八旬的他问记者。这是一张55年前在南京拍摄的照片,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匡永胜将自己的“雷达人生”娓娓道来。

靠助学金完成求学路

年,匡永胜出生在四川省巫山县(现属重庆市)的一个山区小镇。他开智早,4岁上小学,但在当地,一般认为读完小学就可以回家了,到他那一代人才知道,小学读完后还可以考中学。

匡永胜是镇上第一个离开家到县城念中学的。初中第一年,因为家庭贫困,父亲曾想让他放弃读书:“你还是回学校去把铺盖被褥拿回来吧。”幸运的是,经过班主任的一番沟通,学校同意资助匡永胜助学金,补助2.5元生活费,支持他继续读书。

年,匡永胜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就读无线电系定位专业。在大学期间,他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得到了保障,一个月可以领到三四斤粮食、一斤肉、一斤糖票等。

艰苦条件下开展研究

毕业后,匡永胜被分配到南京,先后参加、主持了两款雷达的研究,结识了王小谟、张光义等人。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在随后开展的三线建设中,逐渐成长为雷达技术专家,推动中国雷达事业前进了一大步。

年初春,匡永胜被调派到贵州都匀工作。年,他投入到一款多波束雷达的研究中,负责天线方面的工作。“多波束雷达在国际上并不新鲜,但国内当时尚没有这项技术。这种雷达复合了以往需要两个雷达才能完成的测量目标方位、距离和高度的功能,并且受气象干扰也较小。”

山区条件简陋,不利于雷达试验。匡永胜他们常常要跑到贵阳机场附近试飞,以检验雷达性能。年,这款雷达完成试飞鉴定,中国第一个三坐标雷达就此诞生。“成功试飞促进了三坐标体制建立,也填补了三坐标雷达在中国雷达事业中的空白。”

喜见雷达技术“腾飞”

后来,匡永胜随单位迁至合肥,在这里又参加了多款雷达的研究工作,并与王小谟等人将数十年的工作经验汇著成书。

和雷达打了半辈子交道,匡永胜感慨道:“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国家的雷达技术总的来讲,底子还是比较薄弱的。一开始是向国外学习,后来就要自己去想去做。我感觉国家这几十年来在雷达技术方面进步很快,不仅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甚至有的技术还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匡永胜说:“国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会有强大的国家,也不会有人民安稳的生活。”

人物2两弹功臣“战胜时间”

李富学的头发已经花白,背也佝偻了,写字时,握笔的手有些颤抖。

最近,为了治疗白内障,医院做了手术。不过,这位83岁的老人,在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在青海戈壁滩上度过的岁月时,依旧神采奕奕。

肩负重任走戈壁

年3月,在四川一家军工企业工作的李富学接到一个特殊指示,到当时的北京某研究所报到。这个毕业于火炸药专业的年轻人,原本将被派出国学习核制造技术,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接到了研究所领导指派的一项新任务——研制“微秒级电雷管”。

“原子弹起爆速度要快,必须要有微秒级电雷管。”李富学介绍说,微秒级电雷管是原子弹爆炸的第一个起爆点,关系到原子弹能否引爆成功。但当时,找遍全国也没有这种电雷管,国内技术只能达到生产秒级电雷管的水平,毫秒级电雷管还在研制中,远远达不到引爆原子弹的要求。

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富学担当起了雷管研制组组长的重任,与同事前往青海戈壁滩进行雷管设计和实验。

青海地区海拔高,缺氧是李富学等人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上楼梯、走路太快都会气喘吁吁。”大风沙也常常会把核试验区的废气污染物刮到生活区。李富学说,最好的实验环境只有从6月底到9月下旬这段时间。

反复试验五万次

相比秒级、毫秒级电雷管,微秒级电雷管研制的关键,就是要大幅缩短起爆时间。一眨眼的时间差不多是十分之一秒,微秒就是“一眨眼”的百万分之一。为了研究如何达到微秒级起爆时间,在没有指导与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李富学每天天刚亮就起,夜里12点才睡,不断地重复画草图、做模具、穿导线、引爆……在反复试验5万多次后,李富学等人终于在年研制出了新型微秒级电雷管。这种电雷管的起爆时间可以控制在几微秒内,为之后的原子弹和氢弹相继试爆成功做好了准备。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李富学也是为数不多在现场观看到整个过程的人之一。

年,“微秒级电雷管”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李富学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它至今还在服役!”年,因为核武器雷管设计研制做出突出贡献,李富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退休后的李富学住在合肥竹荫里社区,在那里拾花弄草、安享晚年。

人物3“武林”巾帼不让须眉

家住丁香社区的刘桂兰今年已经79岁,平时还喜欢舞刀弄棒,因为那是她的爱好,也是她光荣岁月的最好见证。刘桂兰精通“十八般武艺”,还曾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女子刀术冠军。

连续两年夺冠军

年,省体校组织人员到砀山挑选武术队员,刘桂兰和几个练武的小伙伴一起来到了合肥,进一步训练。18岁,身体骨骼基本定型,为了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只能靠生硬地拉、拽,痛得受不了时也想哭,但不服输的刘桂兰咬牙坚持了下来。几次筛选队员的地区比赛后,“武痴”刘桂兰成为省武术队第一批正式学员。

初时,刘桂兰习练拳和剑,因为武术队中没有女子刀术队员,她听从安排由剑改刀。然而,剑柔、刀猛,学技容易改技难,刘桂兰训练更加勤奋、刻苦。周日,别人都出去逛街、游玩,她照样训练不误。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年,刘桂兰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女子刀术冠军。

退而不休教孩子

武术梦是刘桂兰抛不下的,即使后来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她也坚持为感兴趣的孩子教授武学。

年,刘桂兰退休了,师弟、队友、学生纷纷请她去自己创立的武校教授孩子们习武。七八年间,刘桂兰退而不休,辗转于四所武校担任教练,虽然很辛苦,但能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热爱武术的种子,她还是很高兴。

如今,刘桂兰依然保持着早起的好习惯,但多是去小区广场晨练跳广场舞。“只要用得上,还可以再练刀枪,毕竟基本功摆在那里呢。”近八旬的刘桂兰仍对自己颇有自信。

人物4“童心”不老弘扬武术

在省城稻香村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室外广场上,时常有一支武术队训练表演,包括中老年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以及少年武术棍、剑、枪等,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拍摄。

据了解,这支名叫童心缘的武术队成立至今已有20余年,参加过大大小小十几场开幕式和武术表演。现年85岁的董祖泽是这支武术队的创始人,70岁的童朝霞负责教学和组织。

无偿传授武术技能

董祖泽的“战绩”也颇为亮眼,他曾受邀参加“年‘迎奥运杯’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荣获冠军;年又参加“中国武术名家交流新星公开赛”选拔活动,荣获男子太极拳组第一名。

董祖泽和童朝霞都是原叉车集团公司工会退休干部。其中,董祖泽出生武术世家,自青年时代起一直习武,研究过长拳、外家拳以及太极系列(拳、剑、棍术),自称“看图即会”。

武术队的表演大多是他和童朝霞一起编排教学的。上世纪90年代初,董祖泽开始免费收徒,把自己掌握的武术技能无偿传授。“在那之前,每天早上,我都是一个人打太极拳。”后来,同事、附近的居民都陆续慕名而去,向他学拳。年,童心缘武术队又组建了少儿队,最小的孩子才9岁。

已教出近二百徒弟

20余年过去,董祖泽已经先后教出近名徒弟,其中还有几位“洋徒弟”。现在,他作为国家太极拳高级辅导员,在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太极拳《八法五步》教学时,免费为众多太极爱好者进行技术指导。每天早上,他都会带着30多位太极爱好者集聚在六十九中的操场上晨练。

“太极比广场舞难一些,一个是现在人们没有练就身体基础,还有一个就是太极讲究走步、身形、气息,没有耐心练不成。”董祖泽说,太极需要投入时间,他和童朝霞整天围着太极转。跟着一起学的学员也表示,挺有收获的。“虽然退休了,但感觉每天早上要去练太极,跟上班似的,按时一起锻炼,感觉非常开心愉快。”

李晨阳刘亚萍余亚明陈杰胡杨玲陈黎元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朱庆玲

1
查看完整版本: 合肥老人忆光荣岁月见证雷达飞跃肩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