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今日作家叶少波伊川桃李正芳新散文
TUhjnbcbe - 2023/1/1 1:19:00

伊川桃李正芳新

文/叶少波

《新唐书宋之问传》有“宋之问(-)字延清,又名少连,汾州人”,汾州就是今天山西省汾阳市,宋之问以二十岁年龄中进士及第,在武则天时期任宫廷侍臣,直到唐中宗李显再度登基后,他被贬往广东,算来有二十来年的时间生活在东都。他与洛阳的缘分不可谓不深,像这首寒食时节写下的七律《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首联写此时洛阳城中繁花犹如雪片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别业山间的花,如今才刚刚绽放;“洛阳城”与“陆浑山”相对照,此两句并不着意于两处春光之异样,重点在展现诗人从都城洛阳去往山中寻觅春天足迹的那种浓烈兴致。“发”此处意为“花开放”,比如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之中也是此意。晚于宋之问一百多年出生的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很可能是受了“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的启发。

颔联说早晨辞别了城中桥边杨柳轻拂的景色,晚上卧于陆浑山中桃李芬芳的月色下;三四句紧承上联内容,同时扣合题目“还”字。一“别”一“卧”点出诗人行踪,更突出他对洛阳城暮春风光的眷恋,是依依惜别;同时也写出他卧赏别业里春夜美景时的舒适与惬意。“杨柳风”与“花如雪”形象地写出寒食节令的景物特征,“桃李月”则精巧地描画出山中美景,让读者似乎嗅到了桃李之花的扑鼻香气,造语不俗。

颈联写陆浑别业畔伊水流淌桃李之花盛开,山中一片盎然的春意,春酒已经酿熟,散发着醉人的酒香;第五句“伊川桃李”重复前一句,化用顶真形式,第六句以“酒复春”带出寒食节的习俗。韩翃在《寒食》一诗中写“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个节日百姓严禁烟火,而王侯之家却享有特权,也正是因为一般人在寒食节要吃冷食,就需要春酒生发热能助体内食物运化。除了饮春酒,寒食节时还有一项广受欢迎的荡秋千活动,正如宋代文彦博在《寒食节过龙门》中所写“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的诗句。荡秋千也会让体内快速生热,想来与饮春酒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寒食时吃下的冷食能够更好消化。

尾联意为陆浑别业四周百姓犹如生活在尧舜圣主的时代,忍不住要为太平盛世纵情放歌,诗人欲终老于此,应当是了无遗憾的;“野老”,村野老人,意指平民百姓,杜甫写有“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这里带有宋之问的自况,“太平人”是指太平盛世,是对武则天当政时期的赞扬。单就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来看,尾联并不算纯粹粉饰太平之语。

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执政时,曾经留下“龙门夺袍”的佳话。武后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遂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东方虬可谓才思敏捷,而宋之问后来居上,以“文理兼美”从东方虬手中夺走锦袍,让我们看出他确有才华过人的一面。

陆浑风光

不过宋之问一生为人诟病的是对权势名声的热衷,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对武后执政后期的宠臣张易之竭力讨好,当唐中宗李显再度登基,他即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任参军。不曾想他忍受不了蛮荒之地,偷偷跑回洛阳藏于友人张仲之家里,听到他们密谋杀掉武三思,居然派侄子前去告发,使得张仲之全家被杀。不仅他擅自逃回一事没有被追究,还被武三思提拔为鸿胪主簿,后改任考功员外郎。他卖友求荣,当然为时人所不齿。

还有一桩悬案与宋之问牵扯不清,说他“杀亲夺诗”来成就自己的名气。他的外甥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里写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他很喜欢这两句诗,想让他归到自己名下,外甥没有答应,他就命家奴用沙袋将其活活压死。不过查阅史籍可知,刘希夷是汝州人,生于年前后,只比宋之问小五岁,史书更没有记载其姐姐嫁到汝州刘姓人家,两人是否有甥舅关系,并无实证。最大的可能还是宋之问太看重名利权势,脏水就这样泼过来了。

作为诗人的宋之问,除了写下不少与洛阳有关的诗作,他从广东回洛阳途中留下一首绝句《渡汉江》也广为流传: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特别是“近乡情更怯,不敢为来人”两句,成为游子乡愁的千古佳句。而且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唐诗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完成了五言诗和七律诗的定型,文学上的贡献当是不容抹杀的。

作者简介:

叶少波,洛阳伊川人,河科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喜欢探幽览胜,闲暇阅读自娱,纸媒发表散文若干。

“今日作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作家叶少波伊川桃李正芳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