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饮片一词出处及饮片切制的兴起,中药的切片
TUhjnbcbe - 2022/12/12 20:37:00
怎样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饮片一词出处及饮片切制的兴起,中药的切片在南宋和明代时期兴起。

南宋著名学者周密《武林旧事》一书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武林即杭州,南宋时称杭州为临安,后改为杭州,因当地有武林山,故又名武林。该书中介绍了各种作坊,其中提到从事“熟药圆散,生药饮片”的作坊,这是饮片一词首次出现。虽然饮片一词在宋末元初就有记载,但是在宋末及金元时代,并未兴起利用饮片配方入药。如金代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咀’;后人则用刀桶内〔细〕剉,以竹筛齐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药材并不经过软化,而是直接进行剉制,同时剉制好的药材过筛,显然药材形状以粗末为主。在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当中供汤方使用的中药也多剉为粗末或者粗散。如张从正《儒门事亲》中,防风通圣散煎法注明“右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在李杲《脾胃论》中,藿香安胃散煎法注明“右件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合渣冷服……”。

在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用丸散药例中记载:“仲景言:剉如麻豆大,与咀同意。夫咀,古之制也。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今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於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咀者。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这也说明在元代还是以将药物剉成粗颗粒为主,延续了宋代的煮散。同时王好古也提出“若一概为细末,不分清浊矣”,说明其对煮散的缺点有所认识。在元代后期医学家危亦林所撰的《世医得效方》中,供汤方使用的中药如绵附子要“炮,去皮脐,薄切片”。

当归“净洗,薄切,干称”,说明在元代后期逐渐出现了片状的饮片形式。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药材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把中药材加工为粗颗粒或者粗末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切片的药材开始出现,切制的饮片可以体现出药材本身的鉴定特征,而且切制成一定的形状和规格,能够便于储藏、运输、保管及销售。因此,饮片自明朝起就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明代中期的医学家陶华在其著作《伤寒六书》制药法中提到:“一用川大黄,须锦纹者,佳。剉成饮片,用酒拌匀,燥干,以备后用”。

在之后陈嘉谟《本草蒙筌》中详细记载了饮片的加工方法,“诸药剉时,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片片薄匀。状与花瓣相侔,合成方剂起眼”。“剉”即今之切制,根据陈嘉谟的说法,药材先进行软化处理,而后进行切片,切出的饮片片形完整,薄厚均匀。但陈氏也提出“仍忌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剉应人,速能求效”。说明此时切好的饮片后期干燥等工艺尚不过关,使得饮片在储藏过程中易发生变质,应用时现剉。但是无论从患者应用饮片的角度,还是中药饮片经济学的角度,都不可能让饮片“临用现切”,必须朝着预制饮片的方向发展。在其后张浩《仁术便览》的“炮制要法”一章中记载:“凡七八九月,遇晴明天气,预制咀片过冬。冬月天寒水冰,制则失药力”。

说明在这个时期切制的饮片可以放置一个冬天,能够较长时期地存放,这是饮片切制技术的又一大进步。在随后的缪希雍《炮炙大法》中,在各个药物专项下就没有再提出要“旋剉应人”。如白术要“去皮切片晒干”。说明药物先水处理软化,再进行切片,继而进行干燥,已与现代饮片切制工艺无异。在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柴胡项下注:“按:柴胡所用甚多,今药客人山收买,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俱杂在内,谓之统柴胡,药肆中俱切为饮片,其实真柴胡无几,须拣去别种,用净柴胡为要”,说明在清代已经明确提出药肆中售卖的均为饮片,但须去伪存真。待到民国王一仁所著的《饮片新参》,其前言中注明本书各药皆从药肆中购饮片,说明饮片一词已经普及流行起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饮片一词出处及饮片切制的兴起,中药的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