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早倡导植树造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七五年正月的一天,年逾八旬的女皇武则天躺在病床上,沉沉地睡着了。当时,她的身边没有其他人,唯有她最为宠爱的张氏兄弟获准侍奉在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安静,但空气中似乎又充满了莫名的躁动,仿佛将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突然,寝宫外传来了一阵纷沓的脚步声。女皇和她的两位男宠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一支由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驸马王同皎、右散骑侍郎李湛率领的禁军就冲了进来,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以谋反罪抓获并立即杀死,接着,他们又对女皇进行了兵谏,逼迫时已老迈的武则天退位。
寝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神龙政变”。武则天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知道反抗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只好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屈服与退让。就这样,由武氏建立的周朝灭亡了,废帝李显重新继位为皇帝,天下又成了李氏的天下。病中的武则天被迁到上阳宫,不足一年就去世了。树倒猢狲散,在武则天失势和张氏兄弟被杀后,曾经攀附张氏兄弟的官员都遭到了清算,当时已官至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的宋之问当然也不例外,被贬谪到了偏远的泷州任参军。此时,宋之问已经是年近半百之人了,生平过惯了悠游华贵的生活,哪里受得了在这荒蛮之地吃苦呢?
上阳宫没过多久,他就逃了回来,并在回乡途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渡汉江》。逃回洛阳后,无处可去的宋之问藏匿在好友张仲之家。不巧的是,当时张仲之与驸马王同皎等人正在密谋暗杀武三思。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为人善揣人意、阿谀奉承,为讨好武则天,他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曾率四夷首长请铸铜铁为天枢,借以“黜唐颂周”,又在武则天晚年时建三阳宫于嵩山、兴泰宫于万寿山,以便武则天巡游。武三思的种种逢迎之举很得武则天的欢心,武则天称帝后,将武三思封为“梁王”,在晚年时,还曾一度犹豫究竟要立儿子还是侄子为太子。
《渡汉江》武三思从来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在武则天晚年时,他就曾说过“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这样的话—很明显。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姑姑武则天能立自己为太子。若不是当时狄仁杰等朝臣的劝阻,说不定武三思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了。现如今,武则天虽然已经去世,但武三思位极人臣,家族势力又很大,他一掌权就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不久就将张柬之、敬晖等人或流放或杀害了。张仲之与驸马王同皎等实在痛恨武三思的所作所为,故而密谋杀之。然而,王同皎在张仲之家进进出出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宋之问的怀疑,通过打探,他终于得知了这场密谋的内容。
张仲之家感到这正是上天赐予自己再度结交权贵的良机,于是秘密安排家人跑到武三思府上,向武三思告发了这件事。不久,张仲之与王同皎等人全部被杀,而宋之问却因告发有功,不仅被免除了私自逃回的罪,还重新当上了京官,被擢任鸿胪主簿,仕途又有了新的转机。然而,因卖友求荣一事,宋之问的名声彻底败坏了。甚至还有人将他与二十多年前的一桩人命官司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正是杀害刘希夷的凶手。刘希夷是与宋之问同时代的诗人,据史料记载为宋之问的外甥。
武三思剧照刘希夷十分有才,善弹琵琶,诗歌则以歌行见长,辞章柔婉华丽、情调感伤,在初唐颇具诗名。他最著名的诗歌,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白头吟》。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这是一首咏落花、叹思妇、悲年华的诗:花开花落,美貌女子如花的容颜在等待中老去,年少公子轻歌曼舞的生活也很快将成为回忆,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与时间抗衡,一切美妙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易逝的。创作这首诗时,刘希夷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年纪轻轻的他似乎天生就是个忧伤的才子,他总能一眼洞穿世事,好谈笑的表象之下掩藏着一颗悲观的心。
《白头吟》因为悲观,刘希夷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他不像舅舅宋之问那样热衷于追名逐利,更不会像宋之问那样追在达官显贵后面写各类奉承之作,而是安于自己一方小小的天地,弹弹琵琶,喝喝小酒,再写写诗歌,聊作平淡生活的点缀。可惜,这样一个在生活中不争不抢、颇具才情的文人竟然年纪轻轻就被人所害、死于非命,而导致这场不幸的,正是他写的那首《白头吟》。
参考资料
·《白头吟》
·《渡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