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吃不了那么多,也没钱买.
这是在杨朔的范文里看到的吧,记不准了.只记得当时语文范老师讲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未曾吃过荔枝.不只没吃过,也未曾见过.所以范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节,我嘴里依然很干,没有口水.我注意过别的小同学们的表情,似乎跟我差不多.而那篇文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准确地说,是骑字留给了我记忆.老师的姓氏范真巧,他讲着这篇范文说:记住,骑在此不读qi而读ji.一人一马为一骑.这记忆至今在我脑海里是清晰的,比荔枝的要来得深刻.
有关荔枝,当时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加之叛逆的青春心理,我跟同桌开玩笑小声地说,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写诗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同桌的表情告诉我,他于荔枝也毫无所知.嗨,现在我竟想不起到底跟谁说的了.时光真是风靡啊.
仔细想想,众多年前的杨玉环真是会吃哈!山顶千门次第地开啊,回望长安绣成堆.一骑岭南快马香汗淋淋,娟绣翠碧的绸丝袋里,露出几颗艳红的荔枝来.玉环笑了,玄宗也笑.多少滟眩嫉妒的眼光在青山下,在宫墙拐角的阴影里呦.而当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后来会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我相信两个白头宫女总会说到玉环的,总会说到荔枝.
宫女甲:哎,那么好的荔枝,红红的嫩艳,像爱情.
宫女乙:那是恩宠.不是爱情.李瑁怎么办?老子娶了他媳妇,这枝离得有些破碎吧?
甲:玉环也不易啊,换来马嵬三尺白绫.
乙:是啊,可玄宗丢了天下!
再美的故事,也会换来不同的眼神.只不过看你注重哪个细节罢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先生的态度是凄婉的,长恨而行歌;当时杜牧先生的心间,明显是滟眩的,些少的羡慕,更多的是浩叹;而李商隐先生比较的怜悯同情寿王李瑁------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有一次我看到废名说李商隐是中国诗歌最早走向心理意识叙述的人,觉得有道理.当然,废名的指向比较隐忍.若都指情由心发,那是泛论了.
晚间买来两斤荔枝,青青红红的样子.
想起这许多.
我一直认为没有吃到过纯正的荔枝.市场上买来的有种土怨气,像坏地瓜的味道.可能跟保鲜剂和品种有关吧.剥壳的时间,让我联想到一个名字----周扒皮.还好,我不姓周.但剥荔枝皮的时候,我很周到,也仔细.我看到盘中荔枝深栗色的核儿从细腻白嫩的肉里透出暗色来,盈盈的可爱.孔老爷子说食不厌精.为了去掉坏地瓜的味道,我拂了一层蜂蜜于荔枝上.灯下扑朔,明瓦静几.
在冰箱里哪,不久我就可以拿牙签扎着吃了.
夜里偶尔吃几颗,我想,梦会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