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风雅middot宋苏轼下一点
TUhjnbcbe - 2022/3/30 22:50:00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庄子·天道篇》中讲了一个故事。齐桓公在朝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就在堂下制作车轮。做着做着,轮扁放下工具,走上朝堂,问齐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啊?齐桓公就说了,是记录圣人之言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就说:“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这样说来,您读的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轮扁对着君王说出这样的话,已是大逆不道。但轮扁给出的解释又让人不得不信服。他用自己的手艺来举例子。好比制造车轮子,木料该宽还是该细,榫头做多大合适,这些规律都是我这么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我嘴巴里说不出来,也没法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还在自己做车轮子。那么,可以想象,那些圣人死去后,也将他们不能言说的思想一并带走了,而留下的这些书,不过是一堆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当然有他的局限性,这些不能用来说明“读书无用”。但我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有些怅然若失。为文字和言语不能精确表达人的思想而失落,为我们错过圣贤的时代而无从真切感受他们的伟大而失落,为我们无法从古人的文字中一睹古人思想的全貌而失落。所以这正是我们要多阅读、多思考、常读常新的原因所在吧!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一次的阅读,其实都是将前人思想的碎片一次次加以拼接和组合的过程,而这其中的粘合剂,应当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命感悟和价值抉择,所以不同的人读到同一本书,会有全然不同的结论,也会有全然不同的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可见,读书但不要死板生硬地照搬书中的东西,是我们需要谨防的陷阱。否则,就如同一只蠹虫那般愚钝了。

这种说法来自苏轼的一首诗:《嘲子由》。诗中写道: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这是苏轼写来嘲讽弟弟苏辙的诗。为什么要嘲讽弟弟苏辙呢?因为苏轼看到他埋头读书的样子,觉得很可笑:桌上堆满了书简,像只昆虫那样钻进书山。这是在批评苏辙试图在书中寻求大道,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为什么呢?因为“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很可惜啊,圣人的大道,根本就没写在书里啊,这话的出处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齐桓公与轮扁的故事中。所以苏轼说:“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说到这,大家应该都能看得懂。

最妙的是诗的颈联:“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这一联的比喻很是精彩。

我们想一想,我们买一把吉他回来,是不是就等同于买了“音乐”回来呢?大家肯定都明白:不可能。吉他只是音乐的载体,不等同于音乐本身。苏轼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们读的书就好比那把吉他,而我们试图去寻求的大道、真理,就像是音乐。你听了一位音乐大师用吉他演奏了精妙的音乐,于是把他的吉他买了回来,但是这个时候,音乐已经从吉他上消失了,你还是无法拥有音乐。苏轼又换了个例子:我们用一个机器制造出了物品,但是当我们拿走物品后,机器上就空空荡荡,啥也没有了,拥有了机器也并不等于拥有那个物品。

多么精妙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启发。说到关于琴弦和音乐的关系,我又想起苏轼的另一首诗,《琴诗》,这首诗能帮助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深刻的思考层次。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说,琴声到底在哪呢?在琴本身吗?那为何把琴放进木匣子里却没有声音呢?抑或是在人的指尖?那为何不直接从你的指尖听音乐呢?

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声音由物体的震动产生,这有什么好纠结的呢?是啊,苏轼是没有生活常识、不懂物理吗?其实,苏轼想要说明的,就不是现实中的声音那么简单。

这里其实涉及到《庄子·逍遥游篇》中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讨论。籁,一种乐器,有气体经过就会发出声音。

庄子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声音。人籁,就是人呼出气体,使用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哪怕几个人演奏同一种乐器、同一只曲子,每个人演奏的情感、风格和气质都有所不同,这与每个人内心的情绪和感受都不尽相同有关。

地籁,是风吹过地面各种物体的窍孔时产生的声音,比如狂风吹过狭小的山谷时,会发出极大的呼啸声,令人生畏,“是唯无作,作则万物怒号”。苏轼所写的《石钟山记》就为我们讲述了这种声音产生的过程。

庄子认为,人吐出的气吹在竹管之中,就有了人籁,大地吐出的气吹在窍孔之中,就有了地籁。

那什么是天籁呢?

我们现在经常夸奖一个人唱歌动听,就说他声音如同天籁,其实是对天籁的误解。在庄子看来,天籁是无声无息的。天上的风吹过空无一物的上空,没有一点阻挡,不会发出任何声响,这就是天籁。

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什么声音没有,那叫什么声音?其实庄子就是借此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一个共通的本质。人籁、地籁都是因为气有所不平、有所阻隔而产生的。当气离开地面,升到天空,回归原本的状态,一切都回归混沌和原始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天籁。人的内心只有达到真正的宁静,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才可以享受无是无非,聆听无声之声,这种声音便不再是听觉上的声音,而是心弦之乐,是人的心灵进入澄澈透明的境界,无限接近世界的真理。

所以你告诉我,苏轼所说的琴声,到底存在于何处呢?我们该如何才能“听见”呢?

悟透了这一点,我们才得以进入苏轼的达观境界。普通人困于七情六欲,受限于眼前功名利禄,容易陷入自我编织的牢笼,内心无法平静,因此无法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本真的世界,也无法抵达一个自由随性的人生境界。这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一种悲哀。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回看前半生的功名荣辱都已然成为梦幻泡影,发现自己执着的、追求的东西都只是虚无,慢慢地让自己的心绪回归平静,去参悟万物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苏轼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畅快和释然,也最终收获了人生的至真至纯之境。

且看他所写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下片):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嘲笑宋玉的肤浅:大自然中的风,哪有什么“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之分呢?看来你是全然不懂庄子所说的天籁啊。在庄子心中,天籁当是无贵无贱、无是无非之境。当一个人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便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处变不惊,自然,也就能感受到那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了。

这风,大概就是《前赤壁赋》中由那江面吹来的风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你再读那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下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我们身陷这个世俗、物质的牢笼中,处处受到掣制,哪有自由可言?那何以解脱呢?“忘却营营”,忘记那些功名利禄,乃至于忘记自我的存在,达到《庄子》中的“吾忘我”的境界,内心达到“夜阑风静縠纹平”的状态,你才能真正进入那份自由洒脱的人生之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本是一种极浪漫且哲学的人生思索,可偏有人当了真,读了这首词,以为苏轼要逃跑,隐遁江湖,赶紧带人到苏轼家中查看。到了才发现,苏轼早已呼呼大睡,进入了那无欲无求的“无何有之乡”。

由此观之,苏轼与那些世俗庸常之人,该有着怎样的云泥之别啊!

苏轼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产,便是这份对人生的透彻体悟。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必将消弭于自然,化为无形,这是人生无以逾越的鸿沟。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而人世中的贫富、穷达都是非人力所能干预,都必然对人的精神自由形成桎梏。“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府》)苏轼也曾感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行香子·述怀》)“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既然已经看透名利的虚无,便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无所困囿,“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褪去浮华的茧衣,只把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自由当作衡量人生的价值准绳。

每当我掩卷深思,便不免心有所憾:只可惜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追忆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浮沉和坦荡从容的哲思心境,无从走到他的身边,去亲眼目睹他雨中漫步时的肆意,倚仗听江声时的平静。纸上的文字疏疏落落,偌大的缝隙间,有太多生动细腻的情思和闪念无从保留下来,这不得不成为一种遗憾。

然而,如果将苏轼思想的光辉视作我们前行的明灯,用苏轼笔下的墨痕来弥合我们生命里的伤疤,填补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那么,我们会发现,那些文字是那么恰如其分地融入我们的血液,凝聚成我们对抗现实的巨大勇气。

这,也许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里,我们都需要阅读苏轼的意义所在。

我们将每两天推出一集,文稿全部原创。下一集,我们讲解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稿严鼎

录音严鼎

制图张金香

统筹孟滕玲张金香

音乐总监曾力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雅middot宋苏轼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