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杜甫困守京华之际,常常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有一次饿得急了,喝了一碗两天前的剩粥,弄得是上吐下泻肚子痛,本就贫穷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幸得邻居老翁采药搭救,才能写诗写到68岁。
挽救了杜甫和他职业生涯的草药,是一种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邻居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
其实,早在杜甫出生前八百年的汉朝,白头翁就已经被收录于《神农本草经》里,梁代医家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写道:“白头翁,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
宋代成书的《图经本草》则记录了白头翁的辨认细节——“白头翁,正月生苗,作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如杏叶,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
想必古人天天吟诗作对,想象力也变得工整起来,长有白毛的便称为老翁,假若在染发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这药草可能就不叫这个名字了。
不过,这种药草遍布村野极易采摘,确实和村里的白头老翁一样平易近人。在古代,受物质条件限制,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普通平民极容易痢疾发作。肚子疼起来的时候,采一把白头翁来救命,虽然这老头味道极苦,但汤药的苦哪比得上生活的苦。
苦味的药材大多能败毒,《本草》就有记载,如果遇到黄岑、黄连、栀子都解不了的毒,就必须要请白头翁他老人家出手。看来,这白头翁不仅能治你上厕所的那点事,还是解热毒的老专家,药用价值的确很高嘛。
《本草》言白头翁:“惟伤寒中之下利,乃热毒也,芩、连、栀子不足以解其毒,必用白头翁......实有奇功也。”
不过,白头翁性寒,脾气冷淡,只治湿热,忌见虚寒。中医必须辨寒热,莫要妄用惹老仙翁生气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吟)》
今日话题
今日白头翁,彼时亦少年,光阴难再,01年已经快过半程,当着老前辈的面,百晓参来问大家:今天你好好对待自己的时间了吗?
往期阅读
熬不住,这位帅哥把你救百草精魂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