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医,读伤寒,用经方,治百病。
《伤寒论》第三百七十三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很多人都被泄泻这个老伙计折磨过,有时候泄泻发起火来,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都扛不住。泄泻这个病有轻有重,轻者最多也就是跑几趟厕所,而重的人一天至少得去十多趟卫生间,不仅肛门会有灼热感,甚至还会出现大便赤白脓血的症状,要是你不管不顾,家里人也会跟着一起倒霉,最终演变成一家人抢厕所的场面。但是平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只当是比较严重的拉肚子,实际上泄泻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痢疾。
痢疾对应的西医疾病以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症状者,也可归于此类。
说到痢疾,这个疾病有着漫长的历史,该病在《内经》中被称为“肠澼(pì)”,很多疾病都与饮食有直接关系,所以有节制的饮食,是迈向健康的第一步。医家圣手张仲景自然在此疾病上也提供了非凡的观点,张仲景认为可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由于现在很多人一年四季吃得都很好,体内多多少少会积累一些湿热,加之有些食物在不同的季节经常吃也会生成湿热,所以此病临床上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作。
痢疾此病多发于青中年,以腹痛、里急后重(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仅下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甚或发热恶寒、头痛、口渴为主。由于痢疾对应很多种西医疾病,所以大家要仔细对照自己的症状。
痢疾与泄泻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白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其病机为邪客大肠,与气血搏结,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泄泻则是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多是由于脾失健运,湿邪内盛所致。泄泻、痢疾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为病情加重,先痢后泻则提示病情减轻。
针对湿热痢疾,大家推荐一种专门清除脏腑热证的方剂——复方白头翁片,此种中成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准确的应该是出自《伤寒论·厥阴篇》,其中说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这句话奠定了此药治疗痢疾的地位。
白头翁汤的组成很简单,只有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古代人一般是将此药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到了现代,有了中成药后就不必如此麻烦了。
复方白头翁片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显棕褐色,味苦。。白头翁、盐酸小檗碱、白屈菜、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用于大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等国药准字z,12s*3口服,一次4片,一日3-4次。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孕妇禁用;不宜长期服用
头翁
治疗范围:急性肠胃炎、结肠炎、十二指肠炎症、痔疮、炎症性便血、五更泻、酒精及辛辣刺激性腹泻腹痛呕吐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