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把白头翁汤开了个头,其实就是一句话,热利,就用白头翁汤来治。但这句话是有适用范围的,在厥阴病篇里出现的热利,用白头翁汤来治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放到整个《伤寒论》的范围来看,热利其实不止有白头翁汤这一张方的,像最开头的太阳病篇里就出现过协热利,就是本来是个伤寒,但是医生搞错了,本来应该用汗法的结果错用了泻下法,就造成邪气内陷,病人腹泻不止,这个时候的腹泻是伴随有伤寒的邪气的,拉肚子的时候,病人的感觉也是又热又臭,有点烫屁股的感觉,这种协热利的方子,大家还记得吗?就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看这个方名就知道这一定是治疗热利的,因为黄芩黄连都是寒凉药,清热的,所以治的一定是热利。
还有太阳阳明合病的腹泻,那种腹泻的感觉好象是消化系统完全没能量,不工作了,因为两条阳经都受邪,能量全部都去抗邪了,导致消化系统罢工形成的腹泻,方子是葛根汤。
还有太阳少阳合病的腹泻,跟葛根汤一样,都是自下利,方子是黄芩汤。这些腹泻其实都可以算在热利的范围内的。
进入三阴病之后,我们才有很多机会看到寒利,比如虚寒的水泻,像理中汤,再严重一点的下利清谷的四逆汤这一系列的方子,还有肾阳不足固摄不住的下利滑脱证,就是桃花汤证,这些下利才可以说是寒利,或者至少完全不是热利。
进入厥阴病篇,热利再次出现了,这并不是身体的正气多了,能够热利了,其实是整个下腹部的能量已经消耗得很厉害,没有能力抵抗邪气,导致病毒滋生,形成了西医所说的发炎,中医所说的有火,所以就又看到热利了。所以,厥阴热利,和我们在三阳病篇中看到的热利是不一样的,大家能了解这个区别吗?
我们再来看白头翁汤的药味组成。白头翁汤一共四味药,白头翁10克,黄柏15克,黄连15克,秦皮15克。这四味药里面,有两味药是我们以前没见过的,一个是白头翁,一个是秦皮,我们先来看看白头翁。
《神农本草经》说白头翁,味苦,温,有毒。治温疟,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治金疮。近根处有白茸,故名白头翁。白头翁为治痢要药,功能是泄热凉血,治毒痢赤痢,下血腹痛,及妇女经闭。这里讲的泄热凉血,其实指的是现代我们所讲的杀菌。因为白头翁本身是味苦、温,有毒,它是个温药,并不是寒凉药,怎么来凉血呢?其实就是把体内的细菌杀死了,把炎症反应消除了,中医所说的上火没有了,就是泄热凉血的感觉了。
唐容川说白头翁一茎直上如柴胡,所以能治下痢后重者,升散郁结也。其无风动摇,有风不动,色白有毛,凡毛皆得风气,采于秋月,得金木交合之气,故能熄风,从肺金以达刚才木之气,使木不侮土,故功在升举后重,而止痢疾,又其味苦,是治风热之妙药,仲景治产后中风,及痢疾后重者,取其熄风火,达肝阳也。
白头翁也有使用禁忌,滞下胃虚不思食,及完谷不化,泄泻由虚寒寒热而不由湿毒者,均忌,得酒良。
好了,今天主要讲了厥阴热利与其它热利的区别,以及白头翁这味药的作用,我们明天继续吧。
END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