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刘奇,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医院拔尖人才。师从伤寒大家李赛美、黄仕沛教授,卢传坚教授。临床擅用经方,擅长治疗湿疹、银屑病、痤疮、荨麻疹等皮肤病。
讲课实录
首先感谢姜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才使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另外也感谢王福磊老师、朱军老师,他们作了大量的幕后工作。我们闲言少叙,现在就开始。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宋本《伤寒论》—条。
—条文解析—
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我们讲条文还是以临床实战为主,至于说四逆散到底应该归在少阴篇,还是归在少阳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四逆散的应用指征。柯韵伯老先生在《伤寒来苏集》里有这样一句话,“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这句话就点出来方证是《伤寒论》的灵魂。大家不妨看一下当今经方界的两个黄老师,黄煌老师,还有我的老师黄仕沛,都是非常注重方证对应的,胡希恕老也说这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当然这个“证”不是一“症”,而是证候群,是证据。
我们看四逆散。学四逆散,大家不妨记住黄煌老师编的顺口溜,对理解四逆散方证非常有帮助。“棱角脸,冰棍手,紧张腹,挛急痛”,寥寥数语,一个四逆散体质的人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棱角脸,冰棍手”,怕不怕冷啊?不是很怕冷,但是手脚凉。“紧张腹”,这就涉及到腹诊了,腹直肌很紧张,在腹诊的时候,往往不压不痛,一压就很痛。“挛急痛”,什么意思啊?芍药甘草可以解挛急解痛的。所以说,四逆散人并不是真正的阳虚,他里面还是有热的,热性体质。
这里就要说到芍药、甘草这两味药,仲景的方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第29条,芍药甘草汤解脚挛急的,服了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大家不妨临床试一下,白芍30克甚至是60克用上后,一般这个人脚抽筋都会有好转。那我们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四逆散,大家想一下还有哪些条文含有芍药甘草汤?太多了,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方,身疼痛,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虚人体痛的;桂芍知母汤,还有柴胡桂枝汤,肢节烦疼,解痉挛解痛的。芍药甘草这两味药对于腓肠肌、肠道、腰背、肩颈这些痉挛性的疼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逆散证加减法
我们看加减法,加减法往往对我们理解张仲景的药证很有帮助。“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其实本身四逆散它就可以止咳的。那么我们不妨再深入一下,在《伤寒》《金匮》里,用到五味子的方剂,包括方后的加减法,一共有12首: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真武汤方后加减,小柴胡汤方后加减,四逆散方后加减,还有金匮的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可以说,所有用五味子的方子都与寒饮咳嗽有关,其中有10首都与干姜同用,比例占到83%。五味子干姜细辛同用的方子有8首,所占比例67%,所以有一句话叫“寒饮犯肺姜辛味”。当然射干麻黄汤用的是生姜。其中桂苓五味甘草汤是服用了小青龙汤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变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这里治疗气上冲,心悸,头晕,所以这里面五味子也有定悸的作用。后世的方子不是从方证的角度解释,像后世的生脉饮,解释为收敛心气。
最近黄煌教授出了一套书《黄煌经方医话》,其中一共有三本,有思想篇、云游篇和临床篇。临床篇里面就介绍了一个案例,就是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心脏病的,这个很有意思。真武汤的咳嗽是加姜辛味的,小柴胡、四逆散都没用细辛,都只用五味子、干姜,细辛毕竟发散的力量比较强,所以这个里面就没有用。
“悸者,加桂枝”,桂枝定悸啊,伤寒论64条,“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用了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这是针对使用麻黄剂导致的副作用——发汗过多、心悸,这个时候上桂枝甘草汤。说到麻黄汤,教材上面讲麻黄汤的时候说桂枝助麻黄发汗,其实不然,桂枝不是助麻黄发汗,而是制麻黄发汗,制约麻黄发汗的副作用——心悸。
大家不妨翻一下《伤寒论》,桂枝定悸的方子很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包括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黄仕沛老师在临床上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往往会问病人两个问题,你有没有心慌胸闷啊,如果有,桂枝的量加大,可以用到20克、25克。第二个问题,你大便怎么样,大便还可以的,不用大黄,如果大便干涩,大便偏干的,用5克大黄。还有桂枝加桂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这里面桂枝用5两,可以看出来桂枝是定悸的,还有第15条,“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另外就是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黄仕沛老师认为炙甘草汤里面定悸就是桂枝的作用,所以炙甘草汤无论怎么变化,一定是用桂枝来定悸的。
当然这个悸——心慌,心悸,病人是不会这么说的,《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的书,患者怎么说,它就怎么记,所以很多情况下患者不会说悸,患者说气上冲,心下悸,胸满,惊,心动悸,总之这些都是指的悸,都是使用桂枝的指征,临证上,大家不妨可以桂枝肉桂同用,效果更好。
再说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加茯苓”,这个就是以药测证,茯苓治疗小便不利的前提是体内水液代谢的失常。《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学西医要学习生理病理啊,《内经》就是我们中医的生理学,用茯苓一般常有小便不利,比如说《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小便不利就是这个方的方眼,加茯苓白术,调节体内异常的水液代谢。肾气丸有小便不利,瓜蒌瞿麦丸又渴又小便不利,猪苓汤一会我们会提到,真武汤、五苓散那更是水液代谢的问题。
当然小便不利还有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小便不利为什么不用茯苓啊?小青龙汤是寒邪外闭成内饮,次序是先受寒,后内饮,就比如说现在很多人一受寒就出现咳嗽,这个时候先把表解了,小便就解决了。我门诊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从小到大一直尿床,我就用小青龙汤治疗,效果非常好。这里面的干姜量要加大,这里的小便不利不仅仅是小便量少、滞涩,很多尿量多、尿频其实也叫小便不利。
“腹中痛,加炮附子”,以药测证,这是有寒的,张仲景用附子,生用回阳,炮用散寒,附子止痛效果很好,常配用乌头、细辛、麻黄。但是老年人用附子要特别注意,不要一次用太大量,小量慢慢地加。
“泄利下重,加薤白”,薤白通阳散结。这里面的泄利下重,大家要进行横向的方证对比。比如说,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是桂枝汤证的误下,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下利往往肛门有灼热感,还是有热的。“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证的下利,一般这个人唇红口干,腹诊方面,他的肚子是热的,这个时候用黄芩汤;还有白头翁汤,大家看白头翁汤的用药就明白,明显病势要强于黄芩汤,白头翁汤是便脓血,黄芩汤一般是黏液便。后世的芍药汤,就是我们《伤寒论》里的黄芩汤变化而来的。我的老师黄仕沛临床上还常用四逆散治疗便秘,加大芍药量还可以用来通便。
医案分享
我举黄仕沛老师的代表作《经方亦步亦趋录》的一个医案。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最近黄老师的《经方亦步亦趋录续》也出来了,写得非常精彩。这里面有一个医案,49岁的美国华侨,咳嗽频频,干咳无痰,形体略瘦,咳而不爽,自述咽中如有物阻,夜睡不寐,手指尖稍凉。黄仕沛老师用了半夏厚朴汤合上四逆散,半夏厚朴汤针对咽中怗怗如有炙脔,四逆散是这个人有阳郁,四肢凉。用了这个方子就好了。
无独有偶,另一位黄老师,黄煌老师,有一个经验方叫八味解郁汤,药方组成恰恰就是四逆散合上半夏厚朴汤去生姜。这个方子的主治范围非常广,心身疾病,敏感多疑,谨慎,很注意忌口,都可以用这个八味解郁汤。
这个四逆散证很少有大胖子,一般都是偏瘦的人比较多。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东莞的15岁的小男孩,是家长带来看厌食的,这个小男孩是8月7号初诊,体瘦肤白,饭量少,一摸腹肌是紧张的,舌淡苔白浊腻,咽喉有异物感,脉细数。我当时用的就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开的是颗粒剂,因为煮药不方便,开了半个月的药。到8月21号再来看,胃口好了,咽喉异物感没有了。但是腹诊,腹肌还是紧张的,体质还是那个体质,没有压痛,舌淡脉沉。这个时候已经没啥事了,小孩子嘛,多玩玩多跳跳,少玩电脑和手机。后来又开了小建中汤加炒麦芽,开了7付。这小孩子的咽喉异物感还挺多,很多小孩子都有,是为什么呢?我考虑是来源于家长的压力,是释放压力的一种表达。家长总是说,怕孩子长得不够高,比其他孩子长得瘦小。家长经常这样说,理念就会灌输给小孩子。我经常跟家长说,不要当着孩子面这样说,先长或者后长,都是正常的。我还开玩笑说,以前我也很瘦呢,现在还不是很健康。
还有一个病人是6月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