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Regel)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主要分布于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生境为多石干旱的坡地、草丛、灌丛及林缘。
据市场调研发现,市场上白头翁药材价格差异较大,每公斤7到元不等,差异之大让人不免心生疑问。白头翁目前主产地为河南三门峡、河北承德围场和辽宁铁岭市、鞍山市等地,野生为主,有栽培但栽培技术不成熟,成活率较低,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及产量,另辽宁及河北的栽培品种基原不对,是一些白头翁属。综合以上两点,白头翁药材价格差原因:一是野生为主,采收困难,相近种源混入;二是,栽培技术不成熟,种源有误。以下简要介绍中药白头翁的基本情况。
前文也已经提到,白头翁为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据记载,白头翁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3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而我国约有11种,分布于云南东北部、四川西部、青海、新疆、甘肃、陕西、江苏、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根据其分布情况发现,白头翁产地与白头翁属其他植物分布基本一致,这也导致了与白头翁相似的同属植物被作为药用白头翁的可能。因此白头翁基原性状的掌握便十分的重要。
那么白头翁原植物究竟如何呢?相信很多人阅读后都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存在。
白头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0.8-1.5厘米,常在开花时刚刚生长出带长柄的基生叶,叶柄密生长柔毛,叶片宽卵形,三全裂或近全裂,叶缘全缘或有齿,表面无毛,背面有长柔毛;苞片3枚,基部筒状,先端三深裂或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具花梗,果时最长;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瘦果纺锤形,扁,有长柔毛。
以上即是白头翁原植物的简单描述,下面来简单了解白头翁药用历史。
据记载,白头翁在历史文献中多以其它名字出现,如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丈人、奈何、白头翁等,在局部地区又常被习称之为毛骨朵花、羊胡子花、老公花、头痛稞、老观花等。据考证,白头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曰“白头翁,一曰野丈人,一曰胡王使者,一曰奈何草,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处处有,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简单介绍白头翁生境、采收及名字由来;唐《新修本草》曰“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臛头,正似白头翁,故名焉”,较为详细的介绍白头翁性状及名字来源。在宋代《本草图经》以白头翁称之,曰“白头翁,正月生苗,作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则摇,与赤箭(天麻)、独活同也”;关于白头翁的记载,后期又出现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汇编》、《植物名实图考》等古文献中。关于功效的记载中,白头翁的功效主治有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神农本草经》;瘿气,逐止痛,疗金疮《证类本草》;治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日华子本草》;瘰疬《本草备要》等;清热解毒,止痢燥湿《中华本草》等。由以上描述及功效主治可以看出,白头翁药用历史悠久。但不可否认的是,古时白头翁药用情况较为混乱,涉及到一些同名异物的情况,但随着我国植物分类学的进步,白头翁基原在近代逐渐规范,自从《中国药典》收录白头翁后,其基原、功效主治则归于统一。
作为药用,中药白头翁药材及饮片又是怎样的呢?
药材: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木部黄色,有时具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时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
饮片:本品呈类圆形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近根头部有白色绒毛。切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
以上就是小编对白头翁的简单介绍,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