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论中,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由芒种而起,上乾下巽的天风姤卦在夏至达到极点,但盛极必衰,易经中乾卦的卦辞“上九,亢龙,有悔”,对应的就是夏至。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古代的夏至有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喜阴的半夏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这种草正是因为它在仲夏时分生长出现擦得到了“半夏”的名字。
节气养生提醒
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就是夏至和冬至。冬至“一阳生”,初生之阳不可戕害;夏至“一阴生”,此时阳极阴生,既要护老阳,又要扶少阴。阴阳是身心状态的大秘密,用好了,通泰;用不好,蹇滞。阴阳之妙用还在中焦,故此节养生要点还是护佑脾胃,忌寒凉,忌生气郁闷。宜高兴、和美。更何况今年此时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阴湿土,湿热相蒸,防范要点在心脏、溃疡、耳鸣、腹泻,咽喉肿痛、嘶哑等。
从今天起,大家就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可以进行天灸!初伏、中伏也可以做。
夏至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淡盐水。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1、健康提醒
俗语说“春夏养阳”,而心乃“阳中之阳”,故夏至时节养阳重在“养心”,应努力保持心平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切忌动怒发火。
摄于嘉定古猗园
可以尝试静坐,排除心中杂念,或听一曲舒缓音乐,皆可减慢呼吸,使心脏得到休息。午休片刻不仅可以恢复体力消除疲劳,也有助于宁心安神。
2、夏至养阳,谨遵“三忌”
第一,忌夜卧贪凉。夜卧吹冷风,尤其头部受风邪。
第二,体弱人群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处于开泄状态,冷水洗浴使外来寒气极易侵入人体,久之会出现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后背发凉等症状。老人和小儿尤其应重视。
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饮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证,可表现为胃痛、腹泻、完谷不化等。女性可出现痛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等。
因为天气炎热,这个时节很多人因长期待在空调环境中而毛孔闭塞。此时更应加强锻炼,以微微汗出为度,让郁闭在里的风寒之邪及时从体表随汗液排出。适合选择的锻炼项目可以是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
摄于浦东滨江绿地
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应多饮温开水或淡盐水等以补充水分。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浴,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夏至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1—22日。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三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夏至与心气相通,因为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中医又有“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损的就是心气,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四季养生学说。精神养生方面,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立夏日,吃补食”。可见,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气候炎热也使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这个季节的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时,雨量增加。中国的主要降雨地区仍在江淮流域。有时暖湿空气抵达华北,冷暖空气相遇,午后到夜间时常出现雷雨、大风,有时甚至产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华北大地由南至北开始进入雨季。
易患上各种疾病:在夏至节气中,尽管天气炎热,可是阴气已经开始有所生长。由于阴气的生长,使人体在此节气中便显得极其脆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冬病极少发作:一些因寒冷而发的疾病到了夏季开始慢慢转轻,如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这些疾病在冬季发作频繁,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不发作。
调养心脑:中医理论说“心主血脉”。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许多心脑疾病,其治疗也先从“心”的调养开始。
控制血压:夏季气温高,心脑血管疾病不会像冬季那么容易暴发,但易直接影响血压波动,因为高温酷暑容易使人烦躁不安,大量出汗又会导致血液浓缩,进出空调房间又会受到不断的冷热刺激,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
及时补充水分:天气炎热使人体排汗量增加,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泌尿系统内便会有结晶物产生,进而形成结石。多喝水能预防结石。
运动调养: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适当多吃酸味和咸味食物:夏季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不宜多吃过寒食物: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夏季体外越热,体内越冷,因此饮食不可过寒。
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宜少不宜多,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荷叶灰方:取鲜荷叶洗干净,剪去边缘及蒂,晒干后将其撕成块,放到锅中,在锅上盖一只口径略小的锅,两锅交接处用盐水调黄泥封固,在小锅上再贴一张白纸,以判断火候。然后点火煅制,以白纸变成焦黄为度。待冷后取出,研成细末备用。
米汤调服,每次6克,每日3次。此方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的作用。
清暑利湿茶:将白头翁、葛根各20克,马齿苋10克,厚朴9克,薏苡仁30克,一起用清水煎煮,每日1剂,早晚分服。此茶具有清暑利湿,止泻的功效。要注意素体阳虚、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穴如其名,神气出入之门。心藏神,神门穴实为心气所出入之门。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可以说是人体的安心枕,特别对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此穴非常重要,平时可用大拇指指腹缓慢、轻柔地按摩神门穴。有条件的也可以艾灸,直接灸1—3炷,温和灸10—15分钟。有心绞痛、冠心病的老年人,可针刺神门穴,刺法为直刺0.3—0.5寸,可改善冠心病,缓解心绞痛。
痱子又称汗疹、热痱,多发生于暑热夏季大汗之后,是因汗腺周围发生炎症而致的皮肤病,也是夏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炎症。中医认为痱子是由湿郁腠理、热蕴肌肤,肌腠不得发泄所致。
当外界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时,堵塞了毛孔,就容易生痱子。
中医治疗暑热痱子的方法,可用金银花6克,沸水浸泡约1小时即可,以棉签或纱布蘸金银花浸泡液轻抹患处,每天3次。也可用败酱草9克,把药放入沙锅中,加水约毫升,先用大火煎开再用小火煎5分钟即可,以棉签或纱布蘸败酱草煎出液轻抹患处,每天2次。或者用鲜冬瓜去皮切片外擦患处,每天3次。
老百姓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现代医学认为,夏季中午1∶00—3∶00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或者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液供应增多,大脑的血液供应就更少。同时,夏至时,白天最长,天亮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
中医学认为,夏至时,湿邪弥漫,脾被湿邪所困,脾又主肌肉,人体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胃肠炎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受暑湿之邪或贪凉感受寒湿所致。夏至时节,气温高,湿度增大,容易受暑邪、湿邪。
另外,在这个季节,不宜多食冷饮,以免损伤脾胃而致病。
在湿度大的季节,细菌容易繁殖,饮食要卫生,少吃隔夜饭菜,碗筷要洗涮干净,不吃路边摊的食物,以免染上肠炎、痢疾。体虚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今天熬一夜,等于平时熬一周
白天为动、为阳、为消耗;晚上为静、为阴、属休养。
夏至是阴阳转换的节点,转换不利极易耗伤元气。今年的夏至,阴阳交侵,更需要注意。在节气上熬一夜相当于平时熬三夜,而在这么重要的节气上熬一天至少相当于一个礼拜。
“夏至、冬至乃天地阴阳交接之大时,先王以此日闭关,商旅不行。乃为阴阳能顺利交接。卢门于至日前后需服至日汤以助此阴阳之交接。
以此交接顺,则一年之阴阳顺,故于健康关系甚大!各位朋友虽无条件闭关,此段时期亦宜减少应酬,收摄心神,子时入睡,切切!”
——《思考中医》作者中医专家刘力红
夏至这15天午时内(11:00—13:00),宜小睡15-30分钟,这是一年中的一笔“阳气存款”,助你度过一年之虚。
夏至“年虚”,忌行房
一年中有两个“年虚”,第一个是冬至,冬至这天真火正伏,又叫“一年之虚”,这天是一年中最显虚弱的时候。
另一个年虚就是今天——夏至。夏至一阴初起,真水尚微,也是一年中人体偏虚的时候。
冬至和夏至,都是阴阳气机转化的时候,天地之气的运动较为活跃,而人体却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
所以最好不要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天行房,耗损元气,而且精血质量不均衡,如果怀孕的话,孩子有可能乖戾、怪异。
“大补夏天”,从夏至正式开始了。
夏至,大中华各地
要“吃什么”补一补
岭南吃荔枝: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徐州吃羊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北方人吃面:冬至饺子夏至面
南方有些地方:黄芪炖鸡
无论荔枝、羊肉、还是黄芪炖鸡,还是简简单单吃个面,都是一副温补的架势。自古以来的全中国人民,商量好了要在这一天温补一顿?
补阳得要天,
我们接下来会写一系列“大补夏天”的吃喝:
给命门火衰的人:夏至后,当归生姜羊肉汤怎么煮?补得上又不生邪火。永恒的健脾祛湿汤。元气不足的人:补元气的鸡汤怎么煮?阴虚的人,夏至后如何养阴,敛元气。(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噢)夏至,对阴虚的人是个大考验
▼
本身阴虚的体质,会觉得这段时间非常难过,容易上火,手脚心热,心烦失眠,虚弱乏力。等夏至一过,就要防中暑了。
在这种阳气盛的时令之下,养阴就是大补。
如果感觉有郁热,养阴就是生脾气、强心气。
一天之中,养阴的大补时间是——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时,十一脏腑之精华藏于肾。
如果阴虚火热的局面在酉时得不到缓解,夜睡之时,就会“阳气盛而目瞠”,失眠睡不好。
这个时间可以吃点:
敛元气的酸梅汤、养阴的百合鸡子汤、或者西瓜,或者滋补心阴的溏心鸡蛋黄,增强气机收降的能力。
最迟戌时(19:00—21:00)一定要补阴敛阳了。
夏至汤
古人在一些重大节气到来时,会专门熬制节气汤方,以帮助人体顺利地度过节气的坎儿。
像夏至这种阴阳交接的大节,古代的药铺、以及良心商家都会出钱熬一些节令汤药,放在店铺门口,以方便过往的行人、没钱买药的苦命人,可以随时停下来喝一碗,所谓大善,概莫如此!
这段时间,“太阴湿土”当令,全年湿气最重,就是指眼下了。
这段时间雨水也会偏多,天气之间的湿凉之气,可以导致人的中气,乃至元气偏虚。
所以,今年的夏至汤,我们主要扶植心、脾、肾。
核桃仁······20g
芡实······20g
百合······10g
银耳······10g
薏米······20g
龙眼肉······10g
带心莲子······10g
党参······10g
去核大枣······7个
配猪骨或鸡克煲汤,或仅以上素食。
补肾阳、固肾精。核桃仁补肾阳,芡实帮助固肾气、收摄精元。
补中益气、培土生金,还是很重要的。肺气不足、肺气虚的人适合吃党参,虽药力比人参薄弱,但不宜上火,弱弱的人日常煲汤吃可以加15g。
养心安神。莲子能收敛心脾之气,莲子连莲心一起吃,是清心火的,去掉莲心,就是养心安神的。长期脑力劳动的人动了心神,精力无法集中,就可以加莲子煲汤,收敛心神;如果同时又有心浮气躁、入睡困难、舌尖发红的心火旺情况,那就把莲心也保留一起煲。
祛湿清热、化解汤中的火气。
养肺阴、肝阴,养阴敛阳,阴平阳秘,邪不可干。
1.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取上面的材料,每种颜色类别至少选一个,如果自己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就多选些。
2.骨头或鸡洗干净斩大块,去掉鸡皮和肥油,汆烫一下出出血水,然后和所有材料一起放入汤煲内,大火煲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左右即可。出锅后根据喜好加盐调味。
男女老幼都能喝。素食者可以不加肉,煮成素汤。夏至期间一周可以喝1-2次。孕妇吃的话,要去掉薏米和龙眼。
一股香甜的谷气,是脾胃很喜欢的那种滋味。
夏至饮食以清淡为要,以清心降火,止渴生津。中医认为苦能清热燥湿,又应夏令,故夏至时节宜多食带苦味的蔬菜,如苦瓜、芹菜、香菜、莴笋、丝瓜等。不过,素有脾胃寒凉或体质较弱者不宜多食。
民谚云“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防苦夏,吃吃鸭”,鸭肉也很适合夏至节气,不仅适合体内有热的人,也适合处于夏季的大多数人,鸭肉中的优质蛋白不仅补益,对增强人体免疫力有良好作用。
荸(bí)荠(qí)莲藕羹
原料:荸荠克,藕克,冰糖适量。
制作:荸荠洗净去皮,藕洗净切小块。沙锅加水适量,将荸荠、藕同入锅内文火煮炖20分钟时,加入适量冰糖再炖10分钟,起锅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开胃。
乌梅汁
原料:乌梅10克,冰糖适量。
制作:将乌梅洗净,浸泡半小时,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小火煮至梅肉化开,加适量冰糖,冰糖溶解后滤渣,冷却食用(饮用时候可以兑冰水)。
功效:清热解渴,消暑生津。
荷叶鸭肉冬瓜汤
原料:新鲜荷叶一张,鸭子一只去毛及内脏,冬瓜克。葱姜,料酒,盐等各适量。
制作:荷叶用清水浸泡至软;冬瓜,鸭肉洗净分别切块,用开水焯烫一下备用;将荷叶、葱姜放入清水中,再倒入鸭肉,加入料酒,加盖大火烧至15分钟;然后加入冬瓜,小火煮2小时,加入盐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利湿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