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绘画史图鉴上
TUhjnbcbe - 2021/8/15 19:55: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隋唐

1唐·李思训江帆楼阁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帆楼阁图》绘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几只帆船游弋其间。水畔的山岩间,树木繁茂,山脚下有一院落。沿江的平坡上有人指点眺望,有人游行其间,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沿轮廓线有细密的点簇。画树或盘曲或穿插,各得其姿。建筑则透视准确,比例恰当。画风较隋《游春图》成熟。

2唐人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宫乐图》绘体态丰腴、着华丽衣饰的十名仕女围长案而坐,作乐、谛听、啜饮、顾盼,气氛闲适。旁立和乐击板和侍立侍女。案上陈碗、盘等精美器具,案下伏一狮子狗。从仕女披帛的着装、锥髻、花冠的发式特征看,应是中晚唐贵族妇女的生活写照。

人物采用细劲的铁线描,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不同姿态和主从关系。赋色精微,表现出丝织品绚丽的色彩和质感。或因传摹所致,人物形象稍显雷同。

3唐人明皇幸蜀图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崇山峻岭,白云缭绕,山回路转,栈道隐现,一队人马行进于山路上。此图《石渠宝笈三编》定为宋人《关山行旅图》,当代学者据人物的服饰、帝王乘骑的三花马,并结合山水的地域特征,考证图中所描绘应为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因此改今名。

其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人物用铁线描,行笔无顿挫,人物虽小,但举止、神态宛然。虽为宋摹本,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绘画的风貌。

五代

1前蜀·贯休(传)十六罗汉图

第三、十二、十四

日本宫内厅

《十六罗汉图》,纸本。此三幅相传就是《十六罗汉图》之一部分,虽不能肯定为真迹,但是必有来历。笔法粗重,别具风格。图中的造型,自谓“从梦中来”。所画用笔遒劲,线条紧密。他的表现手法,不但继承阎立本、吴道子、周昉三家的画法,而且与尉迟乙僧的画法也有关系。在今之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中,还可以见到像贯休那样的画风。

2梁·荆浩匡庐图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图》用水墨画,石法圆中带方,皴染兼备;树枝瘦劲,整幅画气势雄伟。画上有宋人(原称宋高宗赵构)“荆浩真迹神品”六字。

3梁·关仝画关山行旅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山行旅图》画面展示了突兀巍峨的山峰、回环的溪流和岚气弥漫的深谷。山腰楼观隐现,蜿蜒的山路和板桥上行旅之人不断,一对燕子飞翔于溪面之上,溪边山间的树木依然是枯木寒林,尚未吐出新绿,应是初春时节。近景的山脚溪涧旁,有茅屋客栈,人们往来其间,并有鸡犬家畜之属,富有北方山村的生活气息。

画家用笔简劲老辣,山石轮廓落笔有粗细断续之变,皴笔和水墨渍染结合。图中人物虽作点景,亦颇为生动。无论是表现山水的空间感还是具体的笔墨技法,与唐代的山水画相比较为成熟,充分体现了山水画在五代的新进展。

4梁·关仝秋山晚翠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山晚翠图》描绘了山脚巨石突兀,主峰巍峨,山间瀑布飞泻而下,山径曲折蜿蜒,岩间树木丛生,树叶或呈丹色,或泛枯黄,已是秋天的景致。

石体坚硬,皴染兼备,其皴斫用笔,既不同于斧劈皴,又不同于披麻皴。全图突出山的高远,气势磅礴。此图无款,幅右边有王铎题跋,称为关仝真迹。

5南唐·卫贤高士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士图》描写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面山石陡峭,绿树成阴,山下湖水荡漾,一瓦屋依山傍水而立。室内二人,中坐者为梁鸿,对面举案跪进者为孟光。梁鸿意态祥和,孟光谦谨可掬。构图严谨,用笔坚实,树石苍厚处,间以规范的皴法和干笔点苔。这些技法上的创新,反映了五代人物山水画的求真精神。

6南唐·董源龙宿郊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龙宿郊民图》画面重山复水,境界开阔,山峦圆浑,草木丰茂,一派江南山水景象。棵棵红树,说明时值秋季。山麓间的树上悬挂着灯笼,水面上两舟相衔,插有彩旗,数十人联臂作歌舞状,舟上岸上有击鼓者相应。对岸绘有屋舍,人物或行或坐。

山石用长披麻皴,以青绿设色,山顶点以繁密的苔点,用笔秀润。人物着以色彩,形体虽小但生动而醒目。此图的画风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有所不同。

7南唐·巨然溪山兰若图

北宋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溪山兰若图》绘主峰突兀,山岩溪畔林木蓊郁,山脚林间筑有楼阁,近景平坡临水的丛树下构有一亭,当是江南夏日的景象。

山石用披麻皴,皴笔均用淡墨,用浓墨点苔,峰顶多礬头,用笔秀润,与《层岩丛树图》有相近处。

8南唐·巨然层岩丛树图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层岩丛树图》描绘江南的山林景象,峰峦耸峙,丛树茂密,山路深曲。画家用淡墨和长短不同的线皴山峦,用点线衬出礬头。皴笔的疏密、浓淡很好地表现出山峦的明暗。山间的丛树用稍浓的墨勾出枝干的轮廓,树叶则以浓淡不同的墨点簇而成。图下部的山坡均用淡墨皴出。近景的一排树木三分之二部分用淡墨绘出,而树顶部分的树叶则用浓墨点簇,这种画法成功地表现出烟岚浮动的自然景象,《图画见闻志》说他“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我们从此图中可以得到印证。作品中没有描绘人物的活动,画家用笔圆润而不着意刻画,与五代、北宋初期关仝、范宽用笔质实、风格雄阔壮美的绘画相比,此作表现出一种秀逸、静寂、朦胧的美,是一幅十分成功的山水画作品。

9南唐·徐熙雪竹图

北宋

上海博物馆

《雪竹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树竹石。三竿修竹挺立于画幅正中,上端破出画面,有拂云冲霄之势,与两侧随风摇曳的细枝断竿形成鲜明对照。其下是坎坷不平的坡地,后画玲珑的太湖石,盘曲的柞树,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全图布局丰满而又冷僻,充实而又空灵,显得真实而富于美感。此图以墨色奠定基调,运笔粗细结合,遒劲有力,用墨更是浓淡兼施,华腴滋润。竹竿的每一节上半部采用浓墨,粗笔勾勒,重色晕染;下半部则是轻描淡写,稍事渲抹,把竿上的积雪画得形质俱佳。分枝和竹叶不用墨线,仅用深浅不同的墨色染成,再用浓墨把枝叶烘托出来,以增加雪的意趣。此外,坡地夹缝中的荆棘野草,山石的阴阳向背、凹凸起伏,均用烘染和连勾带染一气呵成,一切围绕雪来做文章,构图新颖,画法别致,富有变化,层次井然。

1宋·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台北故宮博物院

《山鹧棘雀图》绘山鹧踞石临水,群雀或翔或栖,各具姿态。坡石用笔皴擦,竹子与蒲草用双钩法,线描很工细,棘条不是勾勒,直接用墨画出,赋色精致,风格典雅,反映出作者观察物象之精细和很强的写生能力。

2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绘巍峨的山峦下,岩石突兀,林木茂盛,溪涧旁的山路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穿行其间。突兀而起的山体占据了全图的大部分,所谓“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远望不离座外”,具有气势撼人的效果。山石用浓墨勾出轮廓,其内以繁密的短线或不规则的点皴交替运用,这就是《图画见闻志》所叙述其“抢笔俱匀”的画法。山顶用浓淡墨点画出灌木丛,与文献所记“山顶好作密林”相吻合。此图是传世题为范宽作品中惟一为学术界公认的范宽真迹,堪称北宋画传世的经典之作。

3宋·范宽(传)雪景寒林图

天津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层次分明。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萦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雪后秦地山川的磅礴气势。整幅画全用圆钝之笔画出,卓显古拙敦厚的风貌。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的质感。

从构图上看,画面正中墨色深暗的林木、峰峦是景物的主体,两侧的远山和村落、溪桥是主体的陪衬,主体的峭拔雄伟和衬景的渺茫掩映,组成了壮美崇高的画面。

4宋·燕文贵溪山楼观

十二十三世纪间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楼观图》绘崇山峻岭,林木茂盛,山腰楼阁重重,山脚临溪处,建有两组水榭,蜿蜒的山路上有旅人行于其间。画家描绘的是“观者如真临焉”的可游可居的山林之境。

构图采用全景山水,用浓重而顿挫的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用尖劲繁密的短笔皴山石,与范宽质实雄强的画格相比,有清雅秀媚的特色。有的学者经与其传世的另几件作品比较,认为此作应属其较早期的作品。

5宋·崔白双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双喜图》(亦名《禽兔图》)绘深秋季节,西风正烈,已枯黄的树叶和茅草、竹叶在劲利的秋风中抖动。两只绶带鸟,一只凌空振翅,一只踞于树干上扑扇着翅膀,都向下面同一方向鸣叫。树下的土坡旁,一只兔子回首仰视,画面充满自然界的生机。画家显然不满足于仅将对象描绘准确,而是要刻画出对象的神态,无论是在秋风中抖动的竹枝、树叶、茅草,还是振翅鸣噪的绶带鸟、循声回首的灰兔,作者都能准确地摄取动态中的一瞬间,绶带鸟与灰兔有趣的呼应,更使画面生机盎然。树干的勾、皴、染灵活多变,竹叶、茅草的用笔劲利而熟练,坡石的用笔粗阔酣畅,与禽兔工致而不乏生动的笔法相得益彰。

6宋·文同墨竹

台北故宫博物院

《墨竹图》绘一枝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叶飘洒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叶,以浓淡墨区分竹叶的正反,与米芾所记“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相吻合,且竹叶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叶梢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机的感受。

7宋·郭熙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绘峰峦耸峙,岩壑纵横,泉水淙淙,溪水涨溢之景色。溪边有人舍舟登岸,山径间有人担物而行,山腰烟岚弥漫,山峦朗润,萌动着春的生机。“早春”的图名系作者自题,可见作者的自信。我们仔细观摩,亦感到此图不仅表现出群山的秀美壮丽,而且也准确地描绘出严冬过后,早春初临时山水间的微妙变化,这既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精细和状物的精微,也体现出北宋中后期山水画由全面成熟向精微细致发展的趋势。

画家用笔圆润灵活,中侧锋并用,笔多曲浑。石取圆形,多作云头状,湿笔勾皴渲染,显得柔和温润。此图不仅是郭熙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作,也堪称北宋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8宋·郭熙幽谷图

上海博物馆

《幽谷图》所画景物,具有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川风貌。雪后的山间幽谷,高寒惨淡,山岩峻险。山下一股清泉从参差崚嶒的巉岩中喷涌而出,波回崖壁,浪激石尖,腾起一片迷茫之气。临潭而立一块巨石,石缝中三五棵老树,枯枝上不着一叶,惟见其盘根错节,虬屈舒伸,随着山势蜿蜒而上,也使坦荡如砥的峰峤渐入眼帘,然而峰峦之间则是一道盘回曲折的幽壑。崖边林梢层层,谷底寒气森森。远处的一峰如虎踞龙盘,巍然而立,下临千丈绝涧。浩渺之气,直与天接。图中山石轮廓方硬,全以淡墨渲染皴擦而成,近景枯枝寒树墨色焦浓,笔力刚健,十分简练。远处的林木则以淡墨点染,所费笔墨不多,但层叠错落之状,非常清楚,显示出幽谷清寒而萧森的意境。

9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窠石平远图》为巨帧大幅的山水画,描写深秋时节平野清旷的景色。近处窠石寒木,老树挺秀展姿;远处高山如屏,有轻笼晚霭的空濛之感。在林石与远山之间,是一马平川,辽阔坦荡,一望无际。一道清流,从山石间蜿蜒而来,清澈凝重。构图采取“平远法”,近景刻画细致,勾点结合。远景粗笔淡墨,以取山峦雄浑之势。在近景与远景之间映以沙碛清泉,使全画显得宽阔苍茫,缥缈悠远,成功地表现了晚秋萧瑟、清空寂寥的意境。技法仍采用“蟹爪树、鬼面石、乱云皴”,但笔力更为浑厚,更显得老辣遒劲,充分地表现了山石、秋树的质感。此图为郭熙大幅山水画代表作。

10宋·赵佶芙蓉锦鸡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绘一只锦鸡,停立在富有弹性的芙蓉花枝上。锦鸡羽毛和体态优美动人。花枝因受锦鸡重压而微微弯垂。在锦鸡和芙蓉花左下方,一丛怒放的秋菊在微风中晃动,婀娜多姿,争奇斗艳。画幅右上角,两只彩蝶,翩翩起舞,追逐嬉戏,逗引花枝上的锦鸡回头观望,如醉如痴,画面上几只动物连为一个整体,互相呼应。画家采用“双钩填色”法画锦鸡和芙蓉花,花叶用没骨法。设色妍丽厚重,渲染精绝。锦鸡丰润华丽和芙蓉花绚烂富贵的特征表现得很充分。全画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给人以安宁平和之感觉。画风学黄筌而又有自我面目。

11宋·赵佶蜡梅山禽

台北故宫博物院

《腊梅山禽图》绘腊梅一枝,姿态俏丽,两只白头翁栖于枝头,枝间黄蜂飞舞,枝下有山矾两本。两只白头翁向同一方向谛视。画家得其形神,用笔细谨,工丽而典雅,是一幅十分精致传神的花鸟画作品。画幅的左侧有徽宗瘦金体楷书五言绝句一首,右下方署“宣和殿御制并书”,并钤以“御书”朱文方印,形式上开诗书画相结合的先河。

12宋·郭忠恕雪霁江行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雪霁江行图》以墨笔作大船两只,界画精工,人物劳作也很生动。无款印。上方宋徽宗赵佶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字。原为长卷中的一段,今被割裂不全。

13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万壑松风图》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但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

14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庭婴戏图》绘秋季的庭院一角,芙蓉、菊花盛开,两个幼童围于圆凳旁正全神贯注地玩推枣磨的游戏。画家将儿童置于游戏的情境中,因此时最见儿童的性情。两人深深地被游戏吸引住了,其神情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人物线描流畅,赋色明丽,笔墨精微,墨石花卉也极见功力,可见苏汉臣是一位技法全面、功力深厚的画家。

15宋·李迪枫鹰雉鸡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枫鹰雉鸡图》画山间一棵古枫拔地而起,老干虬枝,枝叶繁茂。在枯干上,一只老鹰正侧身窥视草丛中惊慌逃窜的雉鸡,画面气氛紧张激烈。图中山石树干用笔粗重,辅以浓墨皴染,其阴阳向背刻画精细。枫叶、草丛以细笔淡色勾填,鹰和雉鸡采用没骨法。笔法苍劲老辣,既有徐熙花鸟画的风骨,又有院体花鸟画勾勒之妙。构图新颖,独具匠心,图中树石自右向左斜上发展,其左边线和画幅底边正构成一个锐角形,既加强了苍鹰进击的气势,又把观者的视线集中在雉鸡身上。画面宏大,可说是传世宋画中罕见的巨幅作品。

16宋·李迪雪树寒禽图

上海博物馆

《雪树寒禽图》画空旷的郊野,竹林微雪,一只伯劳鸟栖息在积雪的棘树上,显示出严寒气氛中飞禽特有的神态。画面仅幽篁一簇,老棘一枝,枝上一羽寒鸟,其下一坡,简括的构图更显示了大自然的空灵广阔。画家用工笔画翎毛和粗笔画树石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对客观对象不同物性的描写。树枝的坚实劲挺,恰恰与寒鸟柔润松和的羽毛成为不同对象、不同性质的比照,真切、自然而充满情趣。

17宋·李迪风雨归牧

台北故宫博物院

《风雨归牧图》绘两牧童沿柳岸归牧,风雨大作,柳枝、丛芦在风雨中摇荡。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住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画家善于从江南乡村常见的景象中挖掘出美感,富有生活气息。全图用笔工细严谨,牧童的神情、水牛的憨态也都描绘得很真切。

18宋·刘松年画罗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

《罗汉图》绘一罗汉倚桫椤树,若有所思地注视前方,树上两只猿猴在采摘果实,树下一小沙弥正拉起衣襟承接猿猴递下的果实,两只小鹿仰头注视。罗汉的睿智、小沙弥的天真、猿猴的活泼与双鹿的温驯都刻画得十分传神。

人物用铁线描,用笔劲秀,树石勾勒皴染得十分精整,赋色匀净明丽,画风典雅,体现了宫廷画院道释画的风格。

19宋·马远雪滩双鹭

台北故宫博物院

《雪滩双鹭图》绘寒岩积雪,白鹭瑟缩立于滩头的严冬之景。画家用留白的方法表现雪景,山岩、坡石用浓墨勾皴,余则留白以示积雪。三只白鹭聚于石角,一只缩颈孤立滩头。从岩壁间横斜伸出来一棵老树,苍干枯枝布于画幅中央,以秃笔浓墨、时有断续的颤笔勾画出的枝干,更显枯硬。用浓墨勾皴的岩石、枝干与白色的积雪、虚旷的背景相比较,黑白分明,更突出了严冬枯索、寒寂的气氛,使观者也仿佛感受到那逼人的寒意,可见画家构思的精巧和表现画题的成功。

20宋·马远踏歌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踏歌图》绘幽静优美的群山下,城郊农人在垅上边歌边舞庆丰收的情景。画面的上半部奇峰突起,松柏参天;中部白云缭绕,殿阁半露;下部田垅、梅竹、垂柳、流泉点缀。四位老农尽情地踏足而歌,画面情景交融,气势雄伟。在笔墨的运用上,作者用大斧劈侧锋直皴山石,下笔快速果断,方劲峭拔,独具匠心。画古松多盘曲,干瘦如铁。构图上,画家从根本上打破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而大胆地采取边角式构图方法,对复杂的景物进行了剪裁,以突出重点。人物虽小,但笔法简练,形神兼备。画风继承李唐而又有创新,为山水画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1宋·马远(传)蹴鞠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蹴鞠图》绘数人争球的场面。蹴鞠在古代分为“白打”和“筑球”两种,前者不用球门,以踢出的花样和动作难易为评判标准,此图表现的就是“白打”。在存世同类题材绘画中,人物多是低头争球,马远此图为抬头争球,别具一格,表现了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流星赶月”之美。

22宋·梁楷(传)布袋和尚图

日本香雪美术馆

《布袋和尚图》绘布袋和尚全身像,构图简明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以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人物形象似山石一样雄浑厚重,而衣袍又随意柔和,轻重虚实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23宋·梁楷寒山拾得图

日本MOA美术馆

《寒山拾得图》绘唐代僧人寒山、拾得二人像。用笔粗细兼具,神采飞扬,表现人物谐谑幽默的性格。以泼墨写散发,以淡墨细线勾勒局部和背部,以粗大的破笔扫出衣袍的下摆和袖身,结构巧妙准确,生动传神。

24宋·梁楷六祖撕经图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

《六祖撕经图》描绘六祖慧能大师手拿被他撕坏的佛经,疾步狂呼,歇斯底里的场景。画家把六祖藐视佛教旧传统时那种不恭的狂态,用干枯的焦墨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观者深受感染。

25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

南宋画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姬归汉图》描绘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战乱时被匈奴人掠走,后为曹操派使节接回的故事。作者于人物的刻画上极见功力,蔡文姬的文雅端丽、左贤王的神色凝重、幼子的惊恐、汉使的雍容,都十分个性化。就是双方随从的神态亦能不雷同。环境的描写也反映出画家创作的精心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如俯仰盘曲的枯木枝干很真实地表现了塞外景物的特征,图中马匹无论何种角度都描绘得很精神。全图线描细劲流畅,赋色绚丽匀整,风格细腻精致,是传世南宋人物画的佳作。

26宋·马麟静听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静听松风图》绘临溪坡岸上,三株古松偃仰盘曲,宛若苍龙;山风阵阵,藤条飞舞,枝叶摇曳。坡上溪水蜿蜒,远山逶迤朦胧。一高士屈腿坐于偃卧的松干上,侧耳谛听松涛,一童侍立于前。

此画构图法秉承家学,又自具特点。画家用浓墨线密皴树干,用笔较马远更密,实体感增强,人物衣纹劲利流畅,比较秀逸,是马麟传世的代表作。

27宋·马麟层叠冰绡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层叠冰绡图》画白梅两枝,疏枝绿萼,一枝昂首迎霜,一枝低头含笑。萼与花瓣用细笔勾勒,先用淡绿染出萼片和花瓣的底部,再用白粉晕出重重叠叠的花瓣,充分表现出白梅那种洁如缣素、润若凝脂的清香冷艳。再加上它那清癯如铁的枝干,把冰肌玉骨的梅花描绘得毕肖入神。全图笔法精工巧丽,构图简洁,下方有“臣马麟”三字款。

28宋·牧溪竹鹤图

日本京都大德寺

《竹鹤图》绘一只丹顶鹤扬头鸣叫奔走,颇得鹤之神态。鹤的画法工致写实,而背景的丛竹直接用浓淡墨画竹竿竹叶,画法简括潇洒。

29宋·牧溪松猿图

日本京都大德寺

《松猿图》绘两只黑猿踞于松干上,一成年猿将一幼猿拢于怀中,形象十分生动。画家用浓墨干笔绘猿身皮毛,很真实地表现出蓬松的质感,黑猿刻画得较为工致,可见法常是有写生基础的。斜穿画面的松树枝干,直接用淡墨皴出;用浓墨画葛藤,用笔轻快简逸,松针以散锋用浓淡墨干笔擦出,从松树的画法可看出梁楷对他的影响。

30宋人枇杷戏猿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枇杷猿戏图》绘一株硕大的枇杷树上,一只黑猿在攀枝摇荡中回首张望,另一只黑猿则踞于粗大弯曲的树干上注视着那只攀援着的黑猿,一上一下产生呼应,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两只黑猿画得颇为准确传神,画家若无长期的写生经历是难以为此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善于捕捉并再现这充满情趣的动人瞬间。树干皴染得很厚实,坡石用淡墨渍染并略加皴笔,颇为独特。

31宋人梅竹聚禽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梅竹聚禽图》绘郊野景象,梅竹棘条丛生,梅枝上绽开着朵朵梅花,几只斑鸠、伯劳、桑鸤栖于枝上,一只鹌鹑觅食于树下,群鸟各具姿态。画面传递着春的信息,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

作者用笔依描绘对象而灵活多变,修竹、棘条用笔细劲流畅,经年梅树的苍皮老干用顿挫老辣之笔表现,坡石则用秃笔勾皴,皴笔亦颇为别致。画面构图精巧,偃向右侧的修竹棘条与弯曲劲健挑向左上方的一丛梅枝使画面在变化中保持均衡。

32宋人却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却坐图》绘文帝坐于有奇花茂树、秀石珍禽的皇家苑囿中,袁盎上前俯身面谏,神情坚毅,文帝微露愠色,皇后坐于其侧低头不语,慎夫人虽站起而面带不悦。一武士持金瓜侍立于旁,显示着皇权的威严,同时也衬托出袁盎置生死于不顾,犯颜直谏的忠臣形象。

人物线描准确流畅,赋色匀整,树石精勾细皴,画风工致典雅,当出自画院画家之手,属传世南宋人物画的佳作。

1元·颜辉李仙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仙像》绘传说中八仙之一铁拐李盘腿拄杖,披发赤足,神情庄肃,坐于岩石上。身后峭壁、飞瀑、藤枝、云烟烘托了铁拐李不同凡俗的气质。用笔苍劲雄奇,衣纹粗笔墨染,鬓发细笔勾描。这种主线粗,辅线细,笔势转折有粗细变化的画法,已开明吴伟画法之先河。

2元·颜辉画猿

台北故宫博物院

《猿图》绘一棵玉兰树的枝干横斜而出,树下为山岩。两只黑猿,一搂树干踞于树上,一双臂攀援于枝间,均凝神注视着树间飞鸣着的群蜂。体硕态憨的双猿与微小的蜂群形成呼应与对比,充满情趣。亦以谐音寓“封侯”这一吉祥之意。双猿画法较工,未离宋人法度。而片片树叶则以浓淡墨直接绘出,画法简括。

3元·李衎修篁树石图

南京博物院

《修篁树石图》绘坡石修竹,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枝叶全以墨笔写出,坡石则以枯笔微皴。

4元·李衎竹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双钩竹石图》绘平坡窠石间翠竹新篁穿插生长,与小树、绿草相映成趣,呈现出春天的气息。竹子双钩后填汁绿,竹笋染赭石,窠石采用了披麻皴。笔法严谨,设色秀雅,构图丰满,富自然生态之趣,是李衎双钩设色竹的优秀之作。

5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竹石图》又名《墨竹坡石图》。画两竿雨竹挺立于圆石间,石旁竹草丛生。用笔劲健有力,笔墨浑厚,浓淡相间。竹叶错落有致,极富生机。画石用披麻皴。

高克恭画竹师法王庭筠父子,与当时的李衎、赵孟頫齐名,但传世作品极少。此图是他传世的惟一墨竹作品。

6元·高克恭云横秀岭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云横秀岭图》绘山峦耸秀,白云缭绕于山间,山脚坡边林木茂盛,溪水萦回。画家以干笔皴山体,色墨混染,用浓墨沿山的轮廓作横点,山脚坡石用笔勾皴,山体厚重且十分见笔,画风苍秀。树石的画法虽可看出有借鉴米氏父子的痕迹,但整体上已具高氏风貌。画上有李衎题云:“予谓彦敬画山水,秀润有余而颇乏笔力。常欲以告之,宦游南北,不得会面者,今十年矣。此轴树老石苍,明丽洒落,古所谓有笔有墨者,使人心降气下,绝无可议者,其当宝之。至大己酉夏六月蓟丘李衎题。”对此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比较高克恭传世的几件作品,此图堪称代表作。

7元·赵孟頫兰石图

上海博物馆

《兰石图》绘山石嶙峋,相互偎倚,以枯笔勾皴,寥寥数笔,形成飞白之迹,突出了山石的刚硬质地。石缝中长出的兰蕙与青篁用润笔写成,给画面增添了一番清馨意韵。

8元·赵孟頫窠木竹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窠木竹石图》用淡墨绘窠木,浓墨写竹,用笔厚重蕴藉。坡石用带有飞白的松动笔触勾皴,率意洒脱,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是也。画家用笔若不经意,而全图富于浓淡、枯润、虚实的笔墨变化,传达出的是一种洒脱、萧散的文人画意蕴。

9元·赵孟頫古木竹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木竹石图》绘大石后枯树两株,石旁嫩竹、蕙兰丛生,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石用飞白法写之,笔法疾速。竹叶的撇趯沉厚挺劲,似八分书,兰草则参以行书笔意,笔墨苍劲潇洒,风格清新秀逸,具有书法的韵味。

10元·任仁发秋水凫鹥图

上海博物馆

《秋水凫鹥图》作湖边双鸭戏水之景。一株疏枝海棠斜出湖上,枝头鸟语啁啾,石畔丛竹野菊芦草茁壮,湖水涟漪,一鸭在水中嬉戏游弋,一鸭伫立岸上梳羽,姿态优美,生机盎然。线条勾勒精微凝练,设色妍丽,与南宋的画风相近,是任氏少见的花鸟画作品。

11元·陈琳溪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凫图》以近视点绘溪凫一只,宛如特写,背景衬以溪水、坡石及芙蓉、野卉。虽也用稍繁密之笔勾绘溪凫的羽翅、脯爪,但整体看,用笔较为粗简苍逸,并以水墨为主,略加淡彩。坡石、芙蓉、部分水纹的用笔更为纵逸简括,明显含有意笔的因素,与南宋职业画家普遍采用的细腻浓丽的花鸟画风格不同,是花鸟画由工笔重彩向水墨写意嬗变过程中的一种面貌。从作品对淳厚、苍逸的笔墨趣味的追求中,可看出赵孟頫的影响。

12元·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池石壁图》绘江苏常熟虞山名胜天池石壁的秀丽风光。层峦叠嶂,千岩竞秀,烟云流润,气势雄浑。天池在画面右上部,池上有水榭,两岸石壁对峙。山下林木茂密,浑厚华滋,数间房舍散落其间,左下两株高松耸立。山涧泉水,汇成一潭。潭水之上置水榭小桥。构图繁密而不塞,笔法苍润简劲,设色用赭石、墨青、墨绿烘染,即所谓“浅绛法”。

13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云南省博物馆

《剡溪访戴图》画王子猷雪夜至剡溪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故事。群山积雪,霜柯槎枒,山间飞瀑直泻,溪边屋宇错落。头戴竹笠、身穿蓑衣的艄公正驾船载着来访者离去,笔墨简淡,山石凹处略加皴擦,坡角施以淡赭石,天空则以淡墨渲染。

14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峰雪霁图》绘奇峰叠岭,丛林丘壑,溪畔房舍,一切景物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画面构图平中寓险,层次分明,虚实相生。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坡边微染赭黄色,“借地为雪”,清润中蕴浑厚,枯树疏落,隆冬气势逼真,为黄氏水墨雪景山水画杰作。

15元·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丹崖玉树图》绘群山积翠,云烟缥缈,山腰殿阁半露,山下平溪长松,小桥之上一人策杖寻幽。浅绛山水,笔法疏松苍秀,设色淡雅。

16元·曹知白雪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山图》画严冬雪山初霁的景色。白雪覆盖的山间,疏林、飞瀑、房舍隐现。山脚溪水一湾,有小舟泊岸,一人挑担过桥。图中山石轻勾淡皴,可谓“惜墨如金”,天空以墨染烘托出雪的洁白。树枝画法似鹿角、蟹爪,画风取法李成、郭熙而又有己意。

17元·张舜咨·雪界翁鹰桧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鹰古桧图》画一黄鹰独立古桧上,昂首远望,目光炯炯。其造型准确,神态生动逼真。用笔精工细腻,设色古雅。古桧、山石风格浑厚苍古,具北宋人风范。自识“雪界翁画黄鹰,师夔作古桧,桐城□氏好事,遂与之”。

18元·张舜咨画古木飞泉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木飞泉图》绘树石流泉和隔溪远山,苍桧、枯木立于泉石之畔。树法用笔遒劲,近李成、郭熙一派,山石用披麻皴,显取董、巨之法,全图画格清爽。

19元·吴镇芦花寒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芦花寒雁图》绘江南水乡平远风光。远岫平溪,芦叶随风摇曳,芦塘深处,一叶扁舟横斜。两只寒雁惊飞,打破了芦塘的沉寂,船头渔父抬头眺望,远处浩渺的湖面,起伏平缓的远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笔墨疏简秀逸,自然平淡,苍润华滋,具有文人画卷气。

20元·吴镇多福图

天津博物馆

《多福图》绘古树倾斜于画面,树下巨石,旁生丛竹。古树新枝茂密,笔势厚重,墨色苍润。石以淡墨勾勒,并略加渲染,浓墨点苔。绘竹不多,但错落有致,挺拔秀劲。

21元·吴镇枯木竹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木竹石图》绘枯木槎枒,大石浑然,石后墨竹数枝,或冲天而立,或横斜出枝,偃仰秀拔。坡下兰草清幽,意趣横生。笔墨苍劲简逸,水墨淋漓,清气横溢,具有幽远萧散之致。

22元·李士行山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水图》画峻岭群山,河溪丛林,山道曲径通幽,房舍隐约可见。河溪间,小桥横卧,桥下小草丛生,一人策杖寻幽,一侍童携琴随行。意境清远宁静,可居可游,令人留连忘返。山峦用披麻皴,加以水墨晕染。山顶多礬头,画风似董源、巨然。草木墨色滋润,富于浓淡变化。

23元·李士行枯木竹石图

上海博物馆

《古木丛篁图》绘古木两株,形态苍古,气势沉郁。树根盘错裸露出土,干身疤节累累,干枝纠结盘曲,势若蛟龙。坡地拳石相叠,修篁丛生。技法远宗董源、郭熙,近学其父李衎。树石的用笔遒劲深厚,皴染稠密。细枝勾勒,形似蟹爪,笔墨苍劲磊落。

24元·李士行竹石图

辽宁省博物馆

《竹石图》绘三竿修竹于石缝间亭亭玉立,枝叶繁茂,坡上小草破土而出。画面构图疏朗,竹叶笔意自然洒脱,石头用披麻皴法表现出肌理质感,层次分明,堪为佳作。

25元·顾安幽篁秀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幽篁秀石图》绘湖石危立,玲珑剔透;石后丛篁林立,竹竿瘦劲,竹叶上仰,绰约多姿;更有稚笋数枝,穿插丛竹间,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湖石连勾带染,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和装饰味。笔法遒劲,浓淡相宜,为顾氏墨竹画之代表作。

26元·顾安平安磐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

《平安磐石图》绘岩石旁的修竹在劲风中迎风起舞。用笔清劲健爽,笔法严谨。用浓淡墨表现丛竹的前后关系,层次清晰。磐石用墨反复皴染,秀润而厚重。

27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閟阁墨竹图》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稚竹小草。竹叶以书法之撇笔法写之,墨色浓润,浓淡相间,沉着劲挺,画风从文同变出。石用披麻皴,圆劲浑厚,具有立体感。

28元·柯九思双竹图

上海博物馆

《双竹图》绘晴竹两株,一直一斜,上瘦下大,节实中虚,嫩枝生于根节,茂叶纷披。竹叶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用鲁公撇笔法,每笔有起有收,沉着挺劲。布局不疏不密,表现出竹子在阳光下含露欲滴、静谧安详之态。

29元·赵雍挟弹游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挟弹游骑图》绘一戴乌帽朱衣白裤的骑士,手挟弹弓,骑在黑花马上,悠闲地回看身后高树,欲猎禽鸟的情景。画家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骑马人的神情姿态,至于林中的飞鸟,则不着一笔,耐人寻味。全图用笔工整精致,敷色古雅。人马的造型准确生动,线条细劲流畅,有唐人遗风。

30元·王渊竹石集禽图

上海博物馆

《竹石集禽图》又名《花竹禽雀图》。墨笔表现杜鹃盛开、修竹挺立的园苑中,禽雀栖息翱翔之情景。图的主体部分是一雄一雌两只角鹰与一块危石,雄者栖于危石之上,目光炯炯,胸部毛色斑斓。雌鹰半藏于危石后,探出身子,仰头回眸。几株盛开的杜鹃和一丛竹枝向上生长,几只惊恐不安的蜡嘴或腾跃翻飞,或作翘首欲飞之势。在笔墨处理上,根据物象不同的质感、颜色,以勾勒和水墨皴染等各种手法,表现了湖石的方硬、竹枝的挺拔、花朵的轻柔和浓淡变化,特别是禽鸟的神态、羽毛的层次、质感无不毕肖。

31元·王渊桃竹锦鸡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桃竹锦鸡图》绘湖石临溪,雄锦鸡栖于石上梳理羽毛,雌锦鸡藏石间。石旁桃花盛开,碧竹相映,有山雀昂首翘尾栖桃枝上,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画风从黄筌变出,锦鸡的羽毛勾染点描并用,已突破精雕细琢之笔。湖石连勾带皴,再以淡墨渍染,而桃花、桃叶却用没骨法,全图笔法工致文雅,气韵苍古,是花鸟画在元代由设色向墨笔过渡的代表性作品。

32元·朱德润林下鸣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

《林下鸣琴图》绘天旷气清,树叶尽落,群雁低回。三位高士坐长松下,一人抚琴,二人谈兴正浓,松风琴韵,表现了文人的逸兴。坡石的形状与皴法以及蟹爪般的枯枝,显然从郭熙的画法中来。此图虽借鉴宋人,用笔却简括了许多,且画面的格调已属元人。

33元·唐棣霜浦归渔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霜浦归渔图》绘坡石间乔松、枯木杂树丛立,暮色已起,林边小径上渔人负渔具而归。丛树占据画幅的主要部分,远处的丛林树梢在云霭中隐现,令人遐想。树石法自郭熙,杂树树叶或用夹叶法,或用渍点法。人物线描熟练准确,形神俱得。作者虽为文人画家,仍具相当写实功力。坡石的勾皴时见松动的飞白干笔,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4元·唐棣仿郭熙秋山行旅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仿郭熙秋山行旅图》绘峰峦高耸,山间楼阁隐现,山脚下丛树掩映村居,溪桥上、山径间有往来的行旅。此图采取北宋大山堂堂、位于中央的全景式构图,具高远、平远的效果。题材、构图、笔墨气韵都十分接近郭熙的画风。元代山水画家多有承袭郭熙风格者,若论笔墨最为接近者应属唐棣。

35元·王冕墨梅图

上海博物馆

《墨梅图》绘梅枝倒挂,枝条生长茂盛,伸展交错,呈四出之势。枝头缀满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或盛开怒放,或残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图中自题诗五首,雄奇跌宕,直摅性灵,画品、诗品、人品融为一体。

36元·王冕墨梅图

上海博物馆

《墨梅图》绘墨梅老干新枝,昂扬向上,具有独立不羁的品格。枝条用笔挺劲有力,长枝势如弯弓秋月,短枝撇趯如箭戟。梅花的分布长枝处疏,短枝处密,花朵清新饱满,较之扬无咎的画法又有所发展。自明清以后,海内名家画梅大都以其为楷模。

37元·盛懋溪山清夏图

后人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清夏图》绘崇山峻岭,白云缭绕,楼阁掩映于丛树之中。近景溪水环绕,岸边筑有水阁亭榭,为可游可居之景。图中人物或于水榭纳凉,或优游林下。构图繁复深曲,用长披麻皴表现山石,繁皴密点。界画楼阁严整,人物工整精谨,云霭以线勾勒,复染色彩。全图画法精巧,体现出盛懋在受文人画家影响的同时具备职业画家的一些特点。

38元·盛懋秋舸清啸图

上海博物馆

《秋舸清啸图》绘远景山峦平缓,近岸陂陀上树木列植,枝叶茂盛。一艘篷舟缓缓驶来,舟首一位逸士正仰天长啸,身前置放酒罍瓷碗,身后古阮横陈,船尾一童子摇橹。从此逸士的形象看,可能是魏晋时“嗜酒能啸”并善鼓琴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写照。图中树石、远岸画法学董源、巨然,人物设色取唐人法,线描细劲。

39元·李容瑾汉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苑图》绘水榭、回廊、殿阁、楼台临溪依山势而建,楼阁重重,层层递进,构成了一组庞大、宏伟的建筑群。山岩的一侧为宽阔的水面和逶迤的远山。全图界画精整,比例得当,山石略用郭熙法。构图气势宏阔,代表了元代界画的创作水平。

40元·陆广溪亭山色图

上海博物馆

《溪亭山色图》章法于平正之中寓奇绝,图右下方的松树和杂木略往左倾,而左上隔岸陂陀上的远树和遥岑与之呼应,增加了全图的整体感。其中峰石用排列有序的披麻皴写出,用笔沉实,呈现出元人所特有的疏朗明净的风貌。

41元·陆广仙山楼观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仙山楼观图》绘重岭叠巘,山路蜿蜒曲折,长松夹路,楼观依山路错落而建。山脚下,溪水回环,游人徜徉于桥上林间。以短线皴山石,并施以繁密的苔点,画风苍浑,画法与朱德润《秀野轩图》有近似之处。

42元·倪瓒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

《六君子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列植江边坡陀上的景象。这六株树分别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义。土石层叠,连勾带皴,从董源脱出,而掺以方折之笔。树木用笔简洁疏放,墨色浓淡变化得宜。江上远峦以干笔皴擦,给人一种空濛之感。自题一则,述作画经过。

43元·倪瓒幽涧寒松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幽涧寒松图》绘疏树远岫,平岗流泉。笔墨简淡松秀,意境萧疏荒寒。从画的个人风貌和题款分析,应为倪氏晚年之作。

44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

《渔庄秋霁图》写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湖水浩渺,遥接逶迤山脉。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疏笔干墨,精心勾皴,笔法方中掺圆,简中寓繁,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趣。

45元·马琬雪冈渡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冈渡关图》绘层峦丛树,房舍掩映。山中白雪皑皑,曲径通幽。山间泉水潺潺,奔流下注。山下平湖水榭,石壁苍松。用笔工细,笔意浑穆,构图繁复,静中有动。画风学黄公望,但稍显板滞。

46元·张中芙蓉鸳鸯图

上海博物馆

《芙蓉鸳鸯图》写秋高气爽时节,水边一丛木芙蓉舒枝展叶,枝头缀满花朵。水中一对鸳鸯在清波中嬉游,雄的低首弄波,雌的仰头鸣叫。笔墨粗简朴实,山石不以苔点修饰,略具唐人余韵。

47元·张中吴淞春水图

上海博物馆

《吴淞春水图》绘层峦叠嶂,蹊径盘行,用笔多中锋,潇洒古淡,很接近黄公望的风格。裱边留有董其昌、王穉登二题,都以为是倪仿黄之作。根据图中倪瓒的题画诗中有“张君狂嗜古,容我醉书裙”来看,则作者当为张姓并居于吴淞江畔者。有专家认为此即善画黄公望一派的画家张中所作。但张中的现存作品中只见有花鸟图,却不见有山水图。细察右角纸有剜割痕,因知原有他人款题,后被除去,即以诗题为画款,称为倪作了,但决非倪氏之笔。在还未考证出新的作者之前,依专家之说,定为张中之作。

48元·边鲁起居平安图

天津博物馆

《起居平安图》绘坡石攒聚突兀,奇石耸立,顶端一山鸡俯瞰向水,似有所欲。石间点缀灌木、修竹、劲草,参差错落,疏繁得当。碧波平远,视野开阔,环境幽静。构图布局新颖别致,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技法上,水墨皴染与精细勾勒相结合,墨色浓淡、干湿富于变化,表现出山石及灌木竹卉等不同形体质感及明暗关系。山鸡的画法则吸收了院体花鸟画的特点,刻画严谨,姿态生动。双钩竹工整古雅,运笔稳健。整个画面工写结合,形神兼备。

49元·王蒙夏日山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夏日山居图》画长松峻岭,气势巍峨,山巅多礬头,林木苍翠,山脚林荫间,房舍半露,室内二人交谈。山石披麻、解索皴法并用,以淡墨烘染山头阴凹处,最后以浓墨点苔,使画面具有一种枯毛却又滋润、浑厚而又明秀的意趣。全画用笔苍逸深秀,墨色浓重,构图高远,布景繁密,远看浑然一体,近观层次井然,是王蒙山水画之杰作。

50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葛稚川移居图》表现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以细笔勾皴,略带小斧劈;丹柯碧树,用双钩填色;人物虽小,但勾描工中带拙,形神兼备。山石纯用水墨,仅树木、人物、屋宇处施以淡赭、花青和红色,是王蒙山水画又一风格之杰作。

51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上海博物馆

《青卞隐居图》绘作者家乡吴兴卞山的景色。山势峥嵘,重山复岭,林木茂密,悬瀑深溪,背山临流处结屋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表现了文人适性悠闲的隐居生活。此图深邃幽雅,纵逸多姿,技法融合董源、巨然、郭熙、赵孟頫等名家之长,干湿互用,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卷云皴,浑点、圆点、破竹点、破墨点等灵活变化,形成和谐的统一。构图繁密充盈,气势雄伟,表现了江南山岭浑厚苍润的特点。

52元·王蒙竹石图

苏州博物馆

《竹石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而苍劲。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间的空白处以楷书诗题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体现出元代文人画诗、书、画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53元·赵原合溪草堂图

上海博物馆

《合溪草堂图》采用对角线构图,右下绘有一洲为嘉兴澄性海,洲上筑有潮间庵,一长者正趺坐读经,另一长者持杖走来。庵后青篁数丛,近渚高树耸立,树阴下有人交谈。对岸林木扶疏,湖中渔舟忙碌。笔墨疏淡,设色简雅,风格近似王蒙。

54元·赵原溪亭秋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亭秋色图》绘溪山水阁,草木丰茂,溪水潺湲。画家以侧锋勾皴山石,用笔疏率苍简,画法近《陆羽烹茶图》,而较《合溪草堂图》纵逸,故有学者认为此图为赵原晚年的作品。

55元·方从义武夷放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武夷放棹图》表现福建武夷山胜景。图绘奇峰突起,山下层林断岸,溪涧幽深,一叶轻舟漂流游览。以草书笔法勾勒,兼以淡墨轻染,与常见水墨云山画法不同。全幅布局奇特,得武夷九曲之险。虽自谓仿巨然笔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风格。

56元·方从义高高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高亭图》绘几座山峰突耸于云海中,近景的峰顶设孤亭,一人沿山径向峰顶走去。画家以水墨勾染山峰、丛树,用笔草草,水墨淋漓。造境亦十分险奇,风格纵逸简括,可称“简笔山水”。

57元·卫九鼎洛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洛神图》绘洛神身体修长,秀丽而端庄,飘举的衣带衬托出其正乘云徐徐行于浩淼的水波之上。画家以白描绘人物,线条爽利流畅。倪瓒在画幅上题道:“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曹子建,善图惟数卫山人。”可见倪瓒对卫九鼎此作评价甚高。

58元·方厓墨竹

台北故宫博物院

《墨竹图》绘几竿修竹挺立于秀石旁,用笔遒劲,画格秀峭飘逸。上有明初书法家马治于洪武十五年所题诗跋,前录虞集寄题听秋轩五言长诗,诗后记述15年前方厓自吴门归此时马治也在宜兴的一段轶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绘画史图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