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界视角ldquo墙上教科书r
TUhjnbcbe - 2021/8/4 15:04:00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些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摘要/

台湾地区的古建装饰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艺表现形态有石雕、木雕、砖刻、彩绘、交趾、剪粘、泥塑(灰塑)等。台湾古建装饰艺术涵盖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对社会民众具有很强的教化和启示作用。台湾古建装饰艺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两岸文化认同最为直观的载体之一,彰显其“墙上教科书”般的独特价值。

本期编辑/麦羽

台湾地区众多古建筑中的装饰工艺作品遗留至今,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艺术特色与工匠精神。不仅如此,这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题材还是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无时无刻地向台湾民众传递着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

一、传统建筑装饰社会教化功能之渊源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明形态,原始社会时古人就已经会使用各种纹饰图案来装饰生活空间,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人面鱼纹陶,以及同时期出土的绳纹陶器,都是上古先民对器物进行装饰的典型代表作。中国建筑装饰的雏形也是在这一时代形成的,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的房屋中发现有锥刺的装饰纹样,在姜塞和北首领的房墙上发现有二方几何形的泥塑、平行线、圆点等图案。按照考古发现,彩绘与泥塑应当是我国建筑装饰的先驱。早期建筑装饰的内容都比较简单,以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树叶纹、水波纹、鱼纹以及图腾为主,到了夏商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装饰纹样已经变化出了诸如人面纹、兽面纹、图腾纹等丰富的图案样式。传统建筑装饰的作用不仅在于单纯的空间点缀,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化出了辅助于社会教育的教化功能,这种变化出现于周代后,得益于孔子的推崇。在《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参观周(朝)明堂[1]时,为明堂的建筑装饰所震撼的故事:“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乎。”[2]孔子认为这是一种对国家兴亡的警示方式。孔子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观点为后人所推崇,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建筑装饰能对人起到戒恶劝善的教育作用,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因此中国建筑装饰便被后人赋予了承担部分社会教育的使命,发挥社会教化功能,这种功能也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三峡祖师庙雕刻精美的木雕艺术

桃园李腾芳故居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开始承担起部分社会教育的功能,这一特点最初在国家明堂、孔庙建筑上表现最为突出。将建筑装饰与教育结合的做法最初只是在士人阶层中推广,后来逐渐地发展到民间的家庙与祠堂类建筑上。清代以后,由于清政府在台湾地区大兴科举并给予特别优厚的政策,导致台湾地区科举之风盛行,民居建筑中也开始大量出现与科举教育相关的装饰题材。随着数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台湾建筑装饰中具有社会教化的特点,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二、台湾地区古建装饰艺术的表现形态

台湾地区的古建装饰艺术广泛分布于不计其数的宫观寺庙与传统民居建筑之中。台湾的宫、观、寺、庙及大型古建筑遗迹数以万计,小的更是难以胜数。由北至南,自东向西,分布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台北保安宫、八里天后宫、台北孔庙、万华龙山寺、板桥接云寺、三峡清水祖师庙、新庄地藏庵、基隆妈祖庙、宜兰三清宫、新竹城隍庙、北浦姜氏家庙、台中林氏宗祠、彰化南瑶宫、丰原万选居、鹿港天后宫、麦寮拱范宫、北港朝天宫、台南大天后宫、南鲲鯓代天府、澎湖妈祖庙等。古建装饰艺术构件和图案有机地融合于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物当中,常见的表现形态有:石雕、木雕、砖雕、彩绘、金箔漆画、泥塑(灰塑)、交趾、剪粘等。[3]从这些装饰工艺作品的年代看,主要是以清代为主,这与历史上闽南潮汕籍移民开发台湾的时间段基本吻合,也有一部分是在日据时期创作或重修的,深刻表明闽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统治力。例如著名的艋舺龙山寺改建,即是年邀请惠安籍的溪底派大木匠师王益顺赴台修造,王益顺特从惠安带来了一个由十多位匠师组成的工匠团,由此作为修建龙山寺的匠师班底。[4]

屋檐剪粘

屋脊剪粘大溪屋梁惹草

龙山寺窗雕饰

龙山寺藻井

鹿港藻井

八角窗

三峡祖师庙石雕作品

北港石狮

从装饰功能与题材来看,台湾地区古建装饰艺术旨在求美观、祈吉祥、寓教化、倡教育、镇邪煞、显富贵等。其主题多典出于古代儒学经典、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如章回小说、诗歌曲赋,历史故事、戏剧情节、民间传奇等。如老百姓日常生活耳熟能详的《封神演义》《八仙传说》《二十四孝》《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将》等。这些雕刻构件或装饰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历史人物的品行、鼓励科举读书的风气、提倡自然和谐的生活追求等,都具有警世教化的独到作用。另外,近代台湾因受到西方势力的入侵和西洋文化的影响,装饰艺术作品也出现了一些西洋化的元素,如洋番扛庙角、西洋纹饰图案等,反映了时代文化的转型及民众心理的变化。台湾地区的古建装饰艺术可溯源自闽南地区与潮汕地区。泉州惠安崇武的石雕工艺和溪底派大木设计是最主要的匠师及工艺的来源和构成;另外,来自泉、漳地区的木雕、砖雕、交趾,潮汕地区的剪粘,以及大埔地区的彩绘等,是目前台湾地区古建装饰最主要的基础。、

三、台湾地区古建装饰艺术的社会教化内涵

台湾地区古建装饰工艺作品数不胜数,它们默默地装载于传统建筑的门厅梁柱、亭台楼阁、雕栏画栋上,向世人展示和诉说历史的沧桑、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的精气神。它们是一部部丰富多姿的“物质的史书”,是一部部鲜活而生动的“墙上教科书”,对于社会民众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行为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在彰显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一)宣扬忠孝节义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常见的题材有体现“忠孝廉节”的哭秦庭(或岳母刺字)、伯俞泣杖、杨震却金、苏武牧羊等。例如,在台中林氏宗祠有一组“忠孝廉节”主题的石雕作品。其中以“忠、孝”为主题的作品为“哭秦庭”和“伯俞泣杖”;以“廉、节”为主题的作品为“杨震却金”和“苏武牧羊”。

“廉节”主题石雕作品“

“忠孝”主题石雕作品“哭秦庭”典出《左传》故事“申包胥如秦乞师”。说的是春秋时期,楚人伍子胥因家族被楚王诛灭,只身逃亡吴国。临行对朋友申包胥说:“我必覆楚国!”申包胥说:“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后来,伍子胥果然率吴兵攻破楚国,申包胥乞请秦国出兵救楚。秦王不许。申包胥遂“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感动秦国,发兵救楚。[5]后世以“哭秦庭”来歌颂忠于祖国、忠于民族的精神。“伯俞泣杖”讲述的是人世间尽孝心的故事,典出明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6]。这一故事向人们传递着尽孝至亲的感人精神。“杨震却金”典出《后汉书》中的杨震为官清廉的故事。杨震曾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有一次,他路过昌邑时,正巧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举荐的。当晚,王密拜见杨震,送上10斤黄金。杨震正色拒之,责备王密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你为什么这样做呢?”王密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怒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晓!”受到杨震的训斥,王密羞愧离去。[7]这个故事赞美了为官一身正气,为人一世清廉的美德,这也是两岸中国人追求的崇高境界。又如“苏武牧羊”,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典出《汉书》的《苏武传》。[8]说的是苏武出使被扣留,匈奴逼迫其投降,苏武宁死不从,被流放在荒野牧羊。苏武手持汉朝符节,坚守了19年才返回。故事歌颂了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强调中国人要有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弘扬的精神。岳母刺字在台湾地区的古建装饰艺术中,关于人物的品格塑造是强烈的。元代郭居敬编录《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即《二十四孝》,记述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诗集一经问世,不胫而走,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最流行的通俗读物。后世的印本还配以图画,以此流传于世,又称之为《二十四孝图》。[9]这一题材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的古建装饰艺术中,台湾的各大宫庙中亦有多种形式的二十四孝图。常见的有诸如孝感动天、搤虎救父、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戏彩娱亲、怀橘遗亲、鹿乳奉亲、芦衣顺母等等。(二)尊重人才,追求个性解放与卓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尊重人才、赞美人才、爱惜人才是一种美德,历史上流传许多求贤若渴的故事。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四聘”题材,就是一种集中表现。“四聘”乃尧聘舜、渭水聘贤、三顾茅庐和商汤聘伊尹,这些都是流传于世的历史故事。本意是告诫人们,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必须起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表现了传统社会尊重知识,社会进步需要明主贤君,需要大智慧的内容。台湾宫庙古建装饰艺术中,有以古人喜爱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组成“四爱”的主题,寓意人各有志趣和追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唐明皇爱牡丹、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花、和靖爱梅等。每个雕刻作品都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方面的出处。例如“唐明皇爱牡丹”,说的是李白为唐明皇作诗的故事。据李肇的《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10]这一史料告诉我们,在大唐时代,牡丹文化盛行天下,每当春天长安、洛阳的牡丹花盛开时节,若谁不去欣赏牡丹,就会被世人耻笑,认为是一种耻辱的事。在唐代帝王中,唐玄宗风流倜傥,酷爱牡丹,其在与杨贵妃居住的兴庆宫的沉香亭旁就种植了许多牡丹。据说有一年正值欣赏牡丹时节,唐玄宗兴致大发,对乐师们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应再唱旧乐词”!乐师李龟年急忙请李白作词,李白乘着酒兴写下《清平调》三首。其中一首曰:“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11]从此,“唐明皇爱牡丹”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彩绘朱仙镇至于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和靖爱梅,也都表现古人对花卉酷爱到痴迷的程度。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有诗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12]这使其成为爱梅的代表人物,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孑然一身,逍遥自在。台湾的宫庙建筑装饰还多以“四逸”(渔、樵、耕、读)为主题。这是农耕社会的四个基本职业,代表了民间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古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在于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在石雕和木雕作品中,常见以“四艺”(琴、棋、书、画)为主题的雕刻装饰,追求多才多艺的完美;有以桃园结义、三娘教子、太白醉酒、辕门斩子、郭子仪拜寿等民间脍炙人口的故事为主题,提倡世人从善如流,聪明智慧,追求卓越。还有以家规家训、楹联名句为题材。凡此种种,都起到警诫后人的作用。(三)鼓励世人,励志进取,有抱负、有理想台湾的宫庙古建装饰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追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这种追求的写照。千百年来,读书求功名是人们始终坚持的追求。望子成龙,望子成凤是百姓最真实、最朴实的愿望。这些,都一览无遗地体现在台湾宫庙的各种装饰之中。台南三山国王庙的屋脊上,展示鲜艳的菊花,一只色彩艳丽的公鸡,公鸡打鸣,寓意“功名”,“菊”即“举”谐音,构图——功名高举,简明扼要,寄托人们对读书入仕的期盼。台中林氏宗庙的璧堵上,一幅水磨沉花“封侯”的创作,体现人们追求高官厚禄的愿望,希望子子孙孙读书做官,出人头地,鼓励族人要追求知识、追求上进。“封侯”的整体构图是:雕刻了树杈上骑着的一只猕猴,在戏弄几只蜜蜂,其寓意是加官晋爵、封官封侯。还有雕刻作品以骏马、猴和蜜蜂图案组合,寓意“马上封侯”,体现了读书为官的强烈愿望。一路连科在台湾,关于读书上进的题材,亦有“一路连科”的装饰,鹭鸟、芦苇与莲花组成“一路连科”,寓意连连中第。科举上榜则为官,是古代读书为官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也是参加科举考试家庭的最高理想,因此反映科举高中的题材,在台湾传统建筑装饰中也非常多。比如“金马玉堂”“一甲一名”“二甲传胪”“鸿儒首唱”等题材。金马玉堂,是马与玉兰花的组合图案。金马是指汉代长安未央宫的金马门,汉武帝让学士在门前待诏,以备顾问。玉堂则是汉代长安玉堂殿。“金马玉堂”的意思是已经在朝廷任职,官位显贵,寓意高中了。一甲一名,是一只甲壳类动物的图案,常出现为蟹,因为蟹为台湾甲壳类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明清科举考试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所以一甲一名寓意是能高中状元。二甲传胪,是两只螃蟹,其中必定要有一只螃蟹的螯钳住一跟芦苇,因为螃蟹是甲壳动物,所以谐音二甲传胪(芦)。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其中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幼学须知》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二甲传胪也是寓意高中进士。鸿胪首唱,由凤凰(或鸿雁、鸿鹄)、香炉、佛手和大象组合而成的吉祥图案,在台湾流行的闽南话中,凤与鸿谐音,象与唱谐音。鸿胪首唱是对通过殿试的鼎甲进士进行唱名,寓意亦为科考及第、金榜题名。(四)集瑞祈福,向往美好的生活情趣在传统的古建装饰艺术中,祈求吉庆、祈求平安、祈求多子多福、祈求长寿、祈求富贵的装饰题材比比皆是。[13]如几个武士手持“旗、球、戟、磬”,其谐音即是“祈求吉庆”。祈求吉庆集瑞题材的作品常以花瓶为主题。花瓶中不同的花,诸如茶花、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组花瓶平放着,配以底部的鞍座,寓意“四季平安”。“狮炉象果”亦是传统装饰艺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只狮子驮着一只鼎或炉,“狮”谐音“世”,寓意世世平稳、世世平安、世世兴旺。大象则驮着一盘果实,有石榴等。“白头富贵”,牡丹花代表富贵,白头翁代表长寿,在繁茂的牡丹花丛中,点缀着数只白头翁,寓意为白头富贵,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富贵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有时也配以绶带鸟(寿带鸟)的装饰题材,寓意富贵长寿。“松鹤延年”,传统建筑装饰图案常见的题材,画面通常为一棵茂盛的松树,树下站立或盘旋着一只或多只仙鹤,有时还搭配以南极仙翁、寿童、花草等装饰,寓意松鹤延年、吉祥长寿等涵义。蝙蝠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中常常用来表示祈福、赐福,这在窗棂的雕饰及八卦门窗雕饰中都出现过。一只蝙蝠叼着一枚铜钱,寓意“福在眼前”。八卦门窗的四角各雕饰一只蝙蝠,四只蝙蝠的谐音就是“赐福”。传统的建筑装饰“老鼠叼金瓜”的构图,也取材自民间流传的故事。一只嘴巴尖尖的老鼠,不断地从金瓜里叼出“金子”,寓意着“招财进宝”,迎合了芸芸众生期盼发财致富的念想。台中福字窗雕天官赐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双喜临门、鹿鹤同春、长命百岁等这些美好的祝愿,都体现在台湾宫庙的古建装饰之中。人们还理想化地认为,神仙也会帮助获得成功。因此,各路神仙往往成为装饰题材的主要内容,譬如人们常津津乐道的“八仙”,在题材上有明八仙与暗八仙之分。[14]台湾地区的古建装饰工艺,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古建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华所在,实际上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气息,反映的是百姓朴素、健康、向上的精神,及对美好理想不断追求的愿望。承载古建装饰艺术的场所,通常都是香火鼎盛的宫观寺庙,或是代代相传的宗族祠堂,或是大大小小散布于社会各角落的古民居,它们时刻在向穿梭出入于这些场所的人们宣扬为人处世的道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宛如一部部无声的教材或史书,向人们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与文化的基因。

注释:

[1]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2]《孔子家语?观周》,王肃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28-29页。

[3]参见吴巍巍、王庆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年,第5页。

[4]李乾朗:《庙宇建筑》,台北:北屋图书公司,年,第36-37页。

[5]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长沙:岳麓书社,年,第-页。

[6]程登吉:《幼学琼林》,长沙:岳麓书社,年,第45页。

[7]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8]班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9]潘祖荫:《二十四孝图》(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年。

[10]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45页。

[11]侯立文:《太白集注》,敦煌文艺出版社,年,第62页。

[12]喻朝刚等主编:《中国古代诗歌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13]详参(日)野崎诚近编绘、古亭书屋编译:《中国吉祥图案》,台北:众文图书,年

[14]明八仙是以八仙人物形象为其表现形式;暗八仙则是以八仙所持用的法宝为其表现形态。[15]详参王庆台:《四点金》,台南:王庆台出版,年。

作者:吴巍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岸文化与东亚海域史。

*本文原刊于《闽台关系研究》年第4期,感谢作者惠允转载,原文内容有部分改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界视角ldquo墙上教科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