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讲述他们自己的中国故事
TUhjnbcbe - 2021/8/3 14:34:00
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http://m.39.net/pf/a_4656585.html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九月班开班仪式上,来自日本、印度、埃及和意大利的4位青年汉学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的中国故事。

安然·(埃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中国,我学到了如何去尊重和合理的利用时间,让我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变得有价值,所以我每天管理好我的时间。中国学生很爱学习,深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的道理,图书馆良好的学习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我和每一位刻苦读书的同学。我相信,成功终将属于珍惜和懂得合理使用时间的人。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中国人很喜欢运动。我刚中国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特别老年人很喜欢跳广场舞,我曾经和这些老人家交流过,他们说自己这叫“宝刀不老”,这让我很意外。在我们国家,老年人大多都喜静,一般都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看肥皂剧,最多是在家里做做家务。中国老年人真的不一样,他们总是充满着活力,将运动玩出很多不同的花样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人很喜欢读书,读书让我们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升思想层次。我现在每周读一本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让我产生了许多的写作灵感,更多地了解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现状,让我更上一层楼。“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摆脱愚昧和迷信,我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是书籍赋予了我丰富的知识色彩。

从翻译的角度看中国走出去战略

当下,随着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汉语热”和“中国热”已然兴起,中国出版的很多作品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拥抱中国。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五本中国的优秀书籍翻译成为阿语。

不入庐山,不识真面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假的时候,我喜欢坐火车去旅游,去感受一下中国的魅力,这是一个现代与古代有机融合的国家。在火车上,总是有热情的中国人照顾我,与我热情地打招呼,问我“你吃了吗”、“睡得还好吗”。通过坐火车我能够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与习惯。上车时大家互不相识,但是下车时已经成为朋友,怪不得中国诗词中有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真的深有体会。

阿布沙织·(日本)立命馆特约讲师

在中国生活的时间一共有6年多,所以我的中国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我想讲讲我初识中国的故事。其实,与其说是我的中国故事,不如说是我启蒙老师的故事。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三位启蒙老师,通过我跟这三位老师的学习经历谈谈我的中国故事。

我从十七岁开始学习汉语,班主任加藤诚是我们的汉语老师。他平时教我们语文,但同时也是个汉语专家。他当我们班主任之前曾经在中国教过日语。一周一节的汉语课,难度并不高,老师好像更注重于让我们接触当代中国文化,让我们听听中国歌曲,看看中国新闻节目、中国电影。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汉语美丽的旋律所吸引,最后被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王家卫的《阿飞正传》迷住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隐形的中国专家,他潜移默化地教我们汉语以及中国文化,这种让年轻的我们直接接触中国当代文化的教学方式,现在想来可能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敬佩和信任。他对我说的一句话,我铭记至今。他说:“请尊重你的中国同事和他们的工作,同时必须要做一个被中国同事尊重的日本人。”

跟加藤老师学了一年汉语后,我考上了早稻田大学,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第二位启蒙老师:铃木康雄。铃木康雄老师当时虽已年届七旬,但却很有魄力,他对教学的热情不同寻常。他对一些发音不准的同学非常严厉,大声批评发音不达标。刚上大学的我们几乎被老师的怒气压倒了,但时间久了,慢慢知道铃木老师的这些举动都出于对我们的期待。

留学回来后,我遇到的第三位启蒙老师也姓铃木——早稻田大学日语研究中心的铃木义昭教授。他是闻一多研究的专家,年代末作为日语专家到北京大学教学。班里有很多他的研究生,日本人和中国人各有一半。我很喜欢铃木教授课上国际化的气氛。铃木先生的鼓励让我下定决心,第二年我步入了研究中国文学之路。所以,铃木先生是我的中国文学启蒙老师。

6年的中国生活和这几年在日本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彼此缺乏对对方的理解。构建友好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够欣赏、尊重对方之美。我想我们做汉学研究的,有责任给年轻一代推广关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知识。我的目标很明确,我要用一辈子时间努力做一个像我的恩师们那样的教师,以便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构建中日美好的未来。这次的研修计划对我来说是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机会,很期待接下来的二十天。

爱德·(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研究学者

我来自印度,人口多、社会竞争压力大的一个国家,印度的父母就像中国父母一样望子成龙。高中毕业之后我父母建议我学工科,可是我本人对科学一点兴趣都没有,更想学一门外语。那时候,我的一个当记者的舅舅给我提了个建议,他说如果学外语的话最好是选择中文,因为未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会给年轻人提供很多机会。幸好我被印度最著名的大学——尼赫鲁大学的中文系录取了。

年我第一次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那时我到湖南长沙参加世界汉语桥比赛。虽然在中国只待了两个礼拜,可是我深受中国人民的友好对待,舍不得离开中国。回国之后我更加努力学习,年获得了印度教育部的奖学金,到著名的北京语言大学读书。

年,在北语毕业之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京,回印度继续读硕士。那时候我在印度天天都想念北京,想念中国,天天求老天爷让我回美丽的中国。年,我获得了中国商务部的奖学金,到了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扩大我的视野和对中国的了解,我跨专业选了国际关系,一年当中收获不少。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是以佛教为基础的友好邻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语言能力为中印两国交流做出一些贡献。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印两国共同发展、求同存异。“中印友好”、“龙象共舞”是亚洲之幸、世界之福。

安娜·(意大利)慕尼黑大学助理教授

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留学生需要进行专门的面试。我选择了中国的现代剧作家曹禺,特别是把曹禺的作品和古希腊悲剧作比较。我读过曹禺的作品,都很喜欢,也看过根据他的作品拍成的电影。在高中和大学时我学过古希腊悲剧,没想到,恰恰是一个中国的作家,让我真正地明白了话剧,也首次让我感觉到戏剧的魅力。

当时我还不知道,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会完全改变我的生活。因为我在面试谈过话剧,所以老师们决定让我跟着一个话剧方面的专家读硕士,她是中国一位重要的研究者。她不仅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话剧的理论和历史,而且也经常让我们去北京的剧院里看无数的舞台作品,让我们跟戏剧艺术家交流。我很快就开始探索一个全新的陌生世界,把北京的剧院都跑了一遍,从新街口的解放军歌剧院到王府井的北京人艺,从东方剧院到国家大剧院,从大剧院到无数的小剧场,从北京到天津,从中国到德国。从此以后,中国话剧变成了我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正是话剧,经常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很复杂的问题。因为话剧的语言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或者研究的时候所用的语言,话剧的交流是有很多层面的,不仅追求思想方面的交流,更多倾向于人和人之间情感方面的交流。总之,我是通过话剧研究中国的,通过中国话剧认识了自己,也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述他们自己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