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美镇middot美宅七慈溪鸣鹤古
TUhjnbcbe - 2021/7/20 3:00: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3.html
一、慈溪鸣鹤古镇鸣鹤古镇位于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南部,是慈溪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鸣鹤古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年历史。和国内其他古镇依河而建不同,鸣鹤依白洋湖而建,并紧临五磊山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古镇。鸣鹤古镇依山成街、因河成镇、镇边有寺,渔耕人家枕河而居。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秀美。素有”鹤皋风景赛姑苏”的美誉。现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金仙寺、湖滨广场、药材馆、24间走马楼、银号、鸣鹤小五房、古街、彭公祠、国医馆等。接水双河潋滟开,分疆两色只山隈。天明塘上声喧起,赶市姚人续续来。语作葫芦集运河,今朝水市价如何。白虾青蟹一时贵,小艇迎来贩客多。——清·叶声闻《鸣鹤古镇》杭湾穿越水滔滔,沪甬如今路不遥。车入湖山鸣鹤镇,人行街巷倚廊桥。衣冠名重推虞氏,族望堂深避市嚣。千载古风乐耕读,凌烟阁上有贤僚。——老华《七律·戊戌除日游鸣鹤古镇》岂因形胜贪风月,驻锡前贤万顷波。无种德汤光潋滟,有明心树影婆娑。人添古刹新元素,我问今方旧佛陀。谁氏磬钟声易辨,一怀惆怅画难摹。——半斋诗客《七律·过鸣鹤金仙寺有怀弘一》斗拱雕栏锦绣窗,白屋青瓦马头墙。一弯碧水穿心过,眷倚桥亭忘故乡。——蕤斡浪《七绝·慈溪鸣鹤古镇》慈溪以南白洋湖,依山成街沿湖镇。九皋进士英年逝,从此古镇鸣鹤成。——似风凌宇《七绝·游鸣鹤古镇有感》幸得两师来伴行,江南小镇乐盈盈。笑言古道多殊景,共叹廊桥少逸名。商铺环居听吆喝,药房林立看峥嵘。乌蓬静待沧桑客,长巷幽幽记雨晴。——雪岚梦语《七律·吴刘两老师雨中陪游鸣鹤》油香飘往鸣鹤家,轻风拂过游人醉。正是阳春三月景,赏春古镇只此来。青山拂柳微风来,更有油花照水边。春意古镇趣正浓,莫说天晚要返家。——邹长青《游鸣鹤古镇二首》老街翻新仍称老,破镜重圆难为情。鹤鸣九皋声犹震,扶头酒畏负心人。——愚石《鸣鹤古镇行》鸣鹤古镇的水墨意蕴与周庄、南浔这些水乡古镇相比,鸣鹤在色颜和意境上更有水墨画的涵韵。尤其是它依山傍水,缘溪而建,房屋呈阶梯形次第向上的独特布局所带给人的视觉错位意识,很是贴近水墨画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蕴丰富的特点。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去看,鸣鹤古镇就像一幅水墨长卷铺展于隐山之麓,白洋湖之畔,折射着幽深的景意和悠远的气韵。或许,这幅水墨早在唐开元年间就开始写意,墨香氤氲在虞氏先祖所建“测天楼”的遗址,再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浓涂淡抹”,千年架构下的古镇被层层渲染,如今,犹如一幅艺术珍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仰望抑或凝视这样的水墨,人的心境也变得素雅起来,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古镇的一砖一瓦,一扇门窗,一座桥的基石,甚至是一棵生长于石坎上的古树。即便这些物件有些陈旧苍老,都是这幅水墨的底色,都是古镇生命的一部分。很喜欢鸣鹤古镇淡雅的基准色调,以青灰为主调配的建筑物,取得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达到本乎自然,生气涌动的审美旨趣。无论是街道还是四合院,抑或祠堂、走马楼、寺庙、桥梁、广场等古建筑,铺陈的是一种本真,矗立的是一种气质,从形式到内容都凸显着民族底蕴和古典意蕴,凸显慈溪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走在麻石板铺就的古镇街道,脚下缠绵的不仅有车辙的古风古韵,似乎还有正在远去的马蹄声响。这里曾是鸣鹤的精华,承载了千年古镇的所有辉煌,是昔日三北历史上的商肆繁华之地。虽然两边墙壁的斑驳与门窗的脱痕多少显得有些孤寂寥落,但丝毫不影响古镇依旧散发的恢弘气息,不影响古镇传递给我们的美感,以及物质和精神意涵。古街两边一座座规矩整饬布局严整的四合院如同一部史书的页面,叙说着曾经的繁华,尘封着久远的故事。精致的门雕,石雕,砖雕,拴马壮等,如贴近史实的插图,恰到好处点缀着古镇的意境,用水墨一般的语言描述着某种细节。高高矗立的崇敬堂,走向不变的城墙、一脉相承的走马楼,以及神秘的药材馆、小五房、豪宅银号、彭公祠等,则是古镇留给后人的标志性建筑,透过其宏观和微观的内涵,可看出一个家族的缜密规划,一座古镇的独特风格,一种思维的卓识远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鸣鹤人遵循着自己的文化逻辑,将古老的文化风情用自己朴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并靠着这份自尊和自得,用水墨一样的情怀演绎着一部厚重的家族史,古镇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千百年的时代更迭,一个家族、一座古镇的建设依旧如此的完美和坚固,成为古镇遗留的样板,享有“鹤皋风景赛姑苏”之美誉。在这古意氤氲的陈年水墨中,我能感悟到古镇的庄重与典雅。仔细品味还能体味到一种伦理的意象力量给人以哲思和自省,那细节深处透露出来的不仅是北方农耕文化的纯朴,还有执着坚守的耕读传家文化的精脉。我在想,或许虞氏先祖留给后人的基因里有着中正平和的儒家观念,否则的话,几百年的门楣题字或是墙上的砖雕怎么会旗帜鲜明的显示着鸣鹤古人对于科举功名的崇拜向往?可以说,沈氏旧宅堂内依然保存的那张子孙中举的捷报上挥之不去的书卷气息,正是古镇文化得以积淀和延续的见证。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到一种竞争的文化氛围。大概正因为如此,崇尚读书的理念让鸣鹤后世人才辈出,独领风骚,他们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乡邻,成为一代楷模。在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大概要算盐仓走马门楼了。它们坐落在古街一侧,装饰讲究,朴实中极尽精美,给人一种大气与华丽。石雕、砖雕、木雕技艺精湛,彷如雕刻艺术荟萃。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天成一般。尤其是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还是精雕细刻,皆象形象意,让一块石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灵性生动,透显威武之美与和谐之美。至于那些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则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门楼两侧砖雕峙头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线条幽柔,刻画细腻,氤氲着岁月的沉香。与其说这是砖的垒砌,不如说是诗与画的构想,是一种文化意蕴的凝结。更让人惊叹的是门额上的题字,功力十足,每一处都是书法艺术的展示。虽不知书家名号,但墨韵之中能识得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之类的内容,不禁肃然。大门里面照壁上砖雕更具文化含蕴,并且很好的与民俗文化相融相合,凸显地域风情。面对这样的老宅,我们不只是在欣赏一种建筑艺术,还能领悟到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道德、美学融合一起,演绎成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在这样的老宅面前,一种心地澄澈、思维发散的情愫倏然滋生,仿佛对许多事物的解读,以及对人生的禅悟,都有了超越本身固有境界的价值取向。一条由西向东流经全镇的河溪水波潺潺,显示着古镇血脉畅通,依旧年轻。河上建于明代时期的七座古桥,一如古镇的骨骼,串起千年岁月,担起沉沉历史。伫立于这些形状各异的古桥,犹如站在先哲的肩膀之上,能看到曾经的过往和远久的将来。桥身雕刻的莲花、鲤鱼一类的图案,虽然因为时光的磨损而变得模糊,但古镇人的思想智慧却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河岸万千景物倒立河中,折射的不只是水墨景象,还有古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相信,古镇深厚底蕴里一定尘封着许多我们不曾触及的内涵,延续着古镇的神秘。或许,这正是古镇生命意义之超然所在,正是古镇魅力之恒久所在。河岸近处,一棵似和古镇一般年龄的皂角树盘根错节,茂密的枝叶遮住的不只是阳光,还有逝去的岁月。遒劲的枝丫挑着古镇的光阴,指向古镇的未来。捡起一片飘落的树叶,有沉沉蠕动的意味,一如古镇弥散的情愫。古树下,一簇素雅的碎花,啜着从树叶缝中洒下的暖暖阳光,释放出一种从容和淡定,像是要把整座古镇的从容与淡定展示出来。在这样的从容与淡定面前,不难理解古镇千百年不变的本色内涵,也不难理解古镇人几百年淡泊的生命真谛。千年时光,把古镇的人和事都凝固成一尊尊泛着绿锈的铜塑。沧海桑田,繁华落尽,古镇依旧。千百年来,多少飞檐翘壁在世事更迭中坍塌,多少画梁雕栋在尘土飞扬中腐烂,唯有鸣鹤这朴素的色颜,朴素的装裱,始终安然在慈溪山明水秀的厚土上坚守,凸显着一种穿透时空的生命情怀,矗立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不随时间而削减,不随时尚而泯灭,就像水墨凝聚成的厚度,风雨不腐,尘封不蝼。世界和人心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宁静而守恒。走进一户老宅,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的木窗格子,镶嵌着一个蝴蝶形状的框条,虚实相间;规整隽永的木格子中间,雕工细腻的花朵,刚中带柔;形态各异的麒麟,动静结合。厅堂上,是精雕细琢的立柱和家具,梁上的花纹图案亦是极其讲究。隔着数米远的距离,如同隔着百年的光阴,岁月的风尘虽然熏黑了横梁的颜色,却不忍抹去能工巧匠的杰作。斑驳的墙沿下是端坐在藤椅上敦厚的老人。水墨一样的服饰,水墨一样的面容,水墨一样的神态,犹如水墨画中点睛之笔,让老屋立时鲜活厚重起来。就连那不多的话语也是水墨的韵味,简洁明快一如淡淡的线条和清墨,单纯而自然。这让人想起古镇淳朴的民风,每个人都像清墨一点,滴在宣纸上就是一笔纯粹的素描,为人处世行善积德,忠厚传家,用千年百年的执着,绘就一幅珍品水墨,铸就一种传统精神。这精神,含有民族的底蕴,含有古镇人的厚德与纯粹。一方天井把一片天空折射至院内,于是,古朴陈旧的空气里便有了一抹时代的气息。旧的梁柱、旧的柱石顶起的不仅是一片黝黑的屋顶,还有千年历史的负重。旧的门窗、旧的挡板拦截的不止只是房屋转呈衔接的格局,还有多少代人忙忙碌碌的旧日时光。山墙根部石板裂开的缝隙像沧桑老人脸上的皱褶,刻有永恒的记忆。走进这样的古老建筑,嗅到的不仅是乡村古老文化的芬芳,还有千百年风雨洗刷,多少代人精心描绘,传承至今的诗情画意和积善厚德的蕴涵。这是古老岁月蕴含的古典与优雅,也是东方文化孕育的温婉和静美。有风从天井上旋进来,恍惚间,会感受到时光的轮回,身心似是走进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从时空里走出,带着纯纯的黑白心境,忽然发现眼前铺陈着一幅幅秀丽的书法,有大开大合的酣畅淋漓,有精细秀美的巧夺天工,震撼人心。鸣鹤古镇,一幅真品水墨的特质。一个敢于几百年只把简单几种颜色涂抹在生活的表层和内在,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格,一种淡然,还需要一种执着,需要坚毅和勇气。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族是这样,一座古镇是这样,这就是一种厚度,一种力量了。无疑,古镇人把生活的水墨植入了自己的血脉,把文化的水墨植入了自己的思想,把理想和幸福的水墨植入了永恒的岁月。(文/吴信萍)二、阜阳程文炳宅院程文炳宅院位于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为清末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修建的私人住宅。程文炳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12年完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原建筑群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平面分东西两面,为“一门两轴线”,外围早期有寨墙构成。大院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高五米有余,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源于皖南建筑,又与北方的四合院相结合。原有房屋多间,解放后被收归公有后一部分被改造成粮站,一部分改办幼儿园,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现保存完好的还有50余间。程文炳宅院是阜阳市乃至淮北地区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时期最大的一处官吏私宅古建筑群。砖木结构,三院进落,清题建筑为两层楼房,门窗雕几何图案,变化丰富。左右回廊贯通前后院落,整个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点缀得体,错落有致,技法精湛。在阳光的照耀下,青砖黛瓦,古朴而庄重,虽历经沧桑,仍十分壮观。现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束光在程文炳宅院行走了76个春秋从窗棂跃入照亮你的容颜依旧清晰青花瓷刻录历史的回声年轮上载着赞誉一世的风云变幻一生的功名利禄在粉墙黛瓦的宅院回荡一口缸映射历史烟云老槐树上缠绕乌鸦黄土地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红杉树层林尽染与日月共舞是幸福的模样青翠伟岸自信青山依旧江河万古流五千年的华丽转身再唱《东方红》——杜平《程文炳宅院随想》走进程文炳宅院我才猛然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填表时我的贫下中农的出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庭院深深的程家大院富丽堂皇的程家大院果然比童年记忆中七窟窿八眼睛的泥巴房气派了无数倍翻阅程文炳的一生我忽然多了几分安慰尽管时代不同但同为打工出身我们的爱国心报国志多么灵犀相通——赵凯《颍东三唱组诗·程文炳宅院》千古风流人物——一代仁将程文炳仲夏的一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驱车前往坐落在阜阳市颍东区距离市区十三公里的袁寨镇?——清末爱国名将程文炳的故居。夏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缤纷的色彩画满了夏日的大地。公路两旁的树木枝繁叶茂,隽秀的枝干无不在向路人展示着夏日的风情。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夏天浓烈的气息扑面而来……汽车的刹车声提醒我已到达目的地。这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宅气势恢宏。它是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所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平方米。大门楼前一片一万多平方米的正方形广场,是当年程公骑马射箭、习武练功的演兵场。斑驳陆离的石板上,依稀留下的马蹄足迹,再现了程公当年挥剑跃马、气势如虹的英雄形象。抬眼望去,门楼正中“程文炳宅院”几个镀金大字的牌匾便映入眼帘,它是由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写,字迹古朴苍劲。门旁两个巨大的石狮昂首坐立,双目雄视,威风凛凛。此建筑分为东西两面,为“一门两轴线”,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高五米有余。它是阜阳市乃至淮北地区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时期最大的一处官吏私宅古建筑群。青砖黛瓦,具有浓郁的徽派建筑气息,在阳光的照耀下,透出一股威严庄重之气。虽历经沧桑,仍十分壮观。进入程府大门,这座建于光绪年间的砖木结构的官宅呈现在眼前。它是三进院落的两层楼房,每个院落左翼为库房、马厩、家丁的宿舍;右翼是程家的私家花园。房屋的设计颇具江南风格,被誉为“皖南建筑和皖北建筑风格的分水岭”。正房门楼飞檐下的木雕为出将入相图。步入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跑马楼,旁边有介绍跑马楼名称由来的雕板:此处廊檐高大,不必下马,骑马可以通行,俗称跑马楼。门框采用青石整体雕刻而成,雕以八仙故事和莲花为主,显示门楼的高贵。左右山墙犀头配以天官赐福和福禄人物砖雕,其雕刻技法精湛,画面人物造型生动。走进大厅,厅堂左边的墙壁上刻有古代尊师的故事,有程门立雪、张良拜师和汉明帝求学的图案;右边是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百里负米和亲尝汤药的图案。人文思想与建筑结构形成完美的结合,彰显主人家的建筑品味和高贵身份。往里走就是前厅“静乐堂”了,这里是主人会客的地方。堂上对联为两代皇帝老师翁同龢所书的“决勝千里,克缵家聲”、“其人通敏,不類武人”。堂中摆放的桌椅古朴而庄重,都有文物编号。左边的房间里则记录了程公的生平:程文炳(—),字从周,号静乐。清末安徽省阜阳市颍州东柳沟邨(今颍东区枣庄镇后海自然村)人。行伍出身,战功卓著,累官至九江镇总兵、湖北提督、福建陆路提督、长江水师提督,援资政大夫,建威将军。少有大志,爱研兵法,常以无钱读书为憾。11岁时因家无隔夜粮而辍学,14岁时进颍州城为人帮工,17岁应募入颍州府衙乡团当兵。知府见他身材魁伟,足智多谋,并给守兵二百名让其带领,后被驻守颍州的袁甲三看中,收为马队选锋,后升为备守,因剿捻有功,同治二年补为潜山游击,带两千人驻守蒙城;同治四年擢为贵州清江协副将,驻守皖北;同治十二年被皇帝加封为九江总兵;光绪九年迁湖北提督;光绪二十六年,节度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勤王师,次年升长江水师提督。于清宣统二年,因病殉职于安徽太平府(今当涂县)水师提督任所。享年77岁,谥号壮勤公。葬于寿州白鹤山(今淮南市八公山区妙凹林场)。右边房间里的照片再现了程文炳与洋人交涉的经过。同治十二年(),程公出任江西九江镇总兵,地方官与外国领事“遇诣余,且避让”。洋人狐假虎威,地方官敢怒不敢言。初来乍到的程文炳既痛恨外国洋人的横行霸道,又痛心一些地方官员的软弱无能,思忖着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他经常对部下说:“睦邻,礼也。而乃自贬若此,如国体何?”不久他便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并以书面形式,“与领事约,不相侵犯。”恰巧的是,当时有程公旧某,闲来无事,乘程公的座骑赴江滨游玩。途经法租界时,被洋人阻拦,并以种种理由连人带马强制扭送给法国领事,“羁留之,不放归”。消息传到程公那里,他即命令左右传呼,将往领事署诘问。九江关道沈公胆小怕事,对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法国领事此时却“慑公威,自知理屈,亲至镇署道歉”。程公传令部下,将总兵署阁门大开,将校带刀侍立,领事免冠入见。程公申明条约,领事唯唯而退。消息传出去,全镇叫好,“华洋詟服”。清同治皇帝上谕嘉许“皖军以程文炳为最”。光绪十年(),中法战事起。法以海军袭击台湾基隆,局势紧迫。此时,刘铭传抚台,朝廷命程文炳统楚军、杨岳斌统湘军,先后相继渡台。程公临危受命,以湖北提督之职,率楚军六营一万余人日夜兼程,赶赴台海前线。秋抵厦门,想方设法筹轮船载兵渡台。后来,法国进攻定海,浙江戒严。朝廷又命令他往援。钦差大臣左宗棠以闽防正在吃紧为由,奏留程文炳镇守福建,暂缓援浙,得旨允可。程文炳作为职业军人,率部赴命,冒死渡台之壮举赢得了朝野一片赞誉之声。久视列队清军的巨幅照片,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犹在目前。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程文炳在颍州为母守孝,在李鸿章等朝廷重臣的力荐下,奉诏赴京,统皖军驻守张家湾,护卫京畿。他力主抗战,并提出“持久”作战思想,坚决反对议和。在上奏朝廷的《请重订和议折》中,表示“粉身碎骨、一死以报国家”。曾先后派三个儿子赴日侦察考查,“尽悉倭国国情”。后授福建陆路提督,成为朝廷护国守疆的中流砥柱。到闽之日,他克服水土不服而导致的旧疾复发,带兵操练新军,加强国防建设,福建陆师为之一振,军容军貌焕然一新,甚得朝廷信赖。离任之日,送者塞途。上谕嘉许其:“忠勇成性,治军廉正”。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光绪、慈禧西逃,马玉昆率部在西直门接驾护卫西行。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上谕,同时派李鸿章与奕劻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程文炳奉命节制三江闽浙五省,援军赴彰、卫、怀备守御。慈禧面谕嘉许“赴台迅速,忠勇可嘉”。从静乐堂出来,一眼就看到砖雕着的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的壁画,表达了主人教育后人诗书继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院内照壁上一米见方的巨大的“福”字,是程公宅院落成时,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由此可见程公在朝廷的地位。其字遒劲有力,柔中带刚,至今依然张扬着书者的霸气和柔美的神韵。绕过景墙,便来到了第二进院子——过厅。这里是程公喝茶办公的地方,有书房、卧室等。暖阁是程公会见重要客人或朋友谈话的地方。据记载,光绪四年(),袁世凯十七岁时来颍州,与程公在此谈论用兵策略。一楼大堂内有程公的画像及“壮勤公”匾额,院内有大清铁水缸,里面种了几许荷花。院中生机盎然的石榴树花开正旺,象征着多子多福,是建府时所栽,它见证了当年如火如荼的岁月;高大的桂花树郁郁葱葱,象征着大富大贵,浅褐色的树干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脸,被岁月刻下倔强的褶皱。再往里,就是太太小姐们所待的内宅——堂楼了。堂楼为程宅最高的建筑,因高两层得名堂楼,一楼中间明间为门庭,东西次间有对称客厅和卧室组成,门庭向内左右木楼直通二楼,并设有门庭、书房与卧室,楼前东西厢房门廊与过厅贯穿一体。主体建筑的门窗上透雕着兰草、荷花、牡丹、宝瓶等平安祈福的图案,工艺精湛、构思巧妙。这里的整体建筑布局高低错落有致,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特征,庄重古朴、宽敞明亮,尤其是堂楼门罩、窗罩、楼台廊庭撑拱,砖木雕刻艺术表现得粗旷奔放但又不失精美,内含丰富,堪称程宅建筑之精髓。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每一个砖雕、每一处木雕都意味深长。门口那块寓意门当户对的大青石,寓意寒窗苦读的冰凌式门窗装饰……每一处都别具匠心。室内大幅的图片,还原了程公多次慷慨解囊,开自家粮仓赈灾的场景;虽治军严明,但从不滥杀无辜,还曾公然拒绝曾国藩杀俘命令,反被其誉有“古仁将之风”。右翼的静乐园里有假山、亭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流动的水池中,睡莲铺满水面,半开的花苞像羞答答的小姑娘;全开的,张张笑脸热情奔放。目睹此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红粉伊人枕波眠,风掀碧裙任缠绵”的诗句。步入第三进大院,院墙上的石雕图案夺人眼球。左面是悲国沉江的屈原、苏武牧羊和为国捐躯的杨家将;右边墙上是精忠报国的岳母刺字、铲奸除害的包青天和丹心正气的文天祥。从这些雕刻中可看出程公通圣人之道,谋治国之方略的良苦用心。堂内“程文炳家世”中,清楚地记载着:“……,自黄帝为一世,七传至伯符,传六十七世至程婴祖,生二子即元潭、元标为六十八世,传至程垧为一百世。垧生二子即程颢——明道夫子,程颐——伊川夫子。自二夫子起为一世,去二夫子十六世纪至克仁公(阜阳颍东枣庄),又三传至三奇公至程文炳公已二十八世矣!”原来程文炳是旷世大儒程颢、程颐的后人。真是将门出虎子,名门生俊才啊!左右两侧的厢房,则为程氏剪纸传承艺术馆及古陶艺术馆。漫步于程家大院,犹如走进一座艺术的宫殿,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我不由对“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理解又深入了几分。程公为了光宗耀祖所建的这座大院,也成了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堂内程公亲绘的《隆中图》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程文炳为修复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两碑背后分别载有当年捐修、督造牌坊的官员名单,列居首位的是“钦命提督湖北全省军门程文炳”。从光绪九年初擢湖北提督到光绪十九年回籍的十年间,除了中法战争期间奉命驰援闽防一年外,程公一直与隆中有着不解之缘。他先后修复、新建隆中多个景点。光绪十三年春,他开始重建隆中的第一项工程——武侯祠的修缮,在此同时,他又对三顾堂等景点进行了修缮。又在传说中的草庐故址即古柏亭上方,依山为屋,修复野云庵,即今天的“卧龙深处”,再现了明代形成的“隆中十景”之一,在隆中景区的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赞阜阳人杰地灵,春秋时期有管子,三国时有吕蒙,宋时欧阳修、苏轼、曾巩曾在这里为官多年,清末战乱频仍,阜阳一个偏僻的小村却走出了程文炳这样一位大将军,实乃荣幸!程公生于战乱,久历戎行,从军60年,从布衣至专阃,由偏禆而提督;诰封光禄大夫,授建威将军,一品武官,威震华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伴随着同治中兴、戊戌变法及晚清新政的轮番上演,清王朝走完了他年的历史进程。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晚清历史同龄的程文炳,也走完了他77年的生命历程,在辛亥革命前一年病逝于任上。临终有“遗折”专奏,论陆海军应行事宜,提出严拒“赔款”,重建教育与军事,以经济与市场之力抑制外敌的主张,为朝野钦敬。朝廷亲颁诏书,表彰其“老成谋国”;安徽及其立功省份,建立专祠;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树碑立传。实现了其一生立功、立德、立言的夙愿。然而,令程公始料不及的是,他生前忠心效力的清王朝,在他去世后不到一周年之际,就被革命军所推翻。而在他的家乡颍州,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恰恰是被誉为“安徽辛亥英杰”的他的四子程恩普。保守派和革命派,新旧两种力量的较量,在程氏家族内部完成了惊天大逆转。这就是先贤留给我们的一幅生动鲜活的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令人深思不已。傍晚的阳光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树梢跳舞,树下斑驳的影子也跟着跳动起来。草丛中,蛐蛐儿扯着嗓子高调地叫着,似乎还在述说着程公当年的往事……(文/陈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镇middot美宅七慈溪鸣鹤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