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伏锐,男,云南曲靖人,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义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年未弱冠,负笈三湘,求学于湖南师范大学。年毕业,入义乌中学工作至今。曾被评为金华市第十届教坛新秀,义乌市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学科带头人,义乌市首届四星级教师,义乌市第二届“最美教师”。朱昌元、徐桦君名师工作室成员,浙江省首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大赛金华市一等奖获得者。他的《明清小说的评书表现形式探究》一课在“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年,被推荐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
伏老师工作以来,勤勉好学,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好、成绩优秀,每年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
年,伏老师所编校本课程《评书技艺》被评为“金华市精品课程”,年《伏锐说书》被列为“金华市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培育工程项目”(该项目共有十门课程),同时也被选入“浙江省第六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
伏老师先后发表《告别鲁迅与汉字整容》《淋漓悲壮,睥睨古今——读王船山〈龙舟会〉》《警惕阅读教学中的伪个性化现象》《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抒情散文赏析》《史评结合,纵横剖析——人物评传的写作》《让事例服务观点》等三十余篇文章,执笔课题《立足文本,触类旁通——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练习设计的探究》《内引外联,和谐共生——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对高效课堂建设的促进》获义乌市二等奖,《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高效课堂建设的和谐共生》获金华市二等奖,同时有多篇教学论文、案例获省、市级奖项。在省、市级开设公开课、讲座共三十余次。由伏锐老师主持开发的微课程《评叙说表,书中乾坤》被选入年度浙江省微课程。
一、春风墨韵,言传身教
从教十五年,乐学乐教、勤勉求实的伏锐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任、同行认可的好老师。伏锐老师在教学上别具风格,只要是听过他课的人,都觉得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自年进入义乌中学至今,伏老师始终坚持学习,他常说:“语文讲究是积累,而积累靠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伏老师捧着书本和学生一起早晚读,他声情并茂,书声琅琅,陶醉其中,在座的学生也全神贯注。伏老师晨读晚记的习惯是从小学就培养起来的,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伏老师依然坚持不懈。寒来暑往,伏老师参加工作后又坚持了十五年的朗读、背诵,这既是他谦虚好学的表现,也是他践行“言传身教”的一个典型。伏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在他的鼓舞、感染之下,也养成了晨读晚记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决定了成绩,因此伏老师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茅。
除了阅读,伏老师还转益多师,倾听同行的声音。通过不断的积累,他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神完气足、声情并茂。他的课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学生的欢迎。
二、走上荧屏,传播文化
伏老师幼承庭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钟爱评书艺术。年4月,义乌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和义乌中学联合推出《伏锐说书》栏目,由伏锐老师在电视台演播评书,从年4月23日到今,已经播出“说乌伤”“说隋唐”“说杨家将”“说三国”五百余集,包括《话沧桑乌伤建制》《八宝山护矿争锋》《通天鼓声震横屿》《骆宾王传檄讨逆》《宗泽公三呼过河》《程咬金三斧定瓦岗》《杨宗保佳遇穆桂英》《诸葛亮舌战群儒》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尤其是《三国》,伏老师着力最多。
《中学生天地》学生版年9月,专版刊出了伏锐老师的事迹——《当老师让我成为业余评书明星》。
“滚滚长江逝清波,淘尽英雄有几多?龙争虎斗交相持,且听伏锐说三国。”
这段开场白,我从年12月一直说到了现在,在这将近三年时间里,除了教学外,我还多了一份额外的工作——准备、录制评书节目,传播传统文化。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比较爱好传统文化,喜欢听评书。上小学之后我不断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著作,碰到展示才艺的机会总会上去说上一段评书,到了大学我更是发扬爱好,一口气参加了四次语言艺术大赛,乐此不疲。
因为父母都是教师,大学毕业后我也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而我和评书相互成就的故事,开始于年我来到义乌中学任教。在语文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我遇到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这类故事性强的课文,介绍背景时会索性放下教材,即兴在课堂上说上一段评书。同学们瞬间就被吸引了,沉浸在情景和气氛中,对课文的理解也变得又快又深刻。
说书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记忆,所以每天早读的时候,我都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同学们看我背得起劲,受到感染也不放松懈怠,班里的学习氛围愈发浓烈起来。
有些人很好奇为什么我带的班学生成绩总是特别好,你想啊,要是有一个老师在你面前把一篇你都快想不起来的文章倒背如流,你能不被感染吗?
在年元旦晚会上,新上任的朱跃望校长在学校文艺汇演上看到了我的表演,夸道:“伏老师,没想到你不仅书教得好,评书也说得棒!”他当即向义乌电视台推荐了我,想让我给义乌市民说书。电视台台长一听也很感兴趣,两次洽谈后,我们就签订了《伏锐说书》栏目的合作协议。
为了说好评书,同时又不影响工作,我把前期准备、后期录制的工作都安排在了周末:周六用一天时间读书、整理资料,周日上午至少试讲两遍,请家人当观众,提意见改进,周日下午一点半到电视台录制。
过程虽然很累,但全程都得到了家人和同事的支持,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