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儿童幸福惬意,可玩的东西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在那缺吃少穿的动乱年代,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自我找乐趣,抓蜻蜒,斗蛐蛐,养小蚕。
我就是那时认识桑叶的,没想到儿时的玩物,竟是中药王国里的一味重要的救命之药。
桑叶,性寒苦甘,入肝、肺二经;擅长于祛风清热,故后世本草书中多归类于清凉解表类,临床上亦多用于风热表证;我临床上亦常用于红眼病,嗓子痛,风热咳嗽等,诸如在桑菊饮,桑杏汤中作为主药。有时也用于盗汗、脱发二证。但是用于最多的还是妇科里的崩漏证,即西医称为的“宫血”之类。2
实践证明治疗此证桑叶有独到之功,一旦加入治崩漏之方中,如虎添翼,力挽狂澜,使崩漏之证迅速痊愈,此非虚言。
关于桑叶治崩漏,本应好好写一篇文章论之,不意发现堇汉良名老中医一篇佳作,颇合我意,论述翔实,就此借来以飨读者;
严用和说;“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
张景岳亦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故热邪内盛,灼伤冲任必至崩漏。
桑叶清热、平肝、祛风,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来看,用以治疗崩漏颇合病机。
桑叶虽亦祛风清热为主功,但亦有滋阴平肝、凉血止血之次功。
从治崩的三步法程看,桑叶不但能止血塞其流,亦可清热凉血以澄其源,且能润燥补血以复其旧,故自始至终均可配伍运用以疗崩漏。
自明之后清季医家颇为重视,记载较详细的为《傅青主女科》;
在年老血崩篇中所立加减当归补血汤,方中当归(酒洗)30克,黄芪(生用)30克,三七根末10克,桑叶14片,水煎服。
并曰:“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
又说:“夫补血汤乃气血二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
并说:“以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
此方虽黄芪、当归为补气养血之剂,其性甘温益气,另佐以桑叶甘苦性寒之品;
即一以滋阴养血,以制归芪之甘温,二助三七活血凉血以止血,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自傳氏之后,近代妇科医家屡有报道,并载人妇科专著中,《裘笑梅妇科经验选》(年浙江科技版)一书中,有自创经验方治疗中气下陷的崩漏;
方曰固气补血汤,用参、术、苓、甘、归、地、萸肉、三七外,亦加桑叶一味。
细看此方实脱胎于傅氏加减当归补血汤,并举了多例治崩漏验案。
同时在书中还特别强调“止血药可选用:鲜地黄、牡丹皮、桑叶”。
3
关于桑叶治疗崩漏,据《医林荟萃》第四辑(内部印行本,由浙江中医学会编,中“钱氏女科学术经验简介”一文中介绍,可谓另是最早的记载和运用。
绍兴钱氏女科为浙江世传女科之一,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其“调经善用风药”。
桑叶善于祛风清热,故治月经不调,除用桑叶外,还用藁本、白芷、防风之类,对于历代妇科医家惯用风药荆芥,有所发展和创新。
钱氏崩漏方即突出了桑叶的作用,并常配甘菊以治崩漏;
钱氏云:“血崩之因多为喜怒劳役伤肝,导致血热沸奔,顺肝经下行,暴则为崩,缓则为漏,斯证平肝清热凉血之品当首选,故谓桑叶、甘菊为治崩漏之功臣。”
因此,溯其源者为钱氏,创其用者为傅氏,验证于临床者为今世各家之实践。
4
桑叶疗崩漏,根据近代药理研究,如日本村尾静夫证明,桑叶及蚕体内含有麦角甾醇;
我国杨思福测定每百克干桑叶中含维生素B微克,鲜品含有微克。
其他尚含有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
这些有效成分可能直接起着其止血治崩漏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崩漏证无论虚实寒热均可配伍运用,这方面傅青主已作了示范的说明。
所以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桑叶可以收到增强治疗崩漏的作用。
桑叶是一种较理想的治崩漏首选药物,可供妇科医家临床参考。
关于用风药调经以治崩漏的经验,历代妇科专著惯用炒荆芥随证加入;
但荆芥毕竟是辛温发散之品,虽有祛风之功,但远不如桑叶祛风清热,凉血止血拍合病机;
但桑叶、荆芥,一寒一热,作为科风药调经,随证施治,可补荆芥之不逮。
因此,笔者认为,凡虚寒性崩漏,可考虑炒荆芥为主药,血热性崩漏可选用桑叶为主药;
但两药亦可配伍运用,尤其桑叶,在崩漏证中均可应用。
荆芥疗崩漏一般需炒炭入药,似有炭药止血的作用;
但桑叶疗崩漏无需炒用,故可避炭药固涩凝血之弊,桑叶止血而畅流,用之而无弊端,诚可谓疗崩漏之良品也。
——节选自《琐琐药话》
sdfd
附:(古道瘦马治崩漏验方)
黄芪30g、当归30g、生地30g、霜桑叶30g、三七粉9g(现可用云南白药胶囊代替);
加生地榆60g、生贯众60g、白头翁60g、桑白皮30g、益母草g。
出血严重时加红参30g、龟板30g,多年运用疗效在90%以上。
THEEND
本文
撰文:王幸福
编辑:张光
扫码看更多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