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海龙
我一直想,世界上的第一行诗究竟是谁写出来的?
时光漫漶,我们早已无从探知文明的源头,更何况一行看似无用的诗呢?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内,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刻符黑陶罐,罐身上刻有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书”——12个神秘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表意画,有人认为是原始文字。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对此做出释读,认为这是“朱旗践石,网虎石封”八个字,记录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经历,并称此陶罐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其实,不管这是一次狩猎的记录,还是一场庆典的纪念,它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先民们在天地之间的一种热气腾腾的活法。穿越五千年漫漫长河,我们仍能身临从前的捕虎现场,耳边也仿佛响起人们的阵阵欢呼,以及猛虎被围困后恼羞成怒的嘶吼。
甚至,我们还能想象有位巫师通灵般地刻下了那八个神示般的符号,他想要感谢天地的伟大馈赠,也要赞美人类的非凡伟力。要知道,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个神巫世界,而诗原本就是向神祈祷的语言。所谓巫者,就是知天知地又能通天通地的人。
诗,从来都与这个世界的秘密有关,让我们学会张开双眼去观看万物。
所谓诗人,就是要有面对简单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只旧鞋子——也有惊讶得目瞪口呆的能力。凡人都对日升月落视而不见,而诗人却能写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那是时间不灭的秘密;众生都把前尘往事弃如敝履,而凡高却浓墨重彩地画下了一双破靴子,那是兄弟不渝的情谊。你瞧,落日与旧鞋子就是这样获得了新生。
用这种方式去观察五千年前的良渚,诗几乎无处不在:播种稻谷,就是收获“大地上的粮食”;磨制玉器,就是践行“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就是还原“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祭天礼地,就是感恩“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在文明的鸿蒙之初,诗是一种最纯朴也最珍贵的感受。在良渚已经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刻画符号,有的像花像鸟像船,有的则类似于甲骨文,共有七百多个。如果有人能够全部破译出来,或许那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史诗:出良渚记。
先人以刀为笔,刻下了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也刻下了他们在世间最初的惊奇。
在良渚博物院中,我曾经长久地与那只小小的玉鸟对视。在从前的良渚人看来,天地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湖海,它们都是如何形成的?而生着双翅自由飞行的鸟更是不可思议的,它一定能跟神相通,它是往来天地之间的信使。
那只玉鸟代表的正是想象力,如同海子当年把海鸥比喻成“上帝的游泳裤”一般,我们也可以把玉鸟想象成一只穿梭五千年的飞去来器。经由这只玉鸟,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才是“惊鸿一现”:纵然历史波诡云谲,我们还是留下了存在过的证据。
良渚古国至今已经无存,全都深埋于疲倦的泥土之中。可是,良渚文明从来不曾消失,它被镌刻在大地上,它被铭记在玉石上,它被书写在纸页里,它被传承在技艺中。所以,江南人施昕更才会用考古的方式去“写诗”,他发现了五个黑陶上的刻画符;由是,西北人刘斌才会用写诗的方式去“考古”,他说我们离五千年前只隔着两百人而已。
在今日良渚的乡村,我也曾惊愕于那些无处不在的水系。五千年前,良渚人就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进出则依靠舟楫河流,这与今天的周庄和乌镇几乎一样,堪称“江南水乡”最早的雏形。可是,五千年前的人们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上帝视角?没有无人机也没有激光测距仪更没有大型施工机械,他们怎样完成了对河流的改造与适应?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里曾记下这样的故事:爷孙二人去海边城市巴勒莫,头上正飞过一架飞机。那是飞机刚刚被发明出来的年代,孩子惊讶地大叫起来,让爷爷快抬头看看这长着翅膀的铁鸟。可是,爷爷却头也不抬地说,我对它自有想象。”
我相信,良渚人就像这个自信的爷爷一样,对很多事物都自有其想象。他们会凭着某种先知般的经验去认知并改造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里,鸟的本质无非就是飞行而已。那么,飞行又怎么会超出想象的范畴?飞行又跟神灵附体的巫师有何不同?
理所当然,良渚文化绝不会是在外观上给你震撼的文化,而是和所有中国文化类似锋芒内敛的文化。正如良渚博物院这幢现代建筑与其周围环境所呈现的那样:抬头可以看到天空笼罩,低头可以看到湖水映照,内心事物则由你自己观照并且想象。
在我看来,考古就是用历史散落的碎片拼接想象,而博物则是用人间散落的物证还原上帝。在良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实形诸文字并传之后世的诗篇并不多。有人说这可能与良渚古城消失得太早有关,我倒认为是时间直接压缩了良渚人的记忆。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是当时长江流域、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功能最复杂最完整的城市文明。四千多年前,良渚消失于史前大洪水时期。良渚文化从未出现在此后任何文献中,我们只能为它写一首文明的灵魂挽歌。
或许,这就是诗篇存在的最大意义:在层出不穷的废墟之上唤醒新新顿起的信心。
我们是谁?面对苍苍茫茫的良渚,在群星闪耀的天空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单个的具体的人,我们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们并不比一棵树一块石头活得更久,所以我们希望成为不受羁绊的玉鸟,穿越时空,飞过大海,与永恒对视,相看两不厌。
我们从哪里来?面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圣地,其实我们还要溯源而上,看看比五千年更早的时光里这块土地上还存在过怎样的传奇,看看五千年中间的两百代人里都有过怎样的活法,所以我们想要不朽却终究打不败时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们往哪里去?在这个数字孪生已被广泛用于从建筑物到喷气发动机的时代,一天的信息量就相当于过去的一千年。可是我们的悲欢与爱恨并未改变,我们还是会在这样的诗行面前热泪双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是文明?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为什么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争锋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形态与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如果文明的转型必须伴随着流血与暴力,这样不惜代价的进步到底又有什么必要?
往小里说,良渚就是一处遥远的“美丽洲”,就是一代代中国人求之而不得的桃花源;往大里看,良渚就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之缩影,历劫不磨持续发展到今天自有其道理。无论是历史的博大精深,还是现实的风生水起,良渚都是极具代表的中国样板。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和礼,其实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就都有了,诗是那些与天地万物沟通的符号,礼是那些祭拜天地的玉琮和玉璧。这两样东西,在今天仍然不可或缺,那是我们存在的前提和方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情怀,舍身求法;观是判断,为民请命;群是担当,造福众生;怨是批评,主持道义。好的文学,可以让我们生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信的中国文化传统。
礼就是立,就是找到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时空座标,确认我们的生命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有关,与温柔敦厚和勇猛精进的人文精神有关,也与四海一家以及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有关,那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自信。
良渚的诗,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我的火,首先是一种飞扬蹈厉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体现在那些“中国经典”之中——
所谓的理想主义,就是要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儒雅文气,就是要有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孤绝勇气,就是要有一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诗意!
我的火,其次是一种薪火相递的文化复兴之梦,它体现在那些“中国意象”之中——
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李太白到杜子美,从“春来江水绿如蓝”到“大江东去浪淘尽”,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是纸香墨飞词赋满江的中国!
我的火,最终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价值,它体现在那些“世界视野”之中——
从大英博物馆珍藏的良渚玉琮,到寒山诗影响的美国嬉皮士文化;从甲午海战之后甲骨文和莫高窟的发现,到抗战当中施昕更出版《良渚》,那是历劫不磨愈挫愈勇的中国。
生活始终向前,灵魂依旧如初。
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超乎我们想象:始终从内寻找破茧而出的勇气,总能从外获得自我更新的动力,从来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耐住性子来读诗吧,也许我们从中能体味到:良渚的过去,就是中国的过去;良渚的现在,就是中国的现在;良渚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日月在天,人间伏虎——或许,这就是良渚五千年前的第一行诗。
一句诗的份量,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
《良渚的诗》
良渚的诗10首
五千年也许并不遥远
——良渚古城考古记/遐想
刘斌
当个人的生命
与人类的生命融合
五千年也许并不遥远
穿过那间
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
从汉代人的墓地前经过
我们便可以望见
那片五千年前的篝火
生命仅仅是一次次的路过
经历了两百次的传递
我们便可以亲临
那良渚圣王的殿前
年轻的国王
如天神般的威严
丝袍飘舞
羽冠如仙
左手握着玉钺的权杖
右手举着嵌玉的白旄
远山环抱的王城
宫殿层叠而巍峨
白鹭在屋顶上翱翔
城垣上旌旗飘扬
长空中鼓声回荡
五千年依稀如梦
仿佛只是昨天
回首山河依旧
白鹭如前……
良渚博物院
王自亮
玉鸟啄食光芒的残片,
太阳的黑陶在天空飞旋、煅烧,
大象耕地,鸟儿吞咽虫卵。
这片潮湿而错落的土地
被人一次次翻耕,分割,蒸熏,炙烤,
终于呈现出陶片的光泽。
人与建筑,大地上的雕像。
眼光随着山势起伏,祭台与稻作
让人的身体与精神同时惬意。
玉镯、丝绸、漆绘陶器骤然兴起,
斧钺落下,手臂与爱环绕。
故事开始的地方,即忧伤之尽头,
白昼与黑夜交会处。
人,再次在额上雕刻花纹,染黑牙齿,
企图在大街和舞台上重构时间。
从远处看,良渚博物院外墙
是玉的合围,灰陶的驰骤,石斧的列阵。
落地玻璃窗映射睡莲、陶壶与玉琮,
一个梦搅动水面,玉鸟依然
啄食光芒,掘进机书写褐色诗篇。
良渚之光
泉子
在乐漫土
你们因无声与无言
而比我们更接近一首诗,
你们同样因无声与无言
而比我们更懂得
一个荒凉而丰盈的人世。
瑶山祭台
祭坛最初是一个隆起的土丘,
在它成为一个祭天祭地的高台之前,
而它为我们所知是因一次偶然的挖掘
而得以从阴暗潮湿的墓群中重见天日的
五千年前精美的玉璧与玉琮,
在我们抵达之前,
那是五千年前的《天问》
与《离骚》吗?
而五千年前的天依然在这里,
五千年前的地依然在这里,
而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呢?
而此刻,我们唯一能祭拜的
已只是我们自己!
致沈括
我们此行还是把你错过了,
虽然在此之前,
我查找了大量有关你的资料。
这里只是你的出生与落葬之地,
而你跌宕的一生
仿佛一个
已然繁华落尽的梦。
东明寺
从灵妙、古道到东明,
这“峰峦秀拔”之地
一直在追寻着自己,
直到此刻,
我们再一次相遇。
良渚玉鸟
玄鸟
刘立云
一
神的信使,背负大海和星辰穿过针眼
但短短的喙终未啄破日月
现在它羽冠纷披,用两扇翅膀缓缓把天空收拢
现在大地翻覆,断裂的时光如一双手
匆匆卷起一幅画;现在
它说,是时候了,告别的日子已来临
玄鸟!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是古人在颂圣时说的
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的古人?宋吗?
唐吗?抑或唐宋以远,商以远,尧舜以远?
博物院院长诡秘一笑,像一朵枯萎的花
关闭虚妄的春天。可我要告诉你
博物院院长姓马,在浮世中,在一地
又一地的碎片中,他钟情天马行空
“有器物证明,那时的马和鸟都长着翅膀
人也长着翅膀
至少他们在玉石上留下的刻痕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而玉是有思想的石头,它们细腻
温润,冷暖自知,懂得一个朝代的兴衰
我可以理解雕玉的人和怀玉的人
他们是用汗水和灵性
在掌心里
养一只宠物吗?
因此众鸟高飞,唯有这只它不飞
二
我看见他们在筑城。我看见他们面容黯淡
四肢孔武有力;我看见他们筑起
城墙,筑起拦住河流的大坝
筑起宫殿、庙宇、祈求风调雨顺的祭天台
他们伐木。他们垒石。他们躬耕和狩猎
他们把一棵棵树挖成独木舟
划向大海,从波涛深处取回鲸鱼的骨头
他们驯服野兽,种植水稻,把稻种
像鱼干那样挂在门前
他们为女人打磨胸前的饰物,打磨玉鸟、玉琮,玉璧
单管或双管串珠,期盼她们生养射虎的人
追日的人,刑天舞干戚的人
他们通过一只鸟,与神对话,与苍天
达成和解
并以此建立律法、宗教、伦理、纲常
但他们惊鸿一现,像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
像一个庞大的野战兵团,走进
沙漠,返身抹平自己留下的最后一行足迹
三
或者,它是人类童年的一个梦境
大地上的一次海市蜃楼
如同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四
我在辞典上查阅“渚”这个字,辞典告诉我
渚,为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那么是谁告诉辞典的?是我眼前的良渚吗?
这就是说,这里曾是泱泱泽国
这里曾经沧海
这里是洪荒退尽后渐渐露出的一个世外桃园
这里或是被山崩地裂,或是被山呼海啸
或是被海枯石烂
埋葬的,一个城邦,一个古国?
记住这一切的,唯有立在高台上的这只玉鸟
它思接千载,承上启下
它独对苍茫,守口如瓶
五
后来,水漫上来;带海腥味的淤泥漫上来
再后来草漫上来,树木的根漫上来
云朵、闪光的雨和渐渐明亮的星辰漫上来
我想象这只鸟的身影有多么孤独和无助
我想象当一阵强过一阵的风
吹过来,它锋利的指爪,把高台上压住江山的那块砖
都抓出血来了
之后,在凄凄哀鸣中,它渐渐成为那艘
轰隆隆下沉的船,最后举起的那根桅杆
发现地下也有一片天空,是后来的事情
发现地下的天空也被星光照耀
同样是后来的事情
发现从此在天空下走动的生灵,眼窝
深陷,既长着一张鸟的脸
也长着一张人的脸,是五千年后的一把洛阳铲
中间隔着沧海桑田,隔着无穷无尽的黑暗
六
我可以是这只鸟吗?我们可以是这只鸟吗?
博物院院长说当然,在古良渚国的天空翱翔
我们谁都可以是这只玉鸟,这只玄鸟
我们谁都可以测出自己
血液里的DNA,说出你我作为人的秘密
关键是它在唐宋以远,商以远,尧舜以远
你有斑斓的羽毛?你有飞越苍茫的两扇翅膀吗?
河姆渡?稻种
海岸
一颗稻种,活生生的在地下
被深深地埋葬
没有空气没有声音
黑暗断送了可能发生的向往
一颗稻种,迷离微笑的种子
遮蔽的日子真实又彻底
大地的子宫孕育着另一种梦想
一切都那么的安详
一天又一天,单调又漫长
活着就像死去一样
种子的疼痛无声无息
一颗颗稻种,生根发芽的种子
也许就该被埋在地下
灵魂耐得住孤寂、流离与绝望
一颗颗稻种,活生生的在地下
被深深地埋葬
风暴呼啸在泥土之上
悬浮的星河,更高、更久长
一切似乎都汇入长眠
忘却了诞生与死亡
拒绝出土的种子色泽金黄
一条良渚玉琮上的线
杨炼
玉要消失 叼着刻成的世界
湖绿的肤色要消失 闪耀的视野
远远横过你眼里 一条线
绘出就在磨灭这家园
笔直 鸟儿像鲨鱼牙切割蓝天
肉体鲜嫩而精确 平行于时间
你穿缝 针有个尖的岁月
一阵海啸声的纷纷石屑
洒落 刺痛一丝米一丝米分泌
浅浮雕的颅骨上绷紧的沟回
硬之刻划 耽溺一种软
手伸进形状 泪滴的香咸
是脆的 珠子都晶亮擎着圆心
裸露给射击 五千年简洁成一天
只一次归去 你仍在飞逝
抛光同一道血槽内的美
血沁的灯火片片渗出 淤积
石头暗夜里石窗帘虚掩着世纪
在最深处 玉是一张脸
要 还要 死过的无限
兽性的珊瑚的 白 泛滥至眉间
家 勒紧修改不了的思念
盯着海啸涌起 磨灭
一条线绘成第一个字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从玉器的光晕中瞭望良渚古城
王若冰
临水而居,我还是需要一串古老的玉珠
和时光一样寂寞的光晕
为我昨夜于草尖上酣睡的灵魂
擦拭灰尘,指引光明
如果这玉琮上的兽面纹理面向东方
我就能恭请众神于谷雨时节
在太湖周边的大野撒播稻谷
我也将追随族长和图腾
用太阳的影子和飞禽翅膀
追赶稻穗上奔跑的收成
如果一只巨大的玉璧端坐庙堂之上
我就能在潋滟水波中瞭望到
飞鸟翱翔、猛兽出没的晨光里那座
宫阙嵯峨、粮仓高隆、人神共舞的古城
致良渚
叶舟
将一块玉寄在水边,请求
玄鸟和朱雀守候。那些稀薄的黎明,
最初的口音,一定像一场爝火与散步,
邂逅于良渚。这时候,谁打开了天庭,
谁就找见了来路,以及神圣的威仪。
将一捆稻禾埋在江南,在广大的
雨季,一饭之恩,往往并不那么简单。
如果伞下有一匹马,一只陶钵,
另外还要预备上一支竹杖,一双芒鞋,
交给春秋,或者路经此地的苏东坡。
将一颗汉字,甚至一首诗,
秘密地浣洗、包扎、修复,然后吐露锦绣,
织成一幕柔软的丝绸。其实,
那失而复得的弟弟,骑着月亮,
一直在暗夜下吟咏,偶尔回眸。
东方之城
曹有云
自幽幽峻岭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水
在浩浩良渚,放缓了匆匆的脚步
开始了她漫长的劳作与时日
搬运泥沙,涵养水土,哺育万物
日月如梭,光阴似水
一万年复一万年后
那起伏的稻田丝绸一样闪烁舞动
那袅袅的炊烟云雾一样随风飘荡
那宽敞的街衢车水马龙
那繁忙的作坊人声鼎沸
庄严的玉琮自庙堂之高闪耀神圣的光芒
精美的黑陶从江湖之远散发烟火的馨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争战与我何有哉
啊,良渚,良渚
星辰之下,大地之上
巍然屹立的东方之城
生生不熄的文明之光
照亮了五千年华夏磅礴如诗的漫漫长路
考古学的历史问题
——或称良渚遗址
娥娥李我不会为你写古奥的诗以配得上你。
那些被发掘的旧物,如同新生儿
被母亲宠溺,重新成长一次。这是
命运的轮回,在一片信奉它的土地。
河流的湍急冲刷过丘陵、平原、墓地
和人心。但仍无法厘清生命的本质。
躺下。躺下。唯有向土地致敬。
发现消亡约等于魔幻现实主义。
考古学为此哭泣。
时间的刻度横断了历史的剖面。
巫术。宗教。现代意识。
未知。危险。栀子花开再一次
向春天启程。
良渚,神的国度!
一只飞鸟,一个高空的翱翔者
为你贯通神祇;你耕种着
金黄色稻谷的子民是幸福的,
他们离天空那么近
——神徽显灵!
还有那些抽象事物和繁衍的意图
以及文明之根柢,它们仿佛
男人的胡须,被女人一捋到底:
玉鸟鸣唱爱情,
流苏发配子嗣。
美是一种负担,在五千年之外绵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