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44斤)鸡蛋价格
大洋路鸡蛋价-稳
北京平均价格稳
顺义石门蛋价稳
新发地鸡蛋价格稳
昌平鸡蛋价格稳
锦绣大地蛋价稳
水屯市场蛋价稳
平谷鸡蛋价格稳
延庆鸡蛋价格稳
通州鸡蛋价格稳
来广营蛋价格稳
天津(单位:45斤)鸡蛋价格
蓟县鸡蛋价格稳
宝坻鸡蛋价格稳
武清鸡蛋价格稳
宁河鸡蛋价格稳
赤峰鸡蛋价格稳
敖汉鸡蛋价格稳
赤峰宁城蛋价稳
赤峰老府蛋价稳
洋鸡蛋(红蛋)接货价净重:27,5斤
上海浦东元稳
上海联盟元稳
兴华协会元稳
蛋商联合元稳
沪苏鲁蛋元稳
上海浦西元稳
上海龙龙元稳
.01.09莱阳点价4.2收货
青岛正旭批发/45稳
昌邑于凯批发/45稳
青岛海阳批发/45稳
青岛伟华批发/45稳
青岛立伟批发/45稳
青岛华盛德批/45稳
青岛蛋商联盟批4.30稳
山东康禽批发/30稳
潍坊昌乐批发/45稳
曹县到户//30稳
泗水今日鸡蛋价格/30
禹城红鸡蛋到户/30稳定
山东莒南鸡蛋到户价4.2元稳
山东济宁元/30斤
山东汶上元/30斤稳
章丘到户价格/45斤稳定济阳到户价格/30斤稳定商河到户价格/30斤稳定
枣庄滕州洋鸡蛋主流到户/30稳。
年1月9号潍坊市本地蛋商到户价潍坊市区4.15元
诸城4.15元,高密4.15元
安丘4.15元,坊子4.15元
青州4.15元,寿光4.15元
昌乐4.15元,临朐4.15元
昌邑4.15元,寒亭4.15元稳
唐山丰润上车/45稳
遵化玉田宝坻/45稳
青县鸡蛋价/40稳
沧州红蛋散筐今日报价/40稳
河南许昌收大蛋4.15稳
河南周口到户收4.15稳
郑州蛋商批发/40稳
河南漯河大码蛋到户4.15走货正常
辽阳灯塔小稳
长春春城到户/30稳
辽宁抚顺到户/30稳
黑龙江拉林到户4.00稳
锦州鸡蛋价格稳定,40/
晋城鸡蛋价格4稳
临汾鸡蛋价格4稳
晋中鸡蛋价格4稳
吕梁鸡蛋价格4稳
甘肃平凉到户收4.20稳
甘肃泾川到户收4.20稳
陇南收4.20中4.3涨1角
福州鸡蛋价格:4.80
福州粉蛋价格:4.90
福清鸡蛋价格:4.80
泉州鸡蛋价格:4.80
莆田鸡蛋价格:4.80
南平鸡蛋价格:4.80
南平粉蛋价格:4.90
唐山收淘鸡3.8-3.90落
锦州淘汰鸡4.25-4.30
不作为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和结算依据。对文中观点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蛋维康(克兑水0斤)
1、绿色、安全,无药残,不产生耐药性,有效防治输卵管炎,促进生殖机能恢复,延长蛋禽的产蛋高峰期。
2、苍术,白头翁抗菌作用,可抑制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细菌的增殖;免疫力强化作用能使对免疫力起主导作用的巨噬细胞活性化,提高免疫力;细胞活性化作用-促进Lysozyme的分泌,帮助伤口愈合;降低胆固醇作用-抑制胆固醇的生成,去除多余脂肪成分,补充必须氨基酸;止血作用-具有可以使起到止血作用的血小板开始凝血作用。
3泽泻,蛤蚧促进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通过细胞增容作用,促进肌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刺激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睾酮的分泌,从而增强肌肉的合成作用;调理胃肠道,维持正常代谢。
4、黏膜修复因子修复损伤的输卵管黏膜,使其迅速恢复正常生理机能。
1、活血化瘀、补肾壮阳、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消炎,迅速恢复生殖能。
2、提高母禽的产蛋率,减少沙皮蛋、薄壳蛋、褪色蛋、软壳蛋、血斑蛋、畸形蛋等,改善蛋壳颜色,提高蛋的品质。
3、治疗由疾病或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导致的输卵管炎和产蛋率下降。
主要成分:
苍术,白术,白茯苓,蛤蚧,附子,肉桂,萹蓄,白头翁,党参
益母草等,纯中药制剂,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不添加任何载体,任何日龄段都可以用。独特的定位靶向技术,直达病灶。做到治调增于一体。
治;先把输卵管炎和肠炎治愈,修复输卵管内壁,从而减少白壳.沙壳.粪蛋.血蛋等的发生。
调;调理好机体的平衡,固阴补阳,调理肠道让机体免于各种邪毒对机体的侵害。增;解决了输卵管炎,改善了肠道,平衡了机体,产蛋率自然就会增加或者维持一个较高的情况。本产品会根据季节的原因调整药方,夏季采水量增加常伴有拉稀症状,本产品含有稳健脾胃涩肠止泻的成分;泽泻,桂枝,苍术,白术,白茯苓等治疗和调理肠道成分的药物。
输卵管炎多为炎症和肾阳不足造成添加了蛤蚧,附子,肉桂,萹蓄,白头翁,党参,黄芪等,治疗输卵管炎和产蛋综合症,以及调理机体平衡
点
禽病研究中心
(
产品中含有多种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中草药,稳定蛋鸡产蛋性能,提高产蛋率,解决单亲因为肾虚造成的不产蛋、产蛋不高、开产晚、不产蛋等问题。使用卵舒净三天,蛋黄、蛋壳颜色改善,连续添加五天增加蛋重、蛋壳质量改善
解决肠炎过料,改善肠道问题
预防输卵管炎,延长用药周期
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替代脱霉剂
禽病研究中心
(
合掌:《妙法莲华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打开补充讲表第五十六面,附表四十。我们看圆教修行阶位六即佛。这当中的第二,名字即佛。
那么天台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所必须面对的法界,分成三大类:一个是众生法界,一个是佛法界,一个是心法界,这三大类。那么三大类当中呢,从我们修行的角度,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可以从凡夫界直趋佛法界,然后在过程当中呢,再去面对心法界,就是边走边修,遇到问题了,再来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从凡夫直接趋入佛法界,这种修法,智者大师说叫做缘修,因缘的缘,这第一种选择。那么第二种选择呢,是我们从凡夫先趋向心法界,先调整心态,强化我们的心灵的力量以后,然后再趋向佛法界,这个叫真修,就真如的真。那么缘修跟真修,当你选择以后,就有两种差别出现了,如果你选择的是缘修,或者你选择的是真修,那么这这个时候两种差别,第一个是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第二个是圆满跟不圆满的差别。我们先看坚固跟不坚固。缘修就是说,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直接面对因缘所生法,那么面对因缘所生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从因缘的定位,我们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因为我们要面对我们过去,无始劫来所留下来的烦恼跟业力,所以我们从因缘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内忧外患,内有烦恼,外有业力,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这样子的有什么问题呢?就很容易做到外力跟内因的伤害而退转。比方说你修布施,你要起烦恼了,你就修不下去了,就算你没有起烦恼,外面的人事稍微刺激你一下,你也修不下去。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太过复杂,所以从缘修的角度,我们将会面对无量次的退转,就是我们可能修了一段时间,然后马上就被打回原形,这个是缘修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能把生生世世点点滴滴的功德,把它积累起来,这是缘修的第一个问题。那如果真修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真修,他先内观真如,那么真如是一个自性清净心,所以当他安住自性清净的时候,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你在安住真如以后,你再面对因缘所生法,虽然你也是面对烦恼,面对业力,但是这个时候烦恼业力对你来说,叫做如梦如幻。如梦如幻,你就不用刻意去对治它,你只要怎么样?不随妄转就可以了。所以真修就是说,他有强大的自性功德力的支持,他把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拉到一念心性来观察,这个时候变成如梦如幻,所以你的善根是直接安住在实际理地,他变成善根不退,这是第一个。真修的好处,他不会退转。第二个,我们来谈圆满跟不圆满的问题。缘修的人基本上是心外求法,他认为佛的功德是要去求的,因为缘修的定位就是,我是业障生死凡夫嘛,那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万德庄严,那我不断的透过六度来积累这种功德,所以这种是标准的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会落入一种法执的窠臼,就是说本来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法是圆满的,但是我们有所得的心,就使令这个法变成不圆满了。这是我们自己把这个法变成不圆满,就好像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那么每一个法都像一个广大的大地,但是我们自己在大地当中挖了自己的坑,我们自己跳入这种坑洞里面。所以我们执著布施,我们就跟持戒产生区隔;我们执著持戒,就跟忍辱产生区隔。那其实佛陀设计六度的时候,这个法跟法是互含互摄的,它本来是互含互摄的,但是我们一种有攀缘心的人来操作,就变成各自独立了,因为你这种个人的倾向太过严重,就是你修布施,你的身口意就出现了布施相,布施相就不是持戒相,你强调持戒,你就失去了布施相。就是法门本来是圆满,但是被我们操作成不圆满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态有问题,这个能修的心有问题,攀缘,而且是执着一个相状,而这个相状把我们自己给框住了。那如果我们采取真修就不会了,因为我们是从生灭的攀缘心,而回归到一念心性,一念心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它是离相清净的,没有相状。所以在真修的角度,他是站在无求的角度来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假借布施,来开显我们自性本具布施的功德,我们假借持戒这个修学的法,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这借相修心,所以,他能够法法消归心性的结果,他每一个法都是跟真如法界相应的,所以他在成就功德的时候,是圆满的无上菩提。那么就是说,基本上,修行,你选择不同的过程,你就有不同的结果,这成佛之道就是这样。不是看谁先修行了,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有些人修行很慢,然后又退回去,有些人是开始发心以后,他勇往直前到成佛他不退转。那么这个就讲到缘修跟真修的差别了,那真修就对我们很重要了,就《法华经》讲的一佛乘,那么什么是真修的真实相貌呢?我们这堂课就开始讲,什么叫真修,就为什么它能够既坚固又圆满,它到底经历过什么过程啊?我们看讲义啊。那么我们看名字即佛,好,请合掌: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如果我们要走上既坚固又圆满的菩提道,所谓的真修,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跟小乘,跟人天乘不一样的,你声闻乘你可以在山中,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可以自己觉悟无常,是可以的,但是真修的思想是不思议境,真如的思想,你只有透过诸佛菩萨跟善知识的传承,没有例外,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听闻大乘法,而了解无生跟不死的道理,其实无生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灭。就是你要先了解你内心当中,那种不生不灭的真如,你先把这个了解。我们凡夫,其实我们的心真妄和合,那真心是在深处,妄想是在表层,那我们一般来说,都是把妄想当作自己,就是迷真起妄以后,就执妄为真。你看我们今天去吃一个好吃的东西,你说欸,我现在很高兴,其实是你的妄想很高兴,妄想释放一种快乐的讯息,但这个妄想它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它是一时的想像,但是我们把它解读成:我很高兴,然后别人刺激我一下,我们会解读成:我很痛苦。其实那都是一种生灭妄想产生的一种感受跟想像,你要把这个妄想拨开来以后,弃生灭,才开始显出真常出来。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到我们的内心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因为这种生灭心,它不能代表我,那是一时的感受、想象、执著,所捏造的一个影像而已,它是一种假相。所以你要修真修的人,第一件事情,方听无生曲,是始闻不死歌,知道这种生灭的妄想跟你是没关系的。那么接下来呢,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当然我们也不要去否定妄想,因为妄想,当它调伏了以后,它当体就是真心,就像波浪,你看到是波浪,但是它调伏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平静的水。所以从这个即妄是真的道理来说,翻恨是蹉跎,我们回顾过去,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去攀缘这个颠倒妄想,起惑造业,枉受轮回之苦,真是冤枉。所以我们从一种真如的修学的角度来看,你要做的有两件事情,从这个偈颂来看,第一个你要懂得去分别真妄,你起一个念头,你要有能力去判断,这是生灭心,这是不生灭心,要有判断能力。虽然你改变不了妄想,但是至少你要知道它是妄想,你连它是妄想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修呢?你不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安住。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只要是随境生灭的都是妄想,就是你的这个想像,是外境给你的,记住,外境会给你快乐,它也一定会把这个快乐带走,所以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你跟外境借来的,所以凡是透过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任何的念想,这个都是妄想。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心呢?就是你把所有的妄想都撇开以后,那种常住真心,那种不生不灭的明了的心性现前,这个就是你的自性清净心,这个是真实的心,它不随妄想生,它也不随妄想灭,它就是一念的寂静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就真心。所以我们修《法华经》,第一个你要知道怎么去观察,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这第一件事。第二个,你要能够直下承当,前面的分别真妄是一种理解,这以下就是考验你的信心了、信根了,你要知道,你要能够相信,众生本具的心性就是诸佛所证的法身,就是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那个地方到处去访善知识,后来到有一天开悟了,他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我以前没有开悟之前,我去参访善知识,追求无上法门,无上的妙法,现在我才知道,无上妙法,你只要回光返照就找到了,你本来就具足的,我们以前被妄想迷惑了。所以,诸位,我们跟一般学者最大的差别,我们是一个三宝弟子,所以你明白道理以后,你要怎么样?直下承当,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不要犹豫了,就这个就是我的真如本性了。所以,名字位,你怎么知道你进入名字位呢?两个标准:你会分别真妄,虽然你控制不了妄想,但知道你先知道它是妄想,就够了;第二个你能够对真实的心直下承当,这是表示你进入的名字位,这两个标准。好,我们看外凡位的观行位,观行即佛。好,请合掌:
外凡位,三,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五品位: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那么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它的特点就在于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就是这个照字,名字位,我们只会分别真妄。那么这个观行位,我们开始怎么样?返妄归真了,返妄归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照字,就是,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前面说过,什么叫妄想,《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前尘虚妄相想,前尘就是外境,某一个人跟某一件事情,它去刺激你的内心,就前尘虚妄,然后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相状,然后你面对这个相状产生各种的分别,哦,这个就是妄想,就是外境的刺激产生前尘虚妄相,然后你对这个相状产生念想,就是妄想,它一时的,生灭的。所以你不要管它,你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观照,直接观照你不生不灭的本性,念念照常理,你不断地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妄想会自然的脱落,它自己会脱落。因为妄想它本来是生灭的,那说,欸,那为什么,我几年前受到某一个人的伤害,我被我的子女刺激,我这个妄想还在呢?是因为你抓著不放,所以就是说,你现在抓到的妄想,跟你最初妄想已经不一样了,你的子女,你的朋友,去刺激你的时候,你那个第一个妄想是直接的,但是你不断的去分别、想象、执著以后,你这个妄想可能更大,也就是说,妄想本来是捏造出来的,它之所以势力强大,是你给它力量了,是你加持它了。所以你只要一件事情,把它放下就好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所以你观照真如的当下,你的心力集中在不生灭心的时候,它妄想,心心息幻尘,它自己会脱落。那么妄想一脱落以后,你的生命改变了。看下一句,遍观诸法性,是无假亦无真。你这个时候用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你会发觉你人生改变了,你的人生叫做什么?叫做如梦如幻,这是很关键了。诸位,你怎么知道你今天安住真如啊?这是标准,就是你去看人世间都是真的,那你没有安住,你真没有安住,你是攀缘心。如果你从佛堂,诵完《法华经》出来以后,你看一切的人生如梦如幻,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所以《法华经》天台给它一个思想,叫做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如梦如幻,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个就是表示你的观照力到位了。这是一个标准。所以这个就是观行即佛的,从一种分别真妄,进入到观照真如,那么这个地方其实是,从《法华经》来说,它有两条路可以走了,如果是利根人,就走四信,这个观行,他是透过一念的信解,最后到深信观成,这个四信。那么钝根的就佛灭后走五品,因为我们现在是佛陀灭度后,所以我们只讲五品,就是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随喜,读诵就是偏重自利,在佛堂上随喜真如,读诵《法华经》,这两个。那么后面三品呢,就开始走出佛堂,为人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个观行位,因为他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所以他的特点叫圓伏五住,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五住,就表示五种烦恼,第一个三界的见惑是一住,因为见惑是通惑,它一伏一切伏,见惑是通惑,是一住。那么三界的思惑是别惑,它有三住,欲界的贪爱是一住,因为欲界的贪爱,贪爱的是五欲的快乐。色界的贪爱也是一住,因为色界追求是什么?禅定的三昧乐,这又是一住。那么无色界的贪爱,他贪爱的是一种空亡的,无为的境界,它也是一住。所以贪爱的一种别惑。所以欲界的贪,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就是三住。然后另外一住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地,无明住,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就是法执。那么观行位,他安住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他心中是离相的,所以他虽然不能断烦恼,他是圓伏五住,不可思议,他三界的见惑,三界的思惑,还有无明惑,全部调伏,这个观行位,就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它的重点在于离相,所以这个离相清净,它的好处就是,他能够顺入中道,这个中道路的思想对我们净土宗特别重要,我们净土宗到晚年,我们知道修行,初学者重点在知见,晚年的重点在收心,这个收心的难就难在哪里?因为它很难收,收得不好,它就伤害我们的心性了,比方说你今天用般若空性的思想来收心,收到最后,它趋向于空性,因为你的法就是空性的引导,那么你用一切法毕竟空的时候,收你的心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一种寂静不动的状态,可能你修圣道还可以,但是净土宗你要憶佛念佛就有困难了,你要念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莲华池庄严,因为你那个念头带不起来,所以这个空观,跟净土宗的憶佛念佛是冲突的。那你读诵《法华经》就不一样了,诸位,你读诵《法华经》它的收心,它是用离相的方式,它不是去断这个一切的因缘相,它离相,它离相以后,它还可以怎么样?把它借回来,因为它回归到一心,它不是回归到空性。回归到空性,对我们心性的功能是压抑的。回归到一心,一心真如虽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你读诵《法华经》是最为圆满的收心,你可以远离过去的妄想,你也可以开创未来极乐世界的相状,因为,收心最高的一个困难度就是,你观一切法空,你又不能败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就难在这里,你不能攀缘它,你也不能断灭它,所以你稍微弄的不好,你要么偏有、偏空,偏有更糟糕,你什么都不收,那你这个心就,你年纪大的时候就整天打妄想,想过去想未来,那你也不能往生,你收得太彻底,你的心没办法憶念佛号,不能憶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法华经》的收心,它的好就好在它用一心来收心,用一心真如来收心,它不用空性来收心,所以它随时可以把相状,息幻尘,它可以同时离相清净,也可以同时借相修心。这个是它的观行位的特点。好,我们看第三个内凡的相似位。好,请合掌。内凡位,四,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相似即佛,我们知道《法华经》的功德只有一个,就是法身,他不是证得空性,他是证得法身。那么法身在没有出现之前,他会有一种相似的功能出现,就是他的六根产生变化,六根清净位。那么六清净位有什么相貌呢?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你从前面的观照真如,调伏妄想以后,再进一步,你的三界的见思惑会先脱落,注意,这个脱落这两个字,圆教的思想不讲断烦恼,因为你断烦恼,表示你承认烦恼是你的一部分,而你的一部分,你多余的你把它切断,我们说过,圆教的思想是从众生法界先入心法界,所以他的心是安住在一念心性,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是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力,也本来没有生死,那么本来没有,也就是说,烦恼只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所形成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就像镜子一样,镜子里面本来没有影像的,你放了一个苹果,出现一个苹果的影像,欸,你说我把这个苹果影像把它断掉,不需要,你让它脱离就好了。所以这个圆教的思想,它的烦恼叫做脱落,它本来就没有烦恼。那么虽然脱落的四住,就是三界的见思,但是界外的无明,就微细的法执还在,这个微细的法执,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阿罗汉就很清楚,你看这个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在阿罗汉里是不可思议的,三明六通八解脱,是阿罗汉里面的最顶级的阿罗汉。但是作为一个阿罗汉,他听到这个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弘音一动,他就闻声起舞,他控制不了自己,开始跳舞,失去威仪。为什么?因为这个阿罗汉他虽然破我执,他对于这种微细的清净法,就那种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的功德的法执,他没有断,所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那个弦音一动的时候,他显现出那种,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的时候,他就控制不了,就是六尘未尽空,对于这种清净功德庄严的法执还在的。那么讲一个譬喻,眼中犹有翳,就像眼睛上面有一种白色的遮障,所以他看到虚空,还有朵朵的红花,就是我执已断,法执犹在。这六根清净位。好,我们看下一个,这进入圣位了。从内凡到圣位的分证即佛。好,请合掌:圣位五,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那么分证即佛就是,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这个豁尔就是突然间开悟,我们在修行是经过长时间的理观事修,长时间的积累,但是开悟就是一瞬间而已,这一瞬间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出现在禅定当中,禅定当中,所以圆教初住,被破无明初证法性的时候,不是在散乱心的时候,不是。你可能在积功累德,拜忏,修六度可能在散乱心,但是你最初一念的法身现前,他一定是在禅定的一念的相应慧的时候,由禅定的资助,然后顿破一分无明,顿证一分法身。证得法身以后,湛然一切通,我们前面的名字位,是观行位,相似位也好,对真如都是观照的一种模拟跟假想,这个时候是真的真如现前了,然后真如现前以后,你再来看是世间,那是真的是如梦如幻,就万法回归一心了,所以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什么问题呢?穷源犹未尽,是尚见月朦胧。你可能是证得一品法身,或者两品法身,就是真如的光明显现,但是还没有成佛。这个地方的分证即佛,有四十一位的法身,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觉,就是这个法身的功德慢慢的圆满。但是还是穷源犹未尽,这是分证即佛。我们看最后的佛位,究竟即佛,请合掌:佛位六,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成佛以后,你圆满成佛的以后,当然你可以回顾你过去的,无量劫的凡夫的世界,你会得到一个答案,就是,过去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诸位,你现在的心整天打妄想,对不对?那哪一天你成佛了,那你现在打妄想的心跟成佛的心,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还是你换一个心?就这一句话就给你答案了,当我们是迷惑的时候,当我们向外攀缘的时候,那真如的心就变成全真是妄,真如不可以切割的,不能说,欸,我现在,把真如分成三分之一打妄想,我三分之二是真如,没有这回事情,没有这回事情,只是浅深不同,就是过去全真成妄,那现在呢是全妄即真,只是这个妄跟真的程度,它浅深不同,就分成六即佛,但是总而言之,真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是全真而起妄,而全妄而即真,就像有一个禅师说的,那禅师他没有开悟之前,他说,我以前看山坡当中的草,我以前看它们全部都是草,我现在再来看,我发觉它们全部都是药,这是什么意思呢?你不懂药理的人,你看草那就是草,这没有用的草,但是你懂得药理的人了,你看这些每一个草都有作用,全部都是药。又有一个禅师也是这个道理,有的禅师说,我以前看大海的时候,我看到的全部是波浪,我现在再来看大海,我看到的全部是海水。就是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就关键在于他已经觉悟跟迷惑,一念迷,从来真是妄,一念悟,今日妄皆真。所以本质是没有变的,是作用改变了。所以,所谓的成佛就是,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我们修行只是开显我们自性里面的自性功德力,并没有去增加哪一个法,就像我们过去说的,同样一片虚空,同样一片大地,其实是有一些改变,就是虚空当中多了一道光明,就是我们以前的心是有真如,但是它是处在黑暗中的真如,现在是被光明给开显了,所以虚空中多了光明,大地当中多了一份的自在。就是我们以前性具十法界,但是我们要变现什么法界?我们做不了主,就是我们以前的大地要出现什么东西?那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成佛以后,你可以变成一只小白兔,你也可以变成一个人,你也可以变成天人,你也可以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身佛,你十法界,那叫做随生自在,就这个大地多了一份的自在,就是虚空多了一道光明,大地多了一分自在。那其他呢?虚空还是虚空,大地还是大地,本质没变,这个就是所谓的究竟即佛。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请合掌:性德六而常即修德即而常六性修不二那么整个圆教的修学,它是先从内观真如以后,再去修六度法,这是众生法界先跟心法界结合,再去修佛法界。所以它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它是开显自性的功德力,性德,所以才有六而常即这个即,这个概念。虽然理观,它也有事修,有六度的事修,所以也是即而常六。所以它整个修行叫性修不二。我们看这个叛教,一般的权教的判教,它的标准在空性,你对空性的体悟多深,那你这个阶位就有多高,那你空性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别教的十信、十住、十回向中,主要是以空性来作判断,但是圆教不是,圆教它是以法身来判断,你对法身的观照,对法身的开显到什么程度而安立的,那这样讲就是说明什么事呢?这个即是关键了,诸位,藏通别三教没有即这个字,藏通别只有差别相,所以你把这个修别教的人,两个菩萨找过来,没有证得法身之前,他们之间只有差别相,没有共同点。圆教不是,圆教是任何阶位都是常同常别,你不要说,你就圆教名字位跟观行位,浅深不同,但是他们俩依止的地方,所缘境,都是自性清净心,都是法身。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什么事呢?圆教的特点,因该果海,果徹因源,它的因地就是以自性功德力起修,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从果地来说,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说是,名字位,要理即法身,这个法身在你的心中白白浪费了,名字即法身,你了解了,观行即法身,开始观照了,相似位法身,分证位法身,究竟即法身。就是说,他在因地的时候,就是用自性的果地功德来当所缘境了,所以《法华经》也可以说是,自力门,果地教,它是个果地教。因为这个性德是本具的。诸位,圆教的思想,不是说你所有的果地都是修来的,你要是所有的果地都修来的,我们看《如来寿量品》,他怎么可能法身常住?他怎么能够三世益物?佛陀凭什么能够生生世世、无量时空的不断的现身说法,没有停止?按说你的因地是有限量,你的果地怎么没有限量呢?所以这个果地不是修来的,不是因缘所生法,是我们本具的,我们只是把它开显出来。所以这个就是圆教这个即这个字,这是关键了。我们因地就要用自性功德当所缘境,慢慢的去观照它,了解它,观照它,最后把它开显出来,最后圆满。马祖道一禅师,他出家以后,他就喜欢打坐,喜欢打坐,他刚出家什么事都不做,就跟大众就不相应了。所以他就离开他的常住,去参访怀让禅师,到了怀让禅师那,因为喜欢打坐,所以他把事情做完以后,他去禅堂打坐,怀让禅师就注意到这个马祖道一,就注意到他。有一天,就故意在禅堂门口,就跟马祖道一禅师相遇,他就问马祖禅师说,你整天打坐,图个什么?马祖禅师说,我图作佛。怀让禅师就点点头,就笑一笑就离开了。离开以后过了几天了,怀让禅师就故意拿一个砖块,在禅堂前面慢慢的磨磨磨,那马祖禅师出来就看,欸,师父,你磨这个砖块干什么?他说,我要把这个砖块磨成镜子。那马祖禅师说,磨砖云何成镜?这个镜子是铜做的,你应该拿铜片去磨,你怎么拿砖块去磨呢?所以磨砖云何成镜?怀让禅师讲一个重要的话,就反问他,打坐怎么成佛?这句很重要,诸位,打坐是一个法门,它是透过调身、调息、调心,把我们内心保持一种寂静的状态,法门是不能成佛的,诸位,成佛你是要怎么样?要开显自性,你要观心的,要内观真如的,你要去学习,要去信解、观照、发愿,最后才能够成佛。所以马祖禅师听了以后,当下开悟,法门只能当作助行,真正成佛你要有很多的道前基础,你要去学习《法华经》,要读诵《法华经》,建立你内心的理观的智慧,然后你才去打坐,再去拜忏,你才可以成佛的,就是你那个因地,要先找到你的因地,就成佛的正因在于,就是我们说的,就是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你要找到一个成佛的因地,然后才能够去修行的,不是你整天打坐就会成佛的,打坐只会让你寂静,而不会让你成佛。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啊。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八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那么重颂就是把前面的五品当中的,前四品的功德,把它做一个重颂。那么这以下有四段,看辛一的重颂第二品,就是读诵品。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请合掌: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那么这段是一个总标,尔时世尊欲重定此义而说偈言,说在我灭度以后,那么进入了像法、末法时代,如果有人在像法、末法时代,能够如法的受持,读诵《法华经》,那么这个人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正如前面的长行所说,怎么不可思议法呢,你在佛堂读诵《法华经》,就等同于具足一切美好的资具,来供养三宝,这就等于供养三宝。那么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举一个例子,看经文:
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
这以下举个例子,这是什么样的供养呢,就是说,你为了供养舍利子,去盖一个宝塔,这个宝塔是怎么盖呢?用七宝来做材料,去庄严这个宝塔。那么这个宝塔的四周,悬了很多的幡盖,又高又广的幡盖,而这个宝塔的形状是渐小至梵天,就是金字塔形的,由大而渐小,最后高耸到大梵天。这个宝塔的四周悬挂了千万亿个宝铃,这个宝铃微风吹动,能够出微妙悦耳的音声,来供养这个宝塔。那么宝塔盖完以后再继续供养,以无量劫时间,用这个花、香、诸璎珞,还有这种珍贵的天衣,还有各种天上美妙的音乐,并且燃上上好的香油酥灯,来照亮这个宝塔,来作为供养。就是先把宝塔盖起来,盖完以后,再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用各种的香花璎珞乃至于香油酥灯,来供养宝塔。这个就是等同这样的供养。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那么在佛陀灭度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如法的去受持、读诵《法华经》,那你等同于具足前面的诸多供养,来供养佛陀的舍利子,这两个功德是一样的。那么这段经文其实蕅益大师前面说过,就是初心菩萨恐被事缘纷动,妨修正业,就是说,你现在的重点,因为圆教的思想它不是马上去修六度,这是个大忌,因为你马上修六度,那你这个念头一动就是向外攀缘了,向外攀缘就启动了第八识,而第八识是一个最可怕的魔王,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那你去刺激第八识,那你这个问题就多了,落入因缘所生法了,那你这个人叫做内忧外患,那标准的生死业障凡夫,那你稍微修一点六度,你可能就进进退退了。所以,《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马上去修六度,你不要着急,你干什么呢?强化你心灵的力量,先调整你内心。
所以,强化内心,当然观照,但是观照对我们有困难,末法时代嘛,我们前面说过,利根人可以直接正念真如,不必靠读诵,那是佛世,就是四信,佛世四信,直接靠一念信解、观照,最后深信观成,入相似位。那我们会生长末法时代,我们就是钝根人,善根也薄弱,妄想也重,烦恼也重,根钝遮重嘛,所以我们不能够直接观真如,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妙法,读诵。靠文字慢慢熏习,我不能马上顿入,我起码能够点点滴滴的渐悟,总可以吧。所以,你这个时候是一个修行的关键了,也可以说你在建立你心中的宝塔。那么你在这个关键时刻,你去供养佛陀,那你妨修正业,这不是你这个时期该做的,因为你这个时候,你的心,刚刚要从生灭心转成不生灭心,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当你转过来以后,你才可以到后面的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在这个时机点,不适合做太多的六度的因缘。
这个读诵跟我们学习不太一样,我们学习的时候是,我们在闻思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是动得非常复杂,因为你要去思惟、去体验,要用很多的名相去印证,我们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那你能够了解以后去读诵,你的心是寂静的,它只是直接的用文字相来熏习真如,熏习我们这一念心,所以你的心寂静的情况之下,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熏习,那往往有不可思议的体验。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天,性公长老,他身体有一个病痛要去开刀,去荣总开刀,那么那个时候我带了一个年轻的法师,就陪他一起去,倍着他,他那个时候是信徒帮他安排一个独立的病房。到晚上的时候,我跟另外一个法师去陪他的时候,难免嘛,年纪大了面对开一个刀,他难免有点坎坎不安,所以老人家就把《法华经》请出来,他特地带了《法华经》去,就是开刀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另外一个法师就坐在地下,他就在我们前面读诵《法华经》,读了大概有二十分到三十分左右,我就发觉,他没有读诵之前,心是不安定的,读完以后他的心非常的寂静安详。然后他读完以后就念几句佛号,就晚上就睡得非常好,隔天开刀也非常顺利。那么以后我经常去看他,他就每天就是除了念佛拜佛以外,他就读诵《法华经》,临终也非常安详。
这个《法华经》它这个文字般若,诸位,《法华经》每一个字,这个叫什么字?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我们读经跟读祖师的著作不一样,这个经是佛陀的亲证的法身的境界,流露出来的文字般若,可以说字字甘露,就是说,我们没办法去直观真如,对我们这个不思议境太困难,那你可以通过文字的引导,佛陀告诉你,这就是不断的读一小品,读一小品,这个叫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因为这整个文字般若进去以后,它会带动我们去趋向真如,这个文字般若,它会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性公在开刀前一读诵《法华经》,他心灵就突然间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出来,就特别的安稳,破除一切的躁动,这个是读诵的功德。
好,我们看辛二的颂第三品。就是说法品,看经文: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那么第三品就是说法品,假设有人在佛陀灭度以后,能够受持此经,这个地方的受持,包括的读诵,包括了说法,第三品的说法。那么你这样子就犹如佛陀在世的时候,你用这个牛头栴檀,这个非常珍贵的材料,拿去盖立这个僧坊,就是这个寺庙,来供佛及僧。这个寺庙有多大呢?它的殿堂有三十二个殿堂,它的高有八个多罗树这么高。盖完以后呢,你也是要用上好的饮食、庄严的衣服,还有床座,这种四事来供养佛跟大众僧。那么这个僧坊可以供百千个僧众居住,这个僧坊的四周还有园林跟浴池,来作为经行跟禅修的地方。以上种种的供养呢,都是庄严美妙的。
前面的读诵是自利,还有自利,这个随喜读诵都是在佛堂完成的,包括听闻,包括读诵,那么这个说法就是利他了,所以这个说法,蕅益大师说是,法师功德,是供养中最,所有的供养,用法来作供养,因为你今天为人演说,你弘扬佛法,你直接开启他心中的内观的智慧。诸位,一个人整天打妄想,人是这样子,他把全世界想了一遍,他绝对不会做一件事情,他不会内观的,一个人只要不学《法华经》,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内观,他不会的,他永远是向外攀缘的,就是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但是你跟他说《法华经》,你跟他讲说,你这个妄想的心是生灭的,它不是你的真心,你内心深处有一个不是生灭心,是你的真心,哦,他从这以后除了打妄想以外,他知道那内观了,而他的生命从此改变了。因为为什么?因为内观的善根是不会退转的,因为它是本具的东西,你本来的东西,所以它一旦启动以后,它可能启动得比较慢,也可能力量薄弱,但是他从今以后,他那种内观的善根就永远种下去了,金刚种子,他以后到天上去,到人间,到三恶道去,你当初给他讲这个道理,那个善根,他永远不会退失,他的人生只有进步没有退步。
所以,你等于是供养一个未来的佛陀,你要为所有人说法,你等于是供养诸多的未来的佛陀。那当然,这个供养就是跟供养佛陀一样,就是等同这种供养。诸位,前面的供养是供养佛陀舍利,这个说法是等同供养佛陀在世的真佛,这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法供养是不可思议的,弘护正法,开人智慧。
我们看辛三、颂第四品。就是兼行六度,看经文: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
那么这一段是先讲具修前三品,就是你修这个兼行六度之前,你要有些道前基础,第一个若有信解心,你要能够学习《法华经》,产生信解,产生随喜。然后呢,然后去如法的读诵,然后接下来教人说法,你经历过了随喜、读诵、说法以后,你就可以修第四品了。我们看第四品怎么修,看经文:
及供养经卷,散花香末香,以须曼薝蔔,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燃之,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那么这个地方的兼行六度,主要是讲供养经卷,怎么供养呢?用散花或者沉香的香末来作为供养,或者用须曼薝蔔,须曼就是善摄意花,薝蔔呢就是小黄花,阿提目多伽是龙吐珠花,那么这三种花就特别的香,你把这个香,把它做成这个薰油,那么提炼成薰油以后用火去烧,来释放出这个香气,来供养《法华经》的经卷,那你这样子,配合前面的受持、读诵、说法,那你就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福德亦如是无量无边。
这个地方的兼行六度,比前面的长行讲得保守一点,前面的长行是真的是修六度来当助行,这个地方的兼行六度,主要是讲供养经卷。它这个地方的强调是以止观为正行,六度是助行,那么真正的启动全方位的六度,是在第五品,正行六度,历事炼心。
好,我们看经文的第一段: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那么这一段是总标修行的方法。况复受持此经,在前面的前四品以外,再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那么怎么修呢?这以下讲出三种修行方法:第一个不瞋不恶口,这个就是你在修六度的时候,你要安住口安乐行,就算面对种种恶逆的因缘,内心能够和合无争,不起恶口,这第一个。第二个,你安住身安乐行,身体能够恭敬谦下,对塔庙,对比丘能够恭敬谦下,远离高慢,这个是身安乐行。第三个是要安住意安乐行,你能够经常依止大悲善巧的智慧,有人来问难了,你能够不瞋,而且随顺他的根机为其说法,就是大悲善巧,那你能够如是的依止四安乐行,来修学六度,功德不可量。前面的正行六度,在长行的时候,它的六度是偏重在六度的修行的相貌,这个地方偏重在六度修学的方法,就是你在修六度时候配合四安乐行,除了理观以外还要遵守四安乐行。
我们看第二段,结示成就功德。看经文。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好,这个地方讲圓五品。那么五品观行位的最后一品,就是说你能够透过理观的智慧,配合四安乐行修六度,那么这个法师是不可思议了。所以你有人见到这个五品的法师,成就前面如是的六度的功德,你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用天花来散其身,或者用天衣来覆其身,那么乃至于头面接足礼,表示我们对他的恭敬,而生如佛想,把他当作佛陀一样的恭敬。这个是讲你的意业,你的内心要生起跟佛陀一样的恭敬。
这以下说明他的起塔,他的行为,那么你应该又作是念,这个五品的人,不久诣道场,这个人已经稳定的,不退转的趋向于佛道,也就是说他成佛是时间的问题。那么成就道场以后,未来一定会得到无漏的法身,成就法身以后,他也能够依止大悲愿力,成就种种的应化身,来广利人天的。所以呢,这个圆五品的法师,他所安住的住所包括他的行、坐、卧,乃至于他的说法处所,都应该去起一个塔庙,这个塔庙呢,庄严令美好,而且这个当中有种种的香花、幡盖供养这个塔庙,使令这个五品的法师住在这个地方,就等同于佛陀受用一般,就好象佛陀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这个圆五品是不可思议的,圆五品基本上已经快要相似位了,圆五品有两种功德,第一个圆伏五住,他心中没有烦恼,就是从清净的角度他跟佛陀一样,我们有烦恼人的修行是障碍重重,因为你要修一个布施,你还要处理自己的情绪,圣人,圆五品没有这个问题,他还是凡夫,但是他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他只要专心的做布施,专心的去做六度,他心中是无障碍的,第一个圆伏五住。第二个,他已经福慧双修了,他从前面的随喜、读诵,建立理观以后,慢慢的历练以后,他是全方位的投入六度,所以他福慧双修。所以这个人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的说,这个人成佛是怎么样?迟早的问题了,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说了,已经很接近,甚至于眼睛已经看得到了,所以你可以提前把他当佛陀一样供养,是这样一个情况。
这个《分别功德品》是很特别的,正如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说,本门成道,如此之多,一切诸经,皆所不及。我们看《法华经》他要么不成就,他一旦成就都不可思议,要么成就法身,要么成就相似位,要么圆五品,就说啊,你如果要学《法华经》,你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你不要太在乎一时的福报,一时的安乐,因为《法华经》,它的道前准备时间花很多,你看你名字位,你要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建立信解就要花很多时间,你要听《法华经》思惟,如理思惟。到了观行位,你这个时候就是关键时候了,息诸缘务,随喜读诵,然后慢慢的历练、说法,到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圆教的修学,它准备的时间,潜伏的时间非常的久,但是它一旦开花结果都不可思议,因为他的依止点是法身,所以他一旦这个花一开出来的时候,那可不是空性可以比,那是跟佛陀同样的等级的。
所以圆教就是说,它准备的时间长,它内观的时间久,但是它从内观开始,产生从空出假的时候,那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蕅益大师说,未开圆解,不得辄论修证。你没有真正能够安住真如成就理观之前,不要轻举妄动的去面对因缘法,因为它容易带动烦恼,就是你这个功德容易有过失,容易退转,所以《法华经》其实总体来说是成佛的捷径,所以本门成道如此之多,一切诸经,皆所不及。但是它前半段很难走,就是你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你要不断的内观,这个道前准备时间很长,但是一旦成功了以后,那真的就是大白牛车了。所以修圆教的人,要么你看起来很平常,你一旦发现他不同的时候,那就是不可思议了,那就是六根清净位了,就是我们下下品说的《法师功德品》。
在圆教的相似位之前,你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变化,包括名字位都看不出来,但是他要么是不开,一开出来就是六根清净位,那不可思议了。那他的六根活动通于十法界了。
好,我们看下一段《随喜功德品》,那么我们先看这个标题,看附表第四十一、五十八面,我们先看第一个,解释品目。请合掌:
一、解释品目随者,闻深奥法,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者,庆己庆人,以此自行教他为因,能生殊胜功德为果,因果合称,故名随喜功德品也。又随顺理者,了知人人现前一念心性,即是诸法实相之体,亦即诸佛所证本地久远三身之体。随顺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时空无尽,毫无疑惑,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达广事,故云事理无二无别。好,我们解释这个品目。随喜功德第一个,随,这个随就是随顺,就是我们透过前面的听闻深奥之法,这个深奥之法包括前面的迹门的佛陀的智慧,也包括后来的本门的佛陀的功德。简单说一佛乘的因果,你能够对于因跟果的事理产生随顺,这第一个。随顺以后,接下来就是欢喜,这个欢喜也分了两个:一个对自己的欢喜,一个是对佛菩萨的欢喜。那么庆人就是,对佛菩萨所成就的法身的功德的随喜,庆己,就对于自己修行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观,而感到信解欢喜,这两种欢喜。那么以此随顺欢喜来自行教他为因,未来,招感未来殊胜的功德为果,所以因果合称叫《随喜功德品》,就是因为你随喜佛德,也随喜佛慧,所以你未来有广大的功德,所以叫做《随喜功德品》。
那么不管是佛德跟佛慧都有事跟理,我们先看佛陀的功德的事理。了知人人现前一念心性,即是诸法实相之体,亦即诸佛所证本地久远三身之体。这个随顺诸佛的理就是佛陀的法身,这个法身就是一念心性,也就是诸法实相。那么随顺事,这事就是因缘,它的作用,就是法身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生起三世益物,它能够在无量的时空当中现身说法,广度众生,无有穷尽。这个是没有疑惑的,就随喜,随喜佛陀的功德。
第二个随喜你的理观跟事修,那么佛陀智慧也是有理跟事,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达广事。从修行的角度,我们的理观当然是一心三观,就是观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一切法是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这个是理观。但是这个理观要有事修,就我们前面说的五种法师嘛,这个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这个读诵,诸位,读诵有两种,一种是五种法师,这个是约法门,修行的法门,读诵又有约品位,就是读诵品,这个是讲它的观行的浅深,所以读诵它也同时是法门,那么法门就通于所有品位了。那么另外一个读诵是偏讲读诵品,这个不一样。
那么总之五种法门是一个事修,由事修而帮助一心三观的理观,由理观又产生另外一个事修,那另外一个事修就是六度万行了,就是在因地的时候,是透过五种法门帮助理观,那么慢慢的就是六度的历练,就是事修。总而言之,这个随喜功德有两个,一个是随喜佛陀的功德,第一个是随喜佛陀的智慧。就修理观事修,那当然,重点在修随喜佛陀的智慧,这一段讲的是智慧。
我们看第二个,经文要义。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前品佛陀详细分别,听闻佛寿无量,所得种种功德利益,其中包括深位菩萨所成就之证圣益及发心益,及中位菩萨所成之佛世四信,及灭后五品之益。今品特为佛灭之初心菩萨,但有一念随喜,未及事修,所获之功德。
前面的《分别功德品》是详细的分别,我们听完法身常住的功德以后,而产生的利益。这个地方主要包括深位的菩萨,深位菩萨有这个证圣益,就是法身菩萨,有十一种的证圣,以及相似位的发心。那么这个是深位菩萨。那么也包括了中位菩萨佛世四信,灭后五品,就是观行位的,你可以有两条路,一个从四信,一个从五品下手,这中位菩萨。那我们初心菩萨呢?初心菩萨就讲到《随喜功德品》,佛陀特地为佛陀灭度后的初心菩萨,那么我们在学习《法华经》的时候,读诵《法华经》的时候,产生一念的随喜,包括对佛陀功德的随喜,也包括对一心三观的随喜。那么这样的随喜,未及事修,没有谈论六度万行,就是一念的随喜而已,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功德?这个本品的说明这个随喜的情况。
好,我们看下一段:
二、本品除正说闻法内观所生之随喜转教功德外,更兼明听法劝人所成之功德,其中有四:一自往听法;二分座与人;三劝往听经;四具听修行。
那么本品所说的随喜功德,其实有浅深的差别,从深处说,这种随喜叫做随喜转教,这个是观行位了,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内心的随喜,他不但是信解还有产生观照,甚至于为人说法,这种随喜是深,是属于五品观行位了。那我们凡夫的名字位是什么呢?我们的随喜叫做听法劝人,属于外在的随喜,这个包括有四种:自往听法、分座与人、劝往听经、具听修行;就是我们自己不能产生观照,我们只是一种简单的信解产生随喜,那我们没关系,我们可以去听闻,去劝人听闻,或者别人听闻的时候做种种的护持,那这样子也是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随喜,它有浅深两种差别。深处来说是内心的随喜,是观行位,浅处来说是外在的随喜,是名字位,主要这一品讲两件事情。
好,我们看经文。那么经文当中来,看二百九十二面,已二、广格量初品功德。前面的五品,佛陀特别把初品放在后面,就是来加被我们初心菩萨,那么先看庚一、弥勒请问,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尔时,就是佛陀先讲深位菩萨的法身,跟相似位的这种圣证以后,那接着讲中位菩萨的四信五品,最后呢讲到初心菩萨的随喜品。那么弥勒菩萨在讲这个初品之前,就白佛言,说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听闻《法华经》,包括一佛乘的果地的法身常住,包括一佛乘的因地的一心三观,而对于这个佛果跟佛慧生起随喜,那么这个随喜有多大的福报呢?它这个重颂的偈说,世尊灭度后,若有人听了《法华经》而内心产生一念的随喜,未来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福德?
这个随喜,蕅益大师说,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初心,第二个初闻。我们解释什么叫初心?就这个人是初学佛,当然是善根深厚的初学者,第二个初闻,他第一次听《法华经》就产生这个随喜了,所以他基本上又是初心又是初闻,所以他基本上没修什么福报,未及事修,就是一念的随喜,就这么一个情况。当然这过去的善根的人,他一旦听《法华经》以后就产生随喜,就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的随喜,观行位跟外在的随喜,所以我们把这个所谓的初心菩萨,要做一个定位,就是一个初心初闻的人。
好,我们看这个初心初闻的人,看是怎么情况,看庚二、如来垂答。那么先看第一个长行,长行当中分成两段,先看壬一、随喜转教功德。这个随喜转教就是属于内心的随喜了,看癸一、辗转相教。看经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果展转,至第五十。
好,我们看这个随喜的一个相貌。那么佛告弥勒菩萨说,阿逸多,在如来灭后以后,或者是一个比丘、比丘尼,一个出家众,或者是在家的居士,都没关系,乃至于余智者,就这个人有智慧,但是他没有受三皈五戒,也没关系,或者是长,或者是幼,重点是闻是经随喜已,这个闻是经是谁呢?我们前面说过初心初闻的人,他刚刚学佛而且第一次听《法华经》,那么他听完《法华经》以后,产生了一个信解,也产生了一个深刻的观照,最后产生随喜,那么他听完以后,从法会离开了,到哪里去呢?到其他的处所,比方说到了寺庙或者到了空闲的地方,人口稀少的空闲地方,或者到人口聚集的城市,或者到了巷陌,就是街头巷尾,或者到聚落的乡村,或者田里,乡村的田野。
那么他到这个地方以后做什么事呢?如其所闻,为人演说,就把前面他在法会所听到的这些法义,包括了佛陀的功德,包括佛陀的智慧,为谁演说呢?为他的父母,或者他的亲属,或者同参道友,或者是知识,就是好朋友。他怎么办呢?随力演说。随力演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说,他并不是讲述整部的《法华经》,他是择其要点加以说明,比方说他赞叹一心三观,就是说所有的功德其实就在你的心中,只是你没有开显而已,怎么开显呢?观照它,你不断地观照你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你的心的功能就会显现出来。你把这种扼要的思想告诉对方,就是随力,你不一定要把整部《法华经》的思想都告诉他,挑其重点而说之。
那么这个人,这个被你教化的人了,他听到了以后,也产生非常欢喜,然后呢这个人又告诉其他人,那其他人又告诉其他人,就如是辗转到第五十个人,先以这个作标准,当作格量的标准,这段经文有两个重点,就是说这个初心初闻《法华经》的人,他自己产生了随喜,这第一个人,这第一个人是亲临法会的,那么离开法会以后,他随力演说。这个随力演说,蕅益大师说,如其所闻,理决不谬,辩说庄严,未必与法师同,这个人所听的道理是正确的,他所体悟的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都是正确的,只是他表达的方式,可能没有法师那么庄严,没有那么善巧,但至少他是随力演说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辗转说法的第五十人,你是第一个,告诉第一个,第二个再告诉第三个,一直告诉到第五十个。那么这个什么后果呢?后后劣于前前,因为你在讲述的时候,这个法味越来越薄,功德越来越劣,但是重点来了,理无错谬,这道理都没有错,只是表达没那么善巧,所以法味渐江薄,功德渐劣,这个第五十个人是这样子。用五十个人来校量。
好,他跟谁较量呢?我们看癸二、格量之本。跟另外一个布施做较量。好,我们分成两段,先看财施。请合掌: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
好,那么这个地方的布施,先看财施,财富的布施,就是说,这个第五十个人,他的重点是,他的法味最薄,观行最弱,而且他没有再为人演说了,也至此为止了,他只是听闻随喜而已,他没有这种说法的功德。那么这第五十个人一念随喜的功德,跟谁比较呢?跟下面这个人比较,他说,比方说在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有这么多的六道的众生,这个众生呢,从他的一个出生的情况,有了卵生,这些小动物;有胎生,比方说人道;湿身,微生物;化生,天人,地狱。他有这么多的出生的情况,那么他的身心世界的形状呢,有有形的,比方欲界色界是有形;或者无形有,就是无色界;或者是有想的,就是无色界里面,空无边处跟识无边处;无想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这个是身心的一个相貌。或者他的身体活动是无足的,比方说蚯蚓,或者二足的人道天道,四足的就是一般的动物,或者多足的,比方说蜈蚣等等。
总而言之,在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有一个在施主,这个大施主面对这么多众生,这些众生向他求福,那么这个大施主,他就有办法随其所欲,随其这个求福的人心中的希望,能够皆给与之,一一满足他。比方说他满足什么呢?他能够满足阎浮提,就是四分之一个小世界的金银、车磲、玛瑙、珊瑚、琥珀,这么多的珍宝,来给这个求福的人做种种的装饰,或者他也可以给这个求福的人,象马车乘做交通工具,他甚至于可以为这个求福的人,盖七宝所成的房子,或者是一层的宫殿或者两层的楼阁。那么这个大施主做如是布施以后,等到对方,他受用这个各种的资具,对方到了八十岁,这个大施主心中就想,我已经布施他种种娱乐资具,而满足他所有的希望,这是财施,一直到对方达到八十岁。
我们看第二段的法施。
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华,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那么他做这种财施到对方八十岁以后,这个时候这些求福的众生,皆已衰老,精神体力已经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一个人死亡,这财富就没有用,所以这个大施主这个时候就想了,我当以出世间的佛法来教育他,是时候该教育他了。他怎么教育呢?他把那些求福的人,享受快乐的人,把他集合起,来宣布法化。那么开始跟他讲出世间的四谛十二因缘,就这个无常,说这所有的快乐都是无常,所以无常就是痛苦,所以这个痛苦,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生不可以掌控,无我,所以透过无常、苦、无我,慢慢的把他们引导到我空的真理去。所以呢他这种教法,示教利喜,让他们产生受益跟法喜,最后使令这些求福的人,一时之间皆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尽诸有漏,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的烦恼,乃至于教他们修学禅定,他不但是解脱,还具足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达到顶级的阿罗汉,还有各种的三昧神通。
那么这两个较量,第一个是,你第一次听《法华经》,产生的随喜跟观照,然后你把这个法义,一直展转相传到第五十个人,这是第一个,较量之本。第二个就是大施主,他供养所有众生到八十岁,然后为他说法,使令他成就阿罗汉。这个布施主是不可思议的,他能够让这么多的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现生得到安乐,临终得到解脱,所以他等于是让众生的利益最大化了,这个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布施了,今生得到广大的安乐,来生把他引到涅槃,得到寂静的解脱,那么这两个要做比较。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響堂寺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