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诗话暮春时节的洛阳城,满城春色,生机盎然,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一如美好的青春红颜,岁月中溜走的全是伤逝。此时,城中那些有着娇艳容颜的少女们,独坐院中,看漫天纷飞的花雨落在春的泥土里,不免长声而叹。
叹美的短暂,亦叹有限的人生。
红颜易老,生命多无常,今日可看这繁花凋零落花缤纷,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会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盛况?就像俊秀挺拔的松柏,也难逃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的命运;漫漫的桑田,也终将变成汪洋的大海。
故人在经历岁月的伤逝之后,早已不再悲叹洛阳城的凋零之花了,唯有年轻人才会随风伤怀落花的凄凉。或许是经历过,明白世事本会如此。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唯看花人,岁岁年年不同。未经世事的少年啊,当应珍惜这美好年华,更应怜悯那白发老翁。
毕竟今天你看到的白头翁,当年也是“红颜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孙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禄勋、大将军的园林楼阁里饮酒作乐。可是,一转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三春行乐”。从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经久,不到几年,便已满头白发。
恍然梦醒,美人又如何,富贵公子又如何!妩媚的容颜,抵挡不住时光的摧残;荣华富贵,也可在须臾之间消失殆尽。人生如梦,再繁华热闹的歌舞升平之地也终会落幕收场,只余那些离群鸟雀在清冷的暮霭中发出几声悲鸣。
拾遗壹沧海桑田本诗中的“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即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语出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贰年年岁岁花相似此诗为刘希夷拟乐府古辞所作,与古辞《白头吟》写女子与负心男子决裂不同,刘希夷此诗旨在表现时光流转,繁华终逝的悲叹,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音韵优美,更是以“花相似”“人不同”的对比,突出了花木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这不是白头翁和诗人的个人的悲叹,更是所有无法把握命运的可怜人的悲剧。
叁《红楼梦》与唐诗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中《代悲白头翁》对《红楼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中诗词的影响,二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影响。
《代悲白头翁》和《葬花吟》在艺术手法和具体诗句上有太多相似。两诗都是以春花起兴,通过主人翁对落花凋零的感叹进而联系自身,表现繁华易逝的思想。具体词句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明显了:“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和“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和“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后者《葬花吟》仿前者《代悲白头翁》的迹象非常明显。
《代悲白头翁》集中表现了人生短促、繁华易逝的无常悲剧,《红楼梦》中人生如梦,富贵无常的空幻感与其相一致。正如《红楼梦》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都表现了繁华为幻象,万事转成空的思想。
肆刘希夷之死《全唐诗》收录此篇《代悲白头翁》,署名刘希夷;同时又收录《有所思》,诗中唯将“洛阳女儿”变为“幽闺女儿”,署名却是宋之问。这又是一桩历史疑案。
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有“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一联,吟后觉似谶语,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仍觉似谶语,但不复改之。果然,一年后,刘希夷被害。关于凶手何人,历史矛头多指向他的舅舅宋之问,说是宋之问苦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不得,命奴以土囊压杀刘希夷。但也有人对此存疑,认为这种说法无有力旁证,缺乏依据。
中高考必备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人必知国学经典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