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3/2 15:24:00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考研重点笔记)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2、朝代的不平?衡。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三古、七段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二、思想内容;三、文学体裁;四、文学语言;五、艺术表现;六、文学流派;七、文学思潮;八、文学传媒;九、接受对象。二、概述:(一)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2、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二)中古期魏晋到明朝?中叶划分依据:(1)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2)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3)诗、词、曲鼎盛;(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5)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传媒;(6)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2)文学创作个?性化;(3)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4)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观念多?样化。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1)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3)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李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1)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对元?曲继承与发?展;(2)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长篇白?话小说。(三)近古期 嘉靖后总特?点:(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变?化;(2)王学左派影?响,创作主体个?性;肯定情欲;理学禁欲主?义冲击;(3)小说最富生?命力。1、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及论争。诗文方面公?安、竟陵、神韵、格调、性灵、桐城派主张?和实践;词方面有阳?羡、浙西、常州词派主?张和实践;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群体论?争。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三古七段和?朝代分期双?视角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