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我国古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所写下的诗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叫“老人节”“重九节”等等。重阳节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这些习俗的来源你是否知道呢?
重阳节习俗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在重阳这天,古人认为这是一个由盛转衰、趋利避害的日子,传说古人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帮助人们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时节,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且此时多数人们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而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远的习俗。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赏菊
??秋日是菊花开得正旺的时节,“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是诗人所描述的秋日重阳和菊花盛开的景象。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且除了观赏名目繁多的菊花,同时还会点燃菊灯,举办酒宴,乐鼓并作,以此来大庆重阳节。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纸鹞即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赏秋、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丰富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公司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共话慈孝文化,共庆重阳佳节。
活动环节此次活动创新形式和载体,以学习教育+知识竞赛的方式开展,在弘扬“知老、尊老、敬老”的基础上,增强传统节日的参与感,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互动中学习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大家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孝老爱亲的意识,营造了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重阳节诗歌分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张志真)
酥糕美酒细品尝,
赏完桂花赏菊黄。
亲友同登清凉阁,
望断晴空雁一行。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蜀中九日》(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醉花荫》(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
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九重阳岁岁安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