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作品欣赏皇藏峪脚下
■贾文忠
仲夏,树是绿的,草是青的,心情是舒畅的。
因为,远在望江的吴少伟要和我一起去访一座山。这座山叫皇藏峪,少伟是第一次来访这座山,而我就出生在山脚下,不知道有多少次登上这座山了。
在我的灵魂深处,对这座山有一种深情。很小的时候,听多了姥姥、外爷讲给我的关于皇藏峪的传说故事,知晓了这座并不巍峨雄伟的山脉却有着别样深厚又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有英勇向前的汉高祖刘邦、善良智慧的王二嫂子以及才艺纵横的诗人苏东坡等等。后来随着年岁增长,经过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成长蜕变,皇藏峪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的精神依托。
世人喜欢游历名川大山,而我却偏爱这普通的山,这是连绵起伏数十里的群山,皇藏峪为主峰,其他还有天门山、龙泉山等。小时候,我常和一群小伙伴探寻山里的隐秘之地,不论是沈峪的宋元藏兵洞、百里桃花林,还是刘林西山的汉墓、十香炉传说,都为我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在我眼中,皇藏峪也不再是史书中一个单薄的名字,而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有温度的记忆。
桃源仙境·好一幅风景如画《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汉高祖微时常隐芒、砀山间,即此有皇藏峪,汉高祖避难处。”书中所言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因汉高祖刘邦曾为躲避项羽追杀藏身于此,故更名皇藏峪,位于安徽省萧县东南部。在皖北平原辽阔的土地上,竟然隐匿着这样一个将历史之厚重、人文之华韵与自然之灵动聚于一身。
走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锁龙桥。何为锁龙?极目远眺,可以依稀看出南山坡上有九条隆起的山脊,从皇藏洞上方延伸至此处,像九条腾飞的苍龙,而锁龙桥却正好像一把锁扣住这九条巨龙,是以称之为锁龙桥。跨过锁龙桥,沿着东北方向前行走,周遭是茂盛参天的巨树,原始森林的气息扑面而来,其意境正如欧阳修所写的“望之而蔚然深秀者”一般。
但要说皇藏峪中,最值得一观的地方,当属瑞云寺。瑞云寺始建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寺院倚山临涧,左右有山溪环绕,上下有古树伞盖。林深石奇,气候适宜,僧人安居、其乐无穷。古人曾题“萧国福地”,中经隋、唐、宋、元、明,屡有兴废,明末清初,杜愚大师开山扩充,以后几经扩建初具规模。
初进大门,就见天王殿挺立于眼前,这座殿是近几年才修的,到处雕梁画栋,图案精巧逼真。穿过天王殿的后门,就是大雄宝殿,此为正殿。如来佛祖像高大威严,环墙壁分别是十八罗汉的塑像,气势雄伟。殿前一棵参天银杏,树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绿荫如盖;一棵苍劲古桧,盘根虬龙,枝叶扶疏。
后院中间为方丈室,左右楼阁分别为僧房,廊腰迂回,飞檐钩天,只是现在目光触处尽显萧疏败落,不见了当年繁华景象。院内有腊梅掩映,黄杨相衬,左侧有一株千年以上银杏树,主干下生有二枝,一大一小,枝叶繁茂,犹如“携子抱孙”,为一奇景。右侧是一株挺拔的古松,树高数十米,树龄与银杏相仿,再前有老桂两株,一名金桂、一名银桂,合称姊妹树。清人蒋佩曾赋诗:“青鞋且趁夕阳晴,流水孤村画里行。远蟑钟鸣香阁近,深林犬吠老僧迎。灯摇佛座三更梦,风卷松涛一院声。”
出瑞云寺东行不远,于路北侧有一天然巨石,其形似床,可卧一人。传说杜愚大师常年睡卧于石上,最后长眠于此,寿岁成仙,人称此石为“仙人床”。回转往西行,顺羊肠小道而上,百余米处有“三仙洞”。洞上右侧绝壁古树间,有一洞,人称“美人洞”。每当日出日落之际,洞口隐约现一浑身挂皂、青丝白面、鬓插鲜花的妙龄少女,故名之。
在瑞云寺西北,群峰之中,独出一峰,立其巅可总瞰峪中全景,这就是观景峰了。极目远眺,只见一片秀丽的群峰,峰上林木高耸,郁郁葱葱,微风吹拂,树枝轻摇,九条蜿蜒曲折的山脊犹如九龙探首欲飞,一路延伸至扇门处的锁龙桥。
从瑞云寺西南而行一百多米处,攀阶梯而上,见峭壁中有一天然洞穴,深十余米,呈圆形,底平壁光,风景秀丽,形势险峻。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在彭城(今徐州)被项羽击败,损兵二十余万,仅率随从数十骑突围,即藏匿于此洞,故后人称“皇藏洞”。刘邦在洞里避难,见洞口大开,心慌意恐,自语曰:“如有巨石遮挡,吾则安也!”思未泯,一方巨石从天而降,落在洞口,刘邦方免了一场大难,并为巨石取名为“飞来石”。站在“飞来石”上仰视群山苍翠,俯瞰流水潺潺,怪石嶙峋,玲珑天成,别有情趣!
沿“皇藏洞”下行二百余步,即是“拔剑泉亭”,只见有两层木顶六角亭,上面绘有精美图案,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亭下有井,井口呈“剑”形,俯视深不见底,据说当年刘邦败逃时人困马乏,饥渴难忍,四处寻水无着,怒将利剑猛刺足下巨石,剑拔泉涌,汩汩外溢,故名“拔剑泉”。而旁边的“马扒泉”则是其战马思饮刨地而得,故名为“马扒泉”。
文传今朝·感悟古人之思除却帝王之气,皇藏峪的文化气息也尤为浓厚,许多历史名家和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众多大文豪在皇藏峪留下历史名作,其中包括著名的唐代现实主义世人白居易和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以及王安石。
白居易少时曾和在徐州为官的父亲在符离定居,此地距离皇藏峪山南不远。白居易曾用68调字写下长篇诗作《朱陈村》,诗中热情描写歌颂朱陈村“县远官事少,山深民俗淳”“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的情景,表达了白居易“一生若如此,常羡朱陈村”的内心渴望。白居易将朱陈村视为心之所向的世外桃源,而诗中所描述的朱陈村就坐落于皇藏峪的群山之中。
苏轼在出任徐州知府时,曾作《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一为“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其二为“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前一首诗首联回顾《朱陈村嫁娶图》产生的过程,以及苏轼对《朱陈村嫁娶图》的推崇;次联咏叹古时朱陈村两姓自由婚嫁,表现对当时封建门阀制度的痛恨。后一首诗首联从自己的生活回忆片断落笔,赞美朱陈村昔日的安定生活;次联诗意由过去引入现在,揭露朱陈村萧条破残的现状。
至于北宋的宰相文豪王安石则是在罢相后四处游山玩水、陶醉田园,在游皇藏峪时,有感而发写下《龙泉寺石井二首》《白土村入北寺二首》《和文淑湓浦见案》等诗作。其中,《和文淑湓浦见案》一诗中写到“相看楚越常千里,不及朱陈似一家”,同样表达了对朱陈村的向往,与唐代世人白居易在情感上达成高度一致,竟有种穿越时空之感。
而除了文坛巨匠,皇藏峪中还有一位值得世人铭记和歌颂的佛教圣僧,他就是冬岭和尚。冬岭和尚不擅学术,但却功德卓著。
瑞云寺中有一块民国十七年()的冬岭纪念碑,其上记载萧县发生旱灾,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富户大家修炮楼养武士,只顾自己。而冬岭和尚恻隐之心油然而发,他命众僧“改吃稀饭,节其粟以济饥民”,每户发30斤粮食,施救周围饥民,施发数次而仓储无存。接着又开山禁,任穷人樵采。近山居民都以此得以度过灾荒。村人感激冬岭恩德,由徐学一、胡佑号(一说佐诰)等出资,陈履廷撰文、武宜权书丹,为他专门镌石立了功德碑。新中国成立后,冬岭和尚还主持创办了贫民小学,对穷人孩子免收学费。
在历史文化保护上,冬岭和尚以蝇头小楷抄录了瑞云寺诸多碑文、名人游记诗文、历代方丈略历等等,为瑞云寺也为皇藏峪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屡遭劫难的瑞云寺来说,冬岭的这份手泽,堪称是皇藏至宝!
魂游往昔·聆听历史之音皇藏峪不仅有岩石嶙峋峥嵘,更是一片林木葱茏富饶的山,有不计其数的余年树龄的青檀古树,有鹰、白头翁、金鸡、画眉等鸟类近百种。盛产中草药,仅能食用的就有人参、灵芝、何首乌、野百合、沙参等百余种,更是留下了“王二嫂子”和“皇藏峪蘑菇鸡”等许多传说和故事。
秦朝末年,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遂天下有志之士奋起反秦,其中以项羽、刘邦为佼佼者。而秦灭后,又开始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年,刘邦趁项羽不在彭城之际,亲率二十万大军占领了彭城,没想到却被项羽反扑成功,刘邦仅带残兵数十人,一路南下逃至皇藏峪,在群山密林的掩护下,最终躲过一劫。
然而,刘邦与众将士在经过一番血战后均伤势严重,又在敌军追击下一路逃亡至此,已然是强弩之末,若无良医医治,恐命不久矣。值此危急之际,刘邦却有幸遇到山民之妇王二嫂子。王二嫂子曾以草药治愈了丈夫的重疾,见众英雄伤病难愈,于是采集草药为众人疗伤。结果效果十分神奇,化脓的伤口,一抹即可见效,长久累积的病痛,也可治愈。刘邦见昨日还病怏怏的将士,今日就变得龙精虎壮,于是主动询问药草的名字,然而众人却都不知。
后来,刘邦采集草药,随军备用,其间众将士也曾遭遇重创,命悬一线,仰仗此药回生无数。刘邦不忘仙草之德,将士难忘民妇之恩,于是将此药称为“王二嫂子”。
皇藏峪深山里盛产着一种叫做“莪子”的美味食品,学名蘑菇,种类多,成以红焰莪、草莪、一窝鸡、土里埋为主。每年6到9月,这些“莪子”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乡邻皆挎蓝子、背篓子,去双顶山、狼窝、钻天峪等山谷里“拾莪子”。幼时,我和二姨家的表哥旭东常常半夜就上山,在寂静的夜晚,你甚至可以看到蘑菇一点一点冲破大地的姿态。外爷曾在瑞云寺西北角的龙咂咀,发现过一只土里埋“莪子”,大如磨盘,直径尺余,把一块大石板都顶了起来。采拾的蘑菇配上老公鸡,佐以生姜、辣椒、花椒,贴上锅饼,用大脸盆盛放,这就是皖北名吃“皇藏峪蘑菇鸡”,影响甚远。
皇藏峪虽没有泰山的古典,黄山的奇险,但却有独特的古幽和灵秀,集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于一身。上溯至人类之初,皇藏峪就与皇之一字缠绕在一起,不知是皇者尤其眷顾皇藏峪还是皇藏峪庇佑了历代帝皇。
作者简介贾文忠,高级政工师,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诗词学会会员,宿州市黄淮收藏研究会副会长,砀山县作协副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第二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