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龟洋古刹国内唯一弘扬实修原始佛教的道场
TUhjnbcbe - 2021/2/21 16:21:00
编辑:清戒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首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龟山寺这个古刹的缘起,也就是该寺创建,发展,迁流演变的一个过程。以便加深各位对福建莆田龟山寺及历代祖师的了解。第一篇:历史文化简介龟洋古刹,福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唐长庆二年(公元年),无了禅师云游至此,遇六眸神龟,结茅为庵,开山建寺。

寺院依“三紫山”顶而建,左为笔筒峰,右为笔架山。山顶平坦开阔,状如龟背;南倚紫帽山,形若龟首,故而得名龟山,唐号“龟洋”。

无了祖师时期寺院香火鼎盛,僧众达千余人。后梁贞明年间(公元~年),闽王王审知赐名“龟山福清禅院”。古刹历时千载,朝代更迭,几度废兴,名僧辈出,慧灯不绝,世称“龟山寺”。

如今龟山寺主体外貌为清末建制,总

面积一万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大小殿

堂三十多座,僧房寮舍一百五十多

间,整个梵宇以天王殿至祖师殿为中

轴线分两廊左右展开,座北朝南,三

路纵轴对称格局,错落有序,庄严别

致。有唐朝到明清等历代遗迹,其中大雄宝殿、法堂、禅堂、方丈室、放生池均建在历代旧址上,其石柱、石础皆为宋原物,斗拱结构系明代风格。现尚存唐“龟泉井”、五代“六眸池”残碑、宋元祐年间的蓄水石槽、明石柱联和清大铁鼎。

现在滇悟禅师秉承如来悲愿,“服务众生,不求回报”弘扬正法,重振龟山!

龟山寺史话

六眸神龟献山公元年无了禅师西行,一路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发现密林深处一平坳,泉水潺潺,禅师欲掬水解渴,迎面走来一只六眸巨龟,领四只小龟,齐向禅师三拜后即刻消失无踪。受六眸神龟启示,无了禅师得此修行圣地,遂开山建寺,历经寒暑,与其首席弟子慧忠禅师三十年不离龟山,成就千年古刹。

唐井吐杉

无了祖师当年欲建寺购杉木,找到有千亩山林的财主,提出要买“无尾杉”。财主听后说:“任尔漫山自找,如有无尾杉,不取分文,全部砍去。”双方立字为据,依约而行。当夜祖师入定,恳请伽蓝相助,连夜砍断全山大杉之末。次日两人上山察看,财主惊若木鸡,知有佛力相助,欲悔不能,慨然应允。

无了祖师先请人开山挖井,名“龟泉井”,后称“唐井”,现仍在大雄宝殿后面。再将砍倒的漫山无尾大杉搬往溪水岸边,顺水而流。祖师速回龟洋,在唐井边念佛入定,无尾大杉接连不断从唐井里吐出,直到龟山建寺完毕。有一僧人高呼“够了!”祖师醒来,井里杉木即停止不吐,尚有一棵杉木埋在井中,半截露出井口。千百年来寺中的僧伽们流传着“大旱十年,唐井不干;洪水为殃,唐井不涨”的谚语。

石鸭山

龟山寺漫山遍野皆为森林草木,没有可用作建筑的石料。寺内所用石料出自何处,怎样运上山?实在不可思议。现存古代大小石料,都有当年刻记的一个“乙”字,此字莆仙方言称“鸭母乙”。

相传当年无了祖师在外地购完所需石料,每块都用“一指神功”书上“乙”字,再运用神通佛力妙法,使所有石料都化成鸭子,驱赶上山,包括重达千斤的石槽和“乙”字条石。大石槽现存寺内,槽壁字迹清晰,为北宋元佑四年(公元年)所造,可蓄水超五千公斤。

无了祖师肉身舍利

唐咸通八年(年)十月一日,无了禅师行将示化,登堂向诸子海众述偈曰:

八十年来辨西东,如今不要白头翁。

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

无来无去兼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无了祖师示寂,世寿九十有八,僧夏八十载,弟子们将其全身埋葬,建塔安奉。唐乾符三年(年),由于山洪瀑发,冲毁塔墓,门人发现祖师真身不坏,浮在水面,端坐如生,其徒慧忠祖师命僧众们迎进法堂焚香安座。

后梁贞明年间闽王王审知听闻龟山寺有肉身菩萨像,即请回福州家中供奉,不日臭气漫府,焚香叩问祖师是否要回龟山寺。言毕,异香普熏,从此,龟洋“肉身祖师”名闻天下。王审知归敬龟洋,奏请朝廷建塔供奉,并捐资重修龟山寺,赐名“龟山福清寺”。无了禅师肉身舍利是国内仅存的三尊唐代真身宝像之一,一直供奉在寺内祖师殿,供善信瞻仰。

名茶月中香

龟山除“三紫凌云”的奇观,又有“龟洋积雾”之景,山上峰峦叠嶂,岚雾浓重,如入云端,符合“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规律。相传当年无了祖师从百丈山带回茶种,开山之时便不断培植,明代月中禅师复垦十八处茶园,其中以禅师法号命名的“月中香”曾被朝廷选为贡品,深受万历皇帝的喜爱。《八闽通志》曰:“龟洋山产茶为莆田之最。”龟山更是禅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第三篇:

历史沿革

无了祖师在唐长庆二年(年)于此开山,结庵潜修。年收仙游陈筇送9岁儿为童子,至15岁落发,法名慧忠,是龟洋古刹的第二位开山祖师。二位祖师以苦盖菜充斋,苦修建庵。

唐武宗会昌五年(年)灭佛,拆毁寺宇,没收寺产,勒令僧徒还俗,附近善信迎无了祖师藏匿于民家;慧忠伏于岩穴,仍以苦盖菜充斋,始终不离本山。及宣宗复寺,莆山四众迎无了主持灵岩寺修复功德,由慧忠一人修建龟洋道场。咸通三年(年)灵岩寺工程告竣,无了回归龟洋,咸通八年(年)十月圆寂,徒众奉其全身建塔于院西,国子四门博士薛承裕撰塔铭。

咸通十一年(年)建成院宇9座,名龟洋灵感禅院,有僧众多人,无了手辟的18处茶园盛产名茶。慧忠向慕清净,心厌烦扰,于咸通十三年(年)另于院南的五步里独居一庵潜修,后人称此地名南舍。至中和二年(年)三月初十日圆寂,终年66岁,建塔于菜池西的东岗。御史里行黄滔撰《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世称广济禅师。光启年间(~年),王审知奏闻朝廷,封真寂大师,塔名灵觉。历代奉于法堂中,文化大革命此像被毁,年复寺,重塑金像。后梁贞明年间(~年)闽王王审知奏请,赐名龟山福清禅院。宋宝元二年(年)觉空和尚来龟山参无了道场,受十方拥戴,留为院主。宋末,僧刹中衰,只有住僧10多人,寺宇仅存中刹。元泰定、天历年间(~年)住持越浦十方募化,历时5年,全面修复。

明洪武年间(公元-年)

始升为寺。明景泰五年(公元年)突

发大火,烧毁庙宇。明天顺三年(公元

年)重建后又圮坏。

明万历年间,莆田一代名宦礼部尚书国师陈经邦,早年曾幽居寺内苦读多载,曾向无了祖师真身发愿:若能高中,定助龟山重修刹宇。陈尚书致仕回莆,礼请游僧月中禅师进山主持卓锡重兴古刹,现存陈经邦手书柱联一对:“天上楼台山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年),重建完成,僧众云集多达五百多人。

清顺治八年(公元年),隐元、隆奇二禅师重修。康熙十八年(公元年)住持良忠又一次重修。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由成慧、妙性二和尚重修并开发海外下院马来西亚马六甲青云亭、净业寺。民国年由平章住持马六甲青云亭,寄回侨资修建。民国年,由住持香霖重修并开发海外下院香林觉苑、香林寺、吧株观音亭、美国孤白山智灿寺、台湾张华精舍,马六甲法华寺。~年龟山寺渐次修复完整,文化大革命遭破坏。

年马来西亚马六甲青云亭、麻坡净业寺二寺住持有:定光、金星、禅道、寂晃、真经、理行禅亮捐资并向政府审请重建。

年由广泉、宽行,-年由宽行、禅严、禅兴负责重修;年由禅严负责重修并建龟山公路和定光舍利塔,因定光和尚圆寂(年6月)后,有舍利千余颗,故建定光舍利塔。仿木楼阁式,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混合结构,七层八角空心,全高36米多,塔径15米,基座边长6米。内刻经文,外雕菩萨主像,塔周配有护栏,塔门宏伟壮观,是现代建筑的一大艺术瑰宝。

年9月14日十四级台风暴雨冲毁寺宇。年由海外下院捐资重建,并铺设水泥公路硬化。

第四篇:历代藏经

台湾《大藏经》、《频伽藏》、乾隆《大藏经》三部。

古今碑文《龟洋和尚》《陈禅师》《龟山考》《龟洋真寂大师灵觉塔碑铭》《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

《莆山灵岩寺碑铭》《重建龟山福清寺碑记》《定光上人舍利塔铭》。现存楹联、门联、窗联、柱联近百对。莆田名绅张琴诗作石刻四块。古典名著石刻浮雕和山水花鸟影雕十多幅。

第五篇:滇悟大和尚

年9月28日莆田龟山福清寺迎请滇

悟禅师晋院任住持

年1月13日举行佛像开光大典年9月6日滇悟禅师荣膺莆田龟山福清寺方丈滇悟禅师以僧才培养、僧团建设为己任。秉持佛陀以戒为师、以四念处为依住、以四圣谛为解脱之遗教,成立了戒律院,四念处止观禅修中心,阿含研究委员会。

滇悟禅师简介

云南大理人,年出生,11岁出家,

18岁孤身一人行脚四大名山,徒步川藏,

青藏,新藏线,印度等地…年在西

安草堂寺求授具足戒,曾任扬州高旻寺堂

主。始隐居陕西终南山太白山16

年,其中五年禅师以松子、野菜充饥不曾

下山,精进修习原始圣典《阿含经》,

《四念处》《俱舍论》《现观庄严论》

《止观禅法》……深入实践佛陀在世时广

为宣说的止观禅法,为弘扬原始佛教,为

正法的流传复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师父“悲心如海,.服务众生,不求回报,倾其毕生精力,秉承如来之悲愿”一心一意发愿实践传承复制佛说的原始佛教,禅师领悟佛之真谛后,自师父下山坐镇闽南龟山古刹起,一股清流从龟山汩汩涌出,师父为人谦卑,正知正见满满,佛法及禅修开示语气平和入心,凡有见者,闻者,无不欢喜踊跃,如枯木逢春,久旱甘霖,让一些从不知佛之真法的迷徒找到了修行的目标和方法。

师父为人低调,不喜应酬,无诤无违持戒严谨,夜不倒单,早晚随众,不到万不得已不出寺门,每天带领龟山寺上下院僧众,学一法,行一法,每天不辞辛劳地坚持在道场为四众弟子讲内地少闻的《阿含经》讲四念处,辅导后学者实修止观禅法,凡事亲力亲为发愿倾其余生,培育具足戒定慧的正法僧才,发愿打造国际阿含研究院,并倾力打造国际四念处止观禅修闭关中心。为原始佛教的兴盛奠定坚固的基石,师父真的是如实言,如实行,仪容序庠,无论在寺庙哪个转角处遇到师父,都是眼帘低垂,威仪具足,步阀轻便,正念现前……

师父经常教导吾等僧众——要如实觉观自己身心五蕴变化无常的现象,从中体悟生命之真谛,要在自己的身心体内去亲见自身内在的“苦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灭去的,要时时内观,圣默然,正智住”(这里的“苦”不是没吃没喝忍饥挨饿的那种穷苦,师父所说的“苦”是指导致我们受苦的根本原因,即逼迫我们如佛说四圣谛一致)师父经常敬劝求法者,法不在身外,他方也无可依靠的神佛,自己要下定决心,长时间的定下心来,息灭外缘,在正法僧团中熏习成长,坚持持戒禅修,如此方可自见,实践佛陀所教导的“四圣谛”法,亦可得涅槃之乐。禅师经常教导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做三种“染器”

什么是染器?

就比如说一个人来修学《阿含经》的时候,他就不断地生起这样的一个念:我之前的师父怎么说?就伴随着《阿含经》这样地思惟,他在听法的时候也如此:我原来的师父是这样说的,原来我的皈依师,原来我的受戒师,原来我的启蒙恩师是这样说的……这样就是“染器”。

还有,我之前在哪里听过,跟这种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是“染器”。不管我之前学过藏传、学过南传、学过北传,也就是说每个传承都不一样,一开始都会不一样,总的都不能离开“四圣谛”法。

还有很多的外道执邪倒见,他执著于“常乐我净”的四颠倒,这是最严重的“染器”。

就像很洁净的一个宝瓶装了很多污垢或者不容易洗净的一些食物,现在再用它来盛清净的泉水,还是有杂染的味道,有之前的味道。犹如我们之前的那种收音机,杂音太多了,一放之前的余音还有,不纯净,这样不称为“法器”,它称为“染器”。真正的法器就是空杯的心态,一个完全洁净的宝瓶。我们得到了暇满的人生,我们已经是得到了一个宝瓶,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宝贵,随意拿去盛一些污垢,就污染、浪费掉这个宝瓶。就像我们得到了闲暇的人生,又听闻了正法,结果他不认真修行,把时间浪费掉。伤害自已,又伤害他人,又不断地接受、不断地思惟,伤害自已又伤害他人的一些贪嗔痴的烦恼,就是“染器”。我们要成为一个洁净的“法器”。

03,漏器漏器,

指的就是自已的烦恼深重。

烦恼是从何而起呢?

依“爱”而起,爱就是感情,比如对自已亲人的贪著、放不下,或者是亲情、友情等种种被五欲染著的感情。他会说我身不由已,其实不是身不由已,而是无明的缘故,这种称为“漏器”。

他虽然在读经、在打坐,却想着:父母亲放不下,孩子放不下,我的钱放不下,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放不下……还有某某人伤害过我,某某人爱过我,这样都称为“漏器”。

漏器就是边学边漏,虽然听闻得很好,可是不断地想这个世间以后,就被烦恼给征服、被欲征服了。他不能征服烦恼,不能降服其心,不能征服欲,不断地漏失,不断地忘记掉,就是称之为“漏器”。

有人动不动就说,我要闭关,闭关是一件很神圣,很严格的一个行为,自我封闭的行为,不是别人来管理你,是你自己严格来管理自己,要能关闭六根,无杂无染,才箅真闭关!

要尽可能少外界,外境,外缘,告诫自己必须在正知的上面发展,我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我的身体的行为,让你坐你就坐,让你不坐就不坐,让你站就站。可是身体它不舒服,坐禅也不舒服,站禅也不舒服,行禅也不舒服,你都要训练。用什么来训练?用正见、用正法来训练。坐禅也是,坐着不舒服,腿伸着了,被子拉到身上盖着,就睡着了,这样修什么行,修上一百年也不得道。要改变自我的不良习性,不要贪着于贪爱跟舒服,统统都要净化掉!

真正的修行这一条路上,一定要依法,不要依人!

依法不依人。佛陀说过:我对收弟子无有兴趣,我只是对法——自己行法、持法、入法而证法。所有的法,如来都通通地所知、全知、尽知,所以他称为“正觉”,所有的众生也可以达到,只要依法而住,只要听闻正法,乐独处,乐持戒,乐禅修,乐精进,就能实证四圣谛,也就达到了止苦灭苦的目地。谁也帮不了谁,佛陀也帮不了我们,我们不要依赖佛陀,也不要依赖师父,也不要依赖别人,佛陀的法需要自己去自己,内观,实修。佛陀,只是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正确方法,真理永远都是自己在实践中得来的

假如说,我们依赖一个师父,一旦看到了自己的师父的缺点,我们就会有抱怨,自己就会心生过失,就会制造大障碍、大麻烦!要依赖于法,依赖于什么法?依赖于“正见”!我们把正见通通地听闻,听闻以后就不断地记住,不断地记住以后就不断地分辨、不断地思惟、不断地择(择法),不断地通达量所量的,完全没有疑惑。如此,对这种正法,我们就建立了正见,也就是智慧的部分。然后我们要修定,修禅定不持戒不行,要严持禁戒,所以戒定慧就是正法,依戒定慧!如果我们“依人”就不对了。还有很多的宗派,你依赖我,我就可以带成就了。你依赖我以后你就供养我,就不要供养其他人,这样是错误的,这样的善知识是完全错误的。佛陀为什么称之为佛陀?为什么他的法能够永远不毁坏,永远地流布?正因为是法,靠的就是法!他说,不管你是来求法的,是基督教,印度教,耆那教……你就来试试看、听听看,你就来不断的用正法来经验,你就不断的使用正法,一旦使用正法他解脱了,既然你解脱了还说你是婆罗门,无有是处。你还说你是耆那教,也无有是处。因为之前是有名字的,或者是婆罗门或者是耆那教,印度教,基督教,就像之前是有河流的名字的,长江、黄河、小溪流,最后流入大海就没有名字了。解脱就是解脱,不要有太多的概念,涅槃就是涅槃,沙门法就只有一种沙门法,没有二法。沙门果只有一种解脱,没有二种。正见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就是一个大海,流入大海以后没有名字了,通通成为一样了,它是一味的。所以我们要依法不要依人!不管他是谁,只要他讲的法,完全能够让我解脱,这样的法我们就建立了,就建立了自皈、自依,就是法皈、法依,就是“洲渚”的意思。不依他而能自知,这才是真正的正法……向这样,师父每天不知疲厌地在道场复述着佛陀当年在世时经常说的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法……单单《四部阿含》师父研读了28遍有余,而且每天都领众实修安般念,笔者曾去过国内外许多道场参访,也听闻过许多“法师”讲“经”说“法”,可真正长年四季,年复一年在自己住持的道场讲阿含的并不多,简直可以说,国内几乎没有这样的教法(台湾有位体方老法师也常年讲阿含),许多修行人心高气傲,认为阿含是“小乘法”(口说小乘的人其实就是直接谤佛谤法罪)不值一学。在我看来,学佛不学阿含,等于还没入佛门。四部阿含是所有经典中的精髓,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佛陀教导弟子们如何直接修行戒定慧,(学阿含时,若能时时保持正念禅修),四部阿含是引领我们直接导向涅槃的速行道。汉传佛教经常讲某某人是佛菩萨再来,其他言论我一概不信,但我倒是坚信:我所依止学法的师父上滇下悟禅师,尊者,阿阇黎,真的是像佛菩萨再来的……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点,首先师父小时候善根深厚,几乎无人引导很早就想修解脱道,并说服父母也在正法律中出家修道;其次,现在整个佛教团体内外(除了南传,南传也是注重实修止观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几乎无人长年累月在自己的道场讲阿含,没有哪个师父向滇悟禅师这样节假日无休.无私.无我地,引导信众们依四念处而住,实修止观禅法的,这点只有滇悟禅师做到啦,再则,现在没有几个寺庙的住持方丈不挂大佛珠,不穿黄大褂的(突显身份),而师父除了讲法才穿桔黄海青,其余时间日常法务都是随众着灰色大褂;待人接物没半点贡高我慢之意。师父从不搞特殊化,自己持金钱戒,带领全僧团僧人都持金钱戒,手不触钱,信众供养的钱财一律由净人上交财务,早晚随众过堂,不开小灶,清众吃什么师父就吃什么,现在向这样的僧人有多少,向这样引导僧众修解脱道的又有多少呢?师父身为龟洋古刹现代方丈,语默动静,言传身教,不是佛却如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的修行者,这些都是笔者这半年来在龟山寺耳闻目睹的,决无不实之语呀!龟洋古刹从开山先祖.无了禅师创建该寺以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兴衰,佛法在中国也经过了一.二千年的迁流洗礼,虽然早已是面目全非,本末倒置,但在闽南龟山也成就了很多具有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现在又恰逄滇悟禅师在此领众大转正法轮,造福一方,摄受一方,实在是闽南一大幸,也乃佛法之幸,更是龟山寺上下院吾等现前常住僧众(直接受益者)之幸!!!在此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出家众,大德们都能向滇悟禅师一样,具足炼就完美无缺的僧格;愿天下所有的大道场.大丛林里的住持,方丈,长老们都能心向解脱,如滇悟禅师那样领众注重实修,言传身教,弘扬真正的佛说的原始佛教,让佛陀的原始教法——四圣谛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普及、复制、流传开来,能够让更多的迷信,邪信的迷徒受教受益,从而导归正信,自觉觉他,讲授佛法的老师须注意几点:


  (1)能视听者根机、层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导。


  (2)要从心上改变听闻者,首重在「通心」。


  (3)要怀着慈悲心教导。


  (4)莫伤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出家人若不能向滇悟禅师那样修行领众的话,真的是枉为人天师表,枉受十方信施,身为出家执师主法人,可千万不能误导后学,南辕北辙,离道甚远呀!更何况贻误他人修行,错因错果,也是耽误了人家真正出家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的!这可是要背负很大的因果的哟!愿天下所有道场的道风,所有的僧众,都向滇悟禅师领众的龟山古刹的僧人一样持戒修行,威仪具足,如实知之,随顺觉观,打造良好清净的修行氛围,接引更多的人入佛知见,修出离乘,朝向解脱,彻底灭除余劫后患。愿真正的佛法兴盛愿滇悟禅师长久住世,愿正法僧团持戒,闻法,禅修,代佛宣法,也真诚的希望现今乃至未来无数年后的龟山古刹能培育出更多的正法僧才,造就孕育更多地如无了禅师,滇悟禅师这样的真正的出家人!!!萨度??萨度??萨度??世尊佛陀所说的法,现前可见,当生可证,无过时的,请自来看的,直接导向内观的,每个智者皆能证知的。佛法不离身心,离身心没有佛法,法也不在哪个寺庙里,更不在师父那里,好的师父,好的道场只能算是你修行路上的增上缘,过去的七尊佛,现前的好师父,都是实践,亲见缘起法,四圣谛法才成就悟道涅槃的!真法只有一味,除此别无良方,也无捷径可行。人身难得,趁现色身还在,趁呼吸还在,生灭就在眼前,真正学佛想解脱生死轮回的人,就请赶紧照着佛说的方法,照着具足正见的师父们教的方法去老老实实的精进用功修行吧!此文编辑简介

法名:释显成。

字:清戒,俗姓:李,

祖藉:湖北省,蒲圻人氏年,冬末,出生,曾就读于武汉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年接触佛教,年在辽宁省铁岭市慈觉寺随佛出家年五月在五台山大圣竹林寺受具足戒,尼师为人正直,道心坚固,深信原始佛教,注重实修,倾其余生只讲原始传承修行方法,只走一条道——八正道!争取这生了生脱死,截断轮回之瀑流。代表作有:

一却布施中

法布施最殊胜!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龟洋古刹国内唯一弘扬实修原始佛教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