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2/19 22:53:00
这周,红山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最后一只山斑鸠雏鸟学会了自己吃东西不再需要我,已是秋天繁殖季节已过,这应该是今年最后一个被救护中心喂大的孩子。虽然春天是繁殖的季节,但是不同物种有不同习性,有的一年会生几窝,有的如果繁殖失败会再补一窝,因此每年野生动物救助雏鸟和幼崽的时间段会持续整个春夏秋,9月初还能接收到浑身黄色胎毛的斑鸠宝宝。最近这个事情整的就好像我们只救猫头鹰似的,其实我们什么野生动物都救,这难度是对数增长的。今天就不写猛禽了,猛禽幼鸟喂大比较常规,其他雏鸟喂养还是比较千奇百怪的,可能有的雏鸟来了经验不足的话都很难认出是什么鸟。半大了的斑鸠雏鸟麻雀是最常见的鸟,它的雏鸟也时常被接收,由于筑巢地点离人很近,巢又往往比较简陋,所以经常能捡到那种浑身一根毛都没有的麻雀雏鸟,很多雏鸟喂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持续的高频率的喂,一两个小时候喂一顿,这么一喂就是半个月一个月的,稍微有点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稍微出点问题就救不过来,这就是雏鸟,就这么脆弱,我们的工作就是不能犯错。麻雀喂大很容易,初期主要是给昆虫,越小时候的鸟胃口越大,所以你们常说的小鸟胃我也是不太懂到底是想说吃的多还是吃的少,中后期会逐渐把粮食类和水果类的食物加进去,关键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雏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成年之后以粮食为主要食物,过度很重要。麻雀雏鸟第二是雏鸟用嗓子眼儿接食物,喂过晚成雏鸟的人一定都知道,它们的喉咙好像有吸引力,当他们张大嘴巴等着接食物的时候,食物只要一碰到喉咙,直接就被吸了进去,但如果把食物放在喙上,即便闭嘴就能夹住食物,但雏鸟却只会张着大嘴一顿吼,所以,帮雏鸟过度,学会使用喙,是第二个关键点。食物种类过度相对简单,只要在日常喂食过程中注意比例搭配就问题不大,第二点相对困难,因为我们也是分秒必争,如果不着急,雏鸟长大了都能学会用喙自己吃东西,但养的太久对于要放归的野生动物来说没有必要且容易造成行为上的问题,因此只要羽翼丰满有独立生存能力我们都尽量追求尽早放归,这时候自然不希望鸟因为还不会自己吃东西而拖延放归时间。帮雏鸟学会使用喙的重点在于多让它使用喙,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强化,觅食、捕食、处理食物的能力大概任何动物终其一生都在练习和学习,比如我已经渐渐掌握了中华料理的精髓每次做的饭都配得上那首万里の长城,鸟也一样,当鸟开始长大,食量在减小,能接受的食物尺寸也在缩小,喙基部也在逐渐发育舍弃无限张大的能力成长为更坚固,更善于处理食物的样子,这些信号都在告诉我们,鸟已经大了,要开始学着自己处理食物了。我们虽然没有它们亲妈教的好,但也通过对野外的观察,学习着大鸟如何教孩子的,首先食物要不喂到喉咙而逐渐往外,让雏鸟有更多主动伸脖子,伸头,伸嘴的倾向,之后鸟会学着用喙夹食物,但夹得并不好,可能夹一下就掉了根本吃不进去,这时候需要做的是拿着食物等喙来夹,但即便喙夹住食物也不松开食物,雏鸟会反复用喙想把食物拽走,增加这样的练习能帮助鸟获得更多的锻炼,更快娴熟使用自己的喙。当然鸟也不会无休止的拽那拽不走的食物,因此需要适时的松开食物,让鸟去吞咽,这和圈养动物的行为训练异曲同工,当喙使用得好的时候,就能把食物吃到肚子里,并且逐渐学习到喙的使用。白头鹎雏鸟这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难但需要注意细节并且要循序渐进,随时根据动物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本身也是学习是训练,并不拘泥于形式手段方法,只要学着亲鸟怎么教孩子的,就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野外的繁殖,雏鸟小时候吃饱了就睡,还没睡醒大鸟就回来喂食了,大鸟一落或者一接近,小鸟就经典条件反射的起立张嘴要吃的,这阶段大鸟喂得非常频繁,而到了小鸟出飞之后再看,小鸟追着大鸟要吃的大鸟都躲,并不是孩子想要吃就给,而是自己学的需要给的时候才会喂,并且喂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塞到喉咙里了。这种事,跟亲妈学,就错不了。斑鸠雏鸟就特别善于自己学会使用喙,可能是这个物种喜欢在地上啄来啄去的习性导致的,不同物种我们的救护侧重也不一样,斑鸠的关键点在于它们不是像喜鹊麻雀那样张大嘴等着大鸟来喂,而是大鸟张嘴,小鸟把喙伸到大鸟的喉咙里把半消化的食物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因此我们也不能等着它们张嘴乞食,一般鸠鸽类的几种喂法我们都尝试过,都能喂活,对于一个救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