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走进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少数民族特色
TUhjnbcbe - 2021/1/30 10:17:00
童话

“如果你能听到一个鄂温克猎民唱的歌,只要一次,你就能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的歌声无论如何欢快,都像兴安岭的白桦林一样,有种无比优美的心碎和骨子里的忧伤,那是他们对森林的爱……”

这是来自内蒙古的鄂温克族人类学者白兰曾经说过的话。

额尔古纳河静静地流淌,悄无声息,却如同睿智的老人,向我们诉说着鄂温克族人古老的传说。

绿油油的草地,绵延不绝,映照在蓝天上,与白云做伴。

若隐若现的几幢尖顶圆锥形的木屋,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撮罗子。屋子旁边的火堆中,升起袅袅炊烟。几个穿着长的毛皮袄子人在木屋旁笑着,聊着。

草场尽头的白桦林,远看密密麻麻,近观却棵棵独立,直上云霄。

森林深处,几只温和的驯鹿悠闲地啃着桦叶和蘑菇,一切那么寂静。

在西方的世界里,驯鹿会在圣诞前夜驮着礼物,跟着圣诞老人到各家分发,这一直是小朋友所盼望的童话。

而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那里,童话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心中的童话。

父亲的森林,母亲的鹿

根河市的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林海雪原中,有一个神秘的民族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相信想去敖乡看看的人,脑海里都会不停地闪现“狩猎”、“白桦林”、“驯鹿”等字眼。

是啊,尽管在生态性移民以后,敖乡的鄂温克族人已经放下猎枪,但中国“最后的狩猎之乡”的头衔却从未从这里消失。

不管走多远,不管生活在哪里,这个古老的使鹿部落依然放不下对大山的眷恋。

鄂温克族猎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大森林中健步如飞,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对于大兴安岭中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他们都了如指掌。

正如一位年轻的鄂温克族猎民所描述的那样:“落叶松在为我敬礼,鸟儿在为我指路,一排排樟子松在列队欢迎我的到来,雪山也在为我敞开胸怀。自然是音乐的殿堂,倾听绿色之音,森林不时发出暧昧朦胧的语言,绿色的针叶指着蓝天、白云。”

敖乡的鄂温克族的男人仍然是最佳的猎手。

提起敖鲁古雅乡,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驯鹿。

驯鹿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这种被人驯服,却又能自己在旷野生存的动物。

驯鹿个头大,但非常灵巧,性情温顺且富有耐力。鄂温克族人常常让驯鹿负载他们打到猎物或者收集的柴火穿越山林回家,被誉为“森林之舟”。

行猎时,它们是猎人的好帮手,只要你把打到的猎物放到它身上,它就会独自把它们安全运到营地。

驯鹿们总是自己寻找食物,森林就是它们的粮仓。除了吃苔藓和石蕊外,春季它们也吃青草、草间荆以及白头翁等。夏季呢,它们也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到了秋天,鲜美的林间蘑菇是它们最爱吃的东西。

在一块采伐后留下的空地上,女主人正在给觅食回来的一群驯鹿喂盐巴。驯鹿靠森林里的苔藓为生,每天跑出去觅食,回来吃盐巴。

如果说驯鹿是鄂温克人朴实、温和性格的象征,那么鄂温克人的桦树林文化,则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个支流。

白桦林,如同勤劳而又深沉的父亲,为鄂温克人默默地付出着。

披着丝绒一样的白袍子,白袍子上点缀着一朵又一朵黑色的花纹——白桦树是森林中穿着最为亮堂的树。

在敖鲁古雅村,生活中似乎处处都充斥着白桦树。撮罗子是用白桦树搭成的屋子,猎民们的生产用具中,也都是白桦树皮编制的桶、盒子和各种器具,还有桦皮制成的船,则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渔猎生涯。

白桦树上流下的甘甜的桦树汁,是人们喜爱的饮品。你只要用猎刀在树根那里轻轻划一个口,插上一根草棍,摆好桦皮桶,桦树汁就顺着草棍像泉水一样流进了桦皮桶里。

这就是敖乡人千百年来的自然生活。如泉水般流淌的,还有敖鲁古雅人哪些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

白桦林间的使鹿部落

“索伦”、“通古斯”、“使鹿部”都是对鄂温克族的称呼,“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自称,他们在无数次的迁移中书写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额尔古纳河蜿蜒跌宕,悠然向草原深处绵延,这条划定中俄国界的河流,养育了包括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儿女,也记载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辗转迁徙的无数历史故事。

在清王朝的早期,我国的疆土辽阔,东北边界包含小兴安岭和外兴安岭以北直至贝尔加湖和勒拿河的广阔土地。

多年前,俄国军队侵扰我国东北,刚刚平定三藩的康熙帝命东北的清军与俄军作战,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重大胜利。

然而,当时的清庭认为,国家西北的准格尔草原不稳定,要想早日平定西北,需要一个稳定富饶的大后方,遂以《尼布楚条约》出让额尔古纳河左岸地区。

没有了清政府的保护,俄国军队在鄂温克族人的聚集地里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愤怒的鄂温克族人无法抵挡强大的俄国军队,无奈之下,一部分迁往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也就是今天的根河市敖鲁古雅乡。

在勒拿河居住时代,鄂温克族人有十二个氏族,而迁移后,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流逝中离散,他们只剩下六个氏族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迁徙至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繁衍生息于茂密的白桦林间。他们与农耕鄂温克族和游牧鄂温克族不同,饲养驯鹿,过着游猎生活,居无定所。

新中国成立后,年,鄂温克族人先在奇乾建乡定居,又于年迁居至满归,年于满归北部正式建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是当时的旧址。

从建乡定居开始,鄂温克猎民从此走出深山,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而从定居敖乡开始,也意味着鄂温克族人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跨跃。

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十万人口以下少小民族一次性脱贫政策的指引下,根河市对敖乡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

走进敖乡,首先映入眼帘的丛林围绕的一片草地,一排排整齐的木房子就坐落在草地的中央,这便是敖乡人的新家了。

在这里,供暖、供水,教育、卫生等设施以及电、气、通讯以及生活保障等服务一应俱全。

为了彻底改变敖乡贫困面貌,敖乡依托独特的使鹿文化和新址的地理优势,提出了打造中国“敖鲁古雅风情、使鹿文化特色”之乡的发展思路。

尤其是被国家民委列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项目以来,敖乡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旅游资源优势也日益凸显。

在各级政府、民委的指导下,敖乡聘请了芬兰贝尔集团对敖鲁古雅整体发展进行了规划,相继开工建设了敖鲁古雅民族风情园、敖鲁古雅部落、民族博物馆修缮等工程,实施了新址立面改造、绿化、拆迁等工程,旅游景点、景区和新址的旅游功能得到完善,先后举办了瑟宾节和四届使鹿部落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启动猎民家庭游等项目。

几百年来,辗转迁徙的鄂温克族人,个中苦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然而,温和,热情,朴素……这些宝贵的性格和个性,却从未因时间流逝,岁月无情而陨灭。

若隐若现的撮罗子

或许,只有与自然同栖共眠,才能让他们安心入睡吧。

敖乡鄂温克人的祖先都是住在撮罗子里面的。

鄂温克人喜欢住撮罗子,因为每到夜晚,躺在在撮罗子里,能够透过顶部,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和如水的月光。

或许,只有与自然同栖共眠,才能让他们安心入睡吧。

撮罗子,有时候也叫撮落昂库,其实这是赫哲族人的称呼。“撮罗”表示尖的意思,而“昂库”是“窝棚”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尖顶的房子的意思。

在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人中,撮罗子有时叫斜仁柱,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称之为希楞柱,斜仁柱中的“斜仁”柱是“木杆”,“柱”是“屋子”的意思。若把撮罗子和斜仁柱包含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所在。

其实建撮罗子是很容易的。砍上二三十根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上,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贴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

在国家民委的统一指导和根河市民宗局的支持下,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工作,合理保持了敖鲁古雅村的村寨风貌,保护了以撮罗子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民居。同时。村中新建的公共建筑和设施,都增添了鄂温克族元素,与传统民居风格相协调,使得鄂温克族的建筑典型特征得到彰显,传统建筑技艺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这种既在外观和建筑风格身上接近鄂温克族人传统房屋,在居住条件上又提供现代住房基本条件的木质小屋,逐渐成为敖乡人的最爱,也成为敖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也有一部分敖乡人逐渐搬进了崭新的民房。红色的屋顶,雪白的墙壁,整齐地排列成三排,每家都有个大院子,由各具特色的围栏隔开,室内都是两室一厨一卫的格局,有水电、有线电视光缆和暖气管道。

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逐渐告别了大森林,无偿地住进了政府提供的固定居所,开始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舞姿蹁跹中的传说

千百年来,一代代萨满们,作为鄂温克族与神灵之间的使者,传达着人们对生命之流的渴望,守护着鄂温克族幸福与美好的生活,佑护着天空、森林、草原中的一切生灵。

敖乡的鄂温克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在这个人数不多的部落里,有着柳芭、维佳、玛丽娅索等多位有艺术天赋的人。

他们不仅通过口弦琴、绘画表达心声,也好用舞蹈传递感情。

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鄂温克人热爱舞蹈,歌舞是他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之时的重要休闲方式。鄂温克族人比较喜欢的歌舞主要有“欢乐之火”舞、阿罕拜舞、“爱达哈喜楞”舞等。

尽管音乐的音调单纯、动作简单,但深入其中,却能感受到鄂温克族人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野兽如熊、虎、鹿、狗、天鹅、松鸡、飞龙等抒发情感,形成了极具鄂温克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鹿舞》、《天鹅舞》、《母鹿之歌》、《彩虹》等。

“天鹅”在鄂温克语里称为“斡日切”,因此“天鹅舞”被称为“斡日切”舞。这是鄂温克妇女们最常跳的舞蹈。

夜幕降临,人们燃起篝火,手拉着手,跳起“斡日切”舞。开始是女人手拉手站在篝火里圈跳,男人手拉手站在外圈跳。女人向右转圈时,男人向左转。这一左一右的旋转,使那团火也仿佛跟着团团转起来。

萨满舞表演

关于“天鹅舞”的来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千余名鄂温克族官兵被派遣到呼伦贝尔戍守边境。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包围了人数不多、粮草已绝的鄂温克兵丁。危急之时,空中突然传来声势浩大的“给咕”“给咕”的叫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敌军听到这声音,以为鄂温克官兵的援兵已到,就慌忙撤退了。原来,那是成群的天鹅飞过,救了上千鄂温克族的命。

从此,为了表达对吉祥之鸟“斡日切”的感恩和爱戴之情,鄂温克人开始崇敬天鹅,甚至以之为图腾。

他们常在节庆佳日身着盛装,肩披白布似天鹅翅膀,头顶一块红布似天鹅冠,用双臂模拟天鹅展翅飞翔的姿态作为舞蹈的节奏,口中模仿天鹅高低不同的“给咕”鸣叫声作为伴奏,象征着自由与吉祥。

人们对天鹅的崇敬,一直流传到今日。如今,鄂温克人只要看到有成群天鹅飞过,男人们往往会脱帽向它们致敬,妇女们则要向天空泼洒牛奶,表示对天鹅的爱戴。

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同时也源自于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敖乡的鄂温克民族相信万物皆有灵魂,因此绝大部分信仰以万物有灵论为主要信条的萨满教,萨满教活动遍布于各种传统习俗之中。

每年到了四月,在“奥米那楞”萨满集会上,老萨满领教新萨满,同时乞求家族的的平安和繁荣。到了春节,在送旧迎新的时候,萨满也会出来求神保佑人们,祝福新年。

千百年来,一代代萨满们,就是这样作为鄂温克族与神灵之间的使者,肩负着祭祀祖先神灵、驱除灾害和疾病的重任,传达着人们对生命之流的渴望,守护着鄂温克族幸福与美好的生活,佑护着天空、森林、草原中的一切生灵。

茹毛时代的印记

勤劳的鄂温克妇人,就是这样,靠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织就着族人灿烂美好的生活。

在敖乡,虽有穿着便装的鄂温克人,但想要亲眼看到宽松鲜艳的民族服饰,也并非难事。

由于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和自信,鄂温克人更愿意穿着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衣装,穿梭在日益现代的生活场景之中。

鄂温克族的衣着,处处离不开皮子,这与其主要从事畜牧业,因为所在地区气候寒冷不无关系。

在敖鲁古雅生活的鄂温克族,衣帽鞋靴被褥都用兽皮制作。衣服是用刮去毛的兽皮制作,用树皮水或烟熏等方法,把皮衣褥染成黑色、黄色。

服装样式古朴,形状的设计,大都是为了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彰显着早年从茹毛饮血时代而来的印记。

过去的冬季皮帽用狍头皮做帽子的外面,用灰鼠或猞猁皮毛做里,暖和、美观,在狩猎时作为伪装不易被野兽发现。

在缝制皮衣物时,需揉鹿筋为捻线缝制,即使被树枝刮蹭,也不会开线。

直到清末以后,布料逐渐走进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人们一改传统的只用兽皮制衣的习惯,服饰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了,颜色自然也斑斓了起来。

蓝、绿、黑色是鄂温克族人喜爱的颜色。老年妇女多穿蓝色、黑色,少女一般喜欢穿天蓝色和红色的衣服。

女子一般外穿连衣裙,衣领较大,领上有白绿道镶边,下摆较宽,前面对襟。妇女的布料衣服多仿效八旗服装样式,袖宽、有镶边,穿的鞋也用布制作,绣有花草图案。

装饰是比较重要的。无论男女,衣边、衣领、开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或缝制图案装饰。就连皮套裤外面,都绣着各种花纹。

首饰自然是妇女所喜爱的。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有的喜欢在服饰上镶饰珊瑚、玛瑙。如果遇到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饰物的女子,那必定是已婚的。

鄂温克男子喜欢在夏天戴布制单帽,冬季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男子若不扎腰带,就被认为不礼貌。早期多用自制的皮带或毛织带,后多用布或绸带。

皮靴是鄂温克人常穿的鞋,早期以牛皮做底,羊皮、犊皮、马皮做腰,可分冬夏穿的两种,冬靴带毛,夏靴去毛。隔潮、轻便的皮靴,穿起来走路无声,便于人们狩猎和在山林中行走。

衣扣鄂温克人叫“陶日奇”,在以前也是很有讲究的。普通猎民多用铜扣、杏木扣、玉石扣和骨扣,后出现了银扣。有的家境稍微好点的,喜欢用翡翠、玛瑙、珊瑚等制扣。后来,人们逐渐用布或线绳结扣了。

勤劳的鄂温克妇人,就是这样,靠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织就着族人灿烂美好的生活。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很有艺术天赋,大都心灵手巧。鹿皮除了被他们用作做制衣材料外,还被用来缝制精致的工艺品,如小手套、小挎兜、首饰包等,兼审美和实用价值于一身,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

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被能雕会画的鄂温克人充分利用起来。

敖乡有着我国唯一的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博物馆,成为世人深入了解北方狩猎民族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扇窗户。

博物馆开发了出土文物、传统生产、生活器具、现代包装和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以及现场手工制作表演等四个板块,翔实地反映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俄罗斯等民族桦树皮文化的演变过程。

正是集鄂温克人民间技艺的收集、整理、考察、研究、开发于一体,尤其是桦树皮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大量民间艺术图案的收集,博物馆使得一些面临失传和已经失传的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修复,同时也开拓出了广阔的旅游产品市场。

森林中的餐桌

茂密森林和广袤草原,赋予了这个民族丰厚的食物。

餐桌上的一切,无一不体现着这个游猎民族的文化,铭刻着他们生活的印记,传递着他们与生俱来的热情

鄂温克族的老人常说:“有烟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所以每有客至,他们总是热情地端上大块大块的手扒肉,香喷喷的烤羊腿、羊排,还有特意熬制的浓香奶茶,有的还会奉上自制的奶酒。

德高望重的鄂温克族老人玛丽亚索说:“大自然里什么都有,我们离不开大自然。”

烤列巴顾桃摄

奶茶,烤肉,列巴……餐桌上的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这个游猎民族的文化,铭刻着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印记,传递着他们与生俱来的热情。

随意一点的敖乡人家,也会邀请客人一起参与美味肉食的制作。

煮肉时最要注意火候,煮的时间不易过长,肉才鲜嫩味美可口。

烤肉是一项非常热闹的工作。人们围坐在篝火边,手里拿着削尖的细木棍,把切成的一片片兽肉串,戳在木棍的顶端,在火上来回烤,待肉烤到外表冒油时,就可以食用,此时的烤肉即为八成熟,吃起来外焦内嫩,别有风味。

顾桃摄

鱼类多用来清炖。先把鱼收拾干净,放入锅里,加上河水或泉水,再放点盐粒,撒上一把切好的野葱,讲究的就是原汤原味,吃起来无比鲜香。

在领略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之后,换换口味,尝尝大兴安岭森林中的山野系列美食,自然有另一番滋味。大兴安岭野生蘑菇、柳蒿芽炖排骨、大兴安岭野生木耳,都是当地独有的野味。

驯鹿奶做成的奶茶或红茶是他们主要饮料,用鹿奶加红茶煮奶茶,是难得的高营养绿色饮料。

干枯的棒柴熊熊地燃烧着,炉上的铝壶里正煮着鹿奶,散发着的浓郁的奶香味。用风干肉、柳蒿芽和稷子米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闻起来颇有食欲,味道自然不用说了。

幽麓摄

“列巴”是鄂温克人自制的面包,是敖乡人最为喜欢的一种主食。

对于鄂温克族人来说,鹿奶是清晨时流入他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他们极为珍惜奶制品,把鲜奶、奶油、奶干、奶酒泼洒在地上或扔掉,是鄂温克人所不能允许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你倒掉或泼洒奶食品,就是丢掉了自己的福气。

驯鹿作为使鹿文化的载体和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象征,不仅可供骑乘、载物,而且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名贵药材,在以前被猎民用来换取生活用品。

近年来,敖乡先从俄罗斯引进良种驯鹿对敖乡驯鹿进行品种改良,又聘请芬兰专家为驯鹿种群诊断,还积极争取到驯鹿饲养补助,使得敖乡的驯鹿突破了上千头,驯鹿产茸也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以驯鹿为主的特色产业在敖乡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鹿产品开发公司、滋补酒厂、鹿肉干制品厂、林海源饮料厂等多家企业发展壮大,以“敖鲁古雅”为品牌的滋补酒、食品、保健品等一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

利用地处中国冷极的自然气候,敖乡还大力发展狐貂等特种珍希动物养殖,狐貂养殖达到多只,成为经济发展和猎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向古老的传说靠近

使鹿部落,原始森林,古老岩画……走进敖乡,就是朝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靠近。

如今的敖乡,S省道贯穿敖乡全境,旅游公路与市区和各景点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来源:搜狐旅游

飒立和开启公益活动:帮助丢失儿童早日回家

请大家帮忙传播,如有消息可在后台留言

NO.9

姓名:黄瑶性别:女

出生日期:年10月23日

失踪时身高:厘米左右

失踪时间:年08月03日

失踪地点: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汤山镇龙泉村荆庄组

寻亲者特征描述:离家出走时身穿土黄上衣,深绿色中裤

懂你的户外

THEBEST

飒立和户外

这里有最酷的户外运动和旅行路线

有满世界转的户外玩家和旅行达人

飒立和是你,是我,是他!

在草原怎么野

如风般释放自己

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

飒立和如风般随性

飒立和如风般自由

飒立和就是风

徒步登山越野露营

自驾摄影探险钓鱼

我们无所不试、无所不玩

这样的生活

才对得起自己

YouOnlyLiveOnce

来加入我们

给你的生活开启探险模式

FREETOUR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少数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