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窗外忽然传来了许久不闻的叫声,听到的瞬间,我立马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因为那叫声属于东方角鸮,我太熟悉了。
一切过于突然,我根本没想到它们会回来的这样早。
我走到窗前,它还在叫,但是很远。
我静静地听着,心脏砰砰地跳,内心却很平静。
过了一会儿,它不叫了;等再叫的时候,更远了。
东方角鸮
从那天起,每天晚上我都能听到东方喵叫,但一般都很远。至于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我家附近,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东方角鸮。
有几次,东方喵在半夜一点钟飞到了离我家很近的树上,叫声大到足以扰民的程度。庆幸的是,多数人家已经睡了;就算没睡,也没人会在意。
它们将在这里安家并“生儿育女”,度过整个夏天。
听听东方角鸮的叫声
而我与它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就对它们的叫声十分熟悉了。那时候,我外公外婆都还健在,所以我妈经常带我回外婆家。每次,总要吃过晚饭,天都黑了,我妈才恋恋不舍地带我回去。因为离得不远,所以一辆自行车就能连接两个家。
凉爽的夏夜,我妈骑着骑行车,后面载着我。那时候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事都不记得,但我对两件事记得特别清楚:一是月亮为什么总是跟着我们走;第二件事就是,为什么河边的大柳树上总有东西在叫,“嗝儿~更更”,一声接着一声,似乎永远都不会累。
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爸妈也不知道。
后来,我们离开了小县城,去了别的城市。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听到过这种叫声,直到上了大学。
东方角鸮
上大学的时候,正是九月。下了晚课,和朋友打着电话,一个人在学校里瞎逛。忽然,像做梦一样,我听到了儿时那熟悉的叫声,一瞬间我就起了鸡皮疙瘩。这时候四周没有一个人,路灯也黑漆漆的,吓得我匆匆挂了电话,落荒而逃。
不久之后,我得知这种叫声属于东方角鸮。再后来,我亲自在白天的树下看到了它,像一个小粽子。
正式观鸟以后,我在夜里听过无数次东方喵叫,在白天也多次偶遇。每一次,都充满意外和惊喜。
白头鹎在一处絮絮叨叨,沼泽山雀也吵个不停,根据它们的指示,我找到了这只东方喵。它藏得太好了,所以发现的时候,已经离得很近了。它很害怕,发动变瘦技能。
我非常感谢这种小猫头鹰带给我的快乐。
同时,它们也面临很多困境,需要人们的了解和帮助。
我希望,读者可以读到最后,尤其是想养猫头鹰的人,以及想要帮助身边的野生动物的人。
东方角鸮
这是一种非常小的猫头鹰,体长17~21厘米,体重只有75~95克。它们头上长着两只“角”(编注:耳状羽),但对听力没什么帮助;它们主要分布于“东方”国家,所以得名东方角鸮。现在它们虽然改名叫红角鸮了,但我还是喜欢叫它们东方角鸮。
东方角鸮有两种色型,一种是常见的灰黑色,纹路特别像刺槐的树皮;另一种是少见的棕红色,很符合红角鸮这个新名字。
无论是哪种色型,它们都有着标志性的亮黄色虹膜、灰褐色的嘴和脚。
正宗的红角鸮(东方角鸮)
四月份,东方角鸮陆续回到繁殖地。它们也许在中国南方度过了冬天,也可能刚从泰国、马来西亚飞回来。除了中国以外,这些小家伙还会飞到俄罗斯、日本繁殖。去往日本时,它们要在夜晚独自飞跃东海,可真是了不起的飞行小能手呢。
到达繁殖地以后,雄性角鸮就开始挑选合适的领地,然后在天黑以后奏响小夜曲,三声一次,不知疲倦,清脆又有些幽怨,响彻整个夜空。
它们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彻夜鸣叫呢?一来,是为了吸引路过的雌性,也就是为了征婚;二来,是标记领地,警告同类。
配对成功
不过奇怪的是,即使很快就能配对,东方角鸮也并不急着繁殖。
它们喜欢稀疏的林地和林缘环境,而且对环境要求不严格。只要有虫子和树洞,它们就能安家。而啄木鸟凿出的树洞就非常适合它们使用。
因此,东方角鸮见于各种环境,甚至是绿化较好的城市公园、小区和学校。而在郊野,东方角鸮喜欢低地平原或山脚环境,海拔一般不超过米。
东方角鸮
到了5月末,甚至6月初,中国北方的东方角鸮才开始繁殖。
雌鸟在挑好的巢穴产下3~6枚卵,开始孵化。巢址一般是空的树干、啄木鸟凿的洞,甚至是墙上的洞,里面没有任何巢材铺垫。哎,猫头鹰真的是鸟类中最懒的那群。
大约25天以后,孵化完成,雏鸟破壳。这时候的雏鸟眼睛也没睁开,全身覆盖着白色绒毛。
不过东方角鸮为什么不急着繁殖呢?猜测可能是在等食物变得丰盛起来。
中国的繁殖研究表明,东方角鸮95%的食物是直翅目昆虫(蝗虫蚂蚱等)和鳞翅目昆虫(蝴蝶蛾子),只有3%的食物是壁虎和小鼠。在缺乏直翅目的环境中,鞘翅目昆虫也会占很大比例。而我们知道,这些“大型”昆虫的繁盛确实要到盛夏时节。
由于昆虫的数量十分丰富,所以东方角鸮一般不需要为食物发愁,它们的觅食主要集中在日落后和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东方角鸮
在父母的辛勤喂养下,毛茸茸的角鸮幼鸟发育非常快,6天就能睁开眼,18天左右就能离巢。
这时候,人们就会有很大的几率在路边碰到惊恐的小猫头鹰。
惊恐的长耳鸮宝宝,图源见水印
遇到猫头鹰,该怎么办?
每年繁殖季,都有无数小鸟掉在地上,弱小无助又可怜。有很多人想帮助它们,但往往适得其反。在这些鸟中,猫头鹰的数量相当可观。
云南的鸟儿繁殖早,这个春天已经有很多人捡到了猫头鹰,例如领角鸮、灰林鸮。
中国北方也开始进入捡“鸟”季,很快就会有人在山里捡雕鸮。到了夏天,城市里的东方角鸮也纷纷落地。
如果遇到地上的猫头鹰,应该怎么办?
成年东方角鸮,翅膀断了收不拢,野外无法生存,需要救助
首先,大致区分一下成幼、种类和健康状况。如果猫头鹰翅膀无法正常收回、或有明显外伤,就需要带回去,联系救助机构。
如果全身还长着绒毛、发现于光秃秃的山坡、崖壁附近,并且猫头鹰体型很大,那么很可能是雕鸮。它们本来就在地面筑巢,所以不用管,人撤离就好。
雕鸮幼鸟,它们就在家里呆着,不要“好心”打扰,图源见水印
如果有好几只小猫头鹰聚集在南方的甘蔗地、荒草丛中,周围也没有树,那就不要管,很可能是草鸮,它们本来就在地面草丛繁殖。
在草丛繁殖的短耳鸮,草鸮同理。图源见水印
如果小猫头鹰发现于树下,那么正确做法是将小鸟托在手上,找附近比较安全的树,放到树枝上。这些小猫头鹰是正常离巢,父母还会接着喂养。而且鸟类中也不存在沾了人的气味就被父母抛弃的现象。
绝望,爬不上去的长尾林鸮幼鸟。图源见水印
不过小猫头鹰为什么这么容易从树上掉下来?它们还不会飞吗?
是的,提前离巢现象普遍存在于猫头鹰中。
绝大多数晚成鸟,包括鹰形目和隼形目的猛禽,幼鸟都要绒毛褪去、羽毛完全长好才会离巢,这时候它们都已经会短距离飞行了。
但猫头鹰不一样,它们普遍会提前离巢,尤其是树栖的猫头鹰。它们往往全身还覆盖着绒毛,飞羽也没长好,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树洞。至于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树洞普遍太小、太拥挤、太脏。要知道,便便、唾余、食物残渣都在脚下堆积,里面还可能有白色虫虫蠕动。
提前离巢的乌林鸮,图源见水印
所以在演化中,猫头鹰形成了提前离巢的习性,可能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这些还不会飞的小猫头鹰在离开树洞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掉到地上。
不过在自然环境中这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因为小猫头鹰的腿脚已经很有力了,只要周围有倾斜的树干或者灌木,它们就能扑扇着翅膀、手脚并用地一步步重新回到高树上。
只要有斜枝,这些小家伙就能重回树上。图源见水印
在树冠里,这些小猫头鹰需要父母继续喂养几天,然后才能自由飞翔。这个阶段的树栖猫头鹰雏鸟被叫做“Brancher”,意思就是蹲在枝头的小家伙。
长耳鸮幼鸟蹲在枝头。图源见水印
但是,很多猫头鹰选择了在城市、乡村等离人近的环境繁殖。这里可能天敌少,或者老鼠多,有利于繁殖,但缺点是植被过于简单。尤其是城市公园,一棵棵大树笔直挺立,周围也没什么倒木、灌木,所以小猫头鹰一旦掉地上,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它们需要人类的帮助。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它们送回安全的树上。如果实在难以做到,并且你所在的城市有专业救护机构(如北京),那也可以联系救护中心。
其他鸟类同理。
如果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