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千里小诗词春望杜甫唐
TUhjnbcbe - 2021/1/21 8:50:00

今日讲《春望》,顺便把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复习一下。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给许多诗人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李白的影响之前讲《早发白帝城》时提过。对于杜甫的影响,这首春望就是佐证。当时杜甫被叛军所掠,带入长安城,一困就是大半年。朝廷远遁,家人远隔,这正是一首忧患之诗。

开篇就触目惊心,国(都)已破,山河犹在。这里的山河是泛指国土上的山山水水,“山河”与“河山”都是很大的词,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不能用来随便形容小处小景。顺口举了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题目作为例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是指草木繁茂。长安城的春天本该是丽人出行,游水赏花的景致,因为没有人,才会草木深深。这就像去年疫情,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野生动物,不是城市繁荣的表现,只能说明其荒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自述他写诗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里,有花有鸟,却无闲适之意,跟“溅泪惊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比我们上几周讲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参照,同样是以碧草黄鹂写心情,又别是一番滋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虽然被他自己否定了,用来评论这一处倒是很恰当。这里“溅泪惊心”的主语是谁,历来有不同说法,我们就简单理解为诗人见花洒泪、闻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联,道出战争给平常人带来的痛苦,经常被引用。烽火,之前讲杨炯“烽火照西京”时候提过,稍微复习了一下。连三月,也有些争议,一种说法是两个三月连着,安史之乱开始了大半年,似乎很说得通。家书能值万金,当然是因为当时通信不便,平常时候还会“近乡情怯不敢问人”,这时候更是动辄音讯隔绝数月甚至数年。两句平常话,体验过的人都知道。但愿我们的孩子将来不要再体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胜”读平声,是承受的意思。中学时候学这首诗,其实并不懂。读到这一句,只觉得一个头发白得要秃了的老头儿,有点儿同情和好笑,倒是记得牢,看到谁理发了就笑话他白头搔更短。。。所以今天讲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终于兴奋起来,叽叽喳喳问了好多的问题,跟我们小时候一模一样。看到男子束发的步骤图,大家又议论半天,简直停不下来。。。

大概总要再等二三十年,才真的会对杜甫的诗意有所体会吧!所以之前一直选《望岳》、《房兵曹胡马》这些诗,因为那种青年意气是比较好理解的。、

喜欢,请戳:

千里小诗词——渔歌子-张志和(唐)

千里小诗词——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唐)

千里小诗词——送柴侍御-王昌龄(唐)

千里小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千里小诗词——送友人-李白(唐)

千里小诗词——从军行-杨炯(唐)

千里小诗词——蝉-虞世南(唐)

千里小诗词——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唐)

千里小诗词——渡汉江-宋之问(唐)

千里小诗词——回乡偶书-贺知章(唐)

千里小诗词——代悲白头翁-刘希夷(唐)

千里小诗词——蜀道后期-张说(唐)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里小诗词春望杜甫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