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第五十八期,由任芳书友分享给大家的《四季啊,慢慢走》,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壹木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任芳,今天是第二次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与自然有关的书籍。这一次,我选得是年高的书,书名叫做《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
我知道年高是因为她的画。她一直在给杂志写相关的植物专栏,画的非常好,我很喜欢。去年在三联书店她出了新书就买来读,书的名字是《四季啊,慢慢走》,主要写的是北京自然笔记。大家都知道的刘华杰老师替这本书写序,序的题目是这样子的,“北京人认得出家乡的野花吗?”,我看到这个题目也会自问,我认得出家乡的野花吗?
继续说序文,说到刘华杰老师大家应该都很熟,也会很自然的提到博物传统,他有一本书叫做《博物人生》。里面提到了西方的博物学家,也提到了中国的《诗经》和博物学的传统。刘华杰老师给年高的这本书写序言自然也提到了这种传统。在序言里面他对比了英国和中国,他说伦敦人大多叫得出自己家乡的植物的名字,但北京的作家却很少具体描写植物。这两个国家都有非常古老的博物学文化传统,但是我国的这一代传统在近现代衰落了。年高的这本小书看上去是一本很轻松,愉悦的自然笔记。但其实也是知道了古老的博物学文化。我们知道西方近代几百年来的博物画是伴随着博物学一起兴起成长的。西方的博物画作者多为博物学家或者是受聘于科学家的一些画师。他们观察描绘的眼光和手法,有自然科学的影子,非常的准确、全面和具体,比如奥托和杜雷德。这两张是伊迪斯·霍尔登的《一九0六:英伦乡野手记》内页手记
可能大家也都看过这两位博画家的一些植物画册。还有一位是伊迪斯·霍尔登,他也写过一本书叫做《一九0六:英伦乡野手记》。这本自然观察手记描绘了上个世纪的英伦四季风情,年高的画就有这样的博物画的一些风范。
大家看这几张博物画也可以很容易看出,不同的博物画的风格,中国的传统画作也有非常多的自然题材的作品,与西方的科学标准有所不同。但是在艺术审美审美上也并不逊色于西方的博物画。年高的画,经过他非常仔细的观察,植物、昆虫、鸟类的特征都非常准确的反映了。有的时候他的一些远景树林有一点中国传统的写意风味。
年高在这本书里面看植物、画植物、分享植物,画了很多博物画。我既然介绍博物画和年高的画也许会让大家误会认为年高只是一味在画画的人。但是我们走进这本书,就会看到他用文字和图画在记录他与自然的连接,他带着热爱去认识了自然中许多的风物。
这是一本自然笔记,记录了十二个月的北京花木,目录就是从春天开始的。年高是这样写的三月的北京的,她说“山桃花开的时候,杨树那毛毛虫一般的花絮也会落的满地都是。等到山花期过后,榆钱也长出来了,圆圆扁扁的小翅果特别萌,荠菜也长出心形的角果。梨、李、杏、榆叶梅、紫叶李、美人梅都随之次第开放,春天最灿烂的时节就要来到了。”书里面的内页,年高画了杨花、山桃还有迎春花,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北京的春在山桃开的那一刻到来,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山桃的辨认很简单,树皮发红,比较光滑,也是北京开花最早的树木。这一天的日子是3月17日。同样在这一天,年高还去看了绿头鸭。她说绿头鸭,是北京市区最常见的水鸟了,大家都喊他野鸭子,实际上市区里面见到的许多绿头鸭是和家鸭杂交繁殖的后代。当人走近,他们仍然能够悠闲自然游水的,大多数就是这种杂交的绿头鸭了。
这张画里面年高非常清楚地画出了绿头鸭的辨识特征。同样他画出辨识特征呢,还有赤颈鸫。
我一直也坚信,这么细致的描绘一定是基于细致的观察的,年高画赤颈鸫,她说看见白头鹎站在榆树上吃榆钱同时也看到了一只赤颈鸫。她能够看到他喉部以及上胸标志性的红棕色。同时也能听到了它的声音是“咯咯”的叫声,就是从眼睛从声音她都在辨识这只鸟的特征。
这些是年高写的三月的春天的序曲,接下来是她的自然笔记,她是这样记录的我也拍照给大家分享。在她的自然笔记中写明了时间、地点、自然观察记录,当然还有她画下的自然物。这种形势是非常日常的,她的自然笔记一定是更具体的记下来,温度、天气以及观察的细节。我看到年高这样写,早上就特意去剪了一朵紫薇花,也拍了照和大家分享分享,紫薇花落花后和花蕊捡起来像方便面的样子。
年高观察也画下了她的观察记录。比方说在山桃春训这篇文章里他比较了华北春天的山桃和山杏,这两种植物。她说一个简单的窍门,可以分辨出是山桃还是山杏,是看花的花萼是不是往外翻转,不翻的是山桃,翻转的是山杏。写春天就会写到紫花地丁和早开堇菜。这两种植物是我们春天不大容易辨认的。年高引用她的话作了比较。同样的迎春花和连翘,她也做了区分,我相信看过年高的这几张画,等春天到了,也可以很容易地辨别他们。
到了四月,年高开始记录北京的四月。毫无疑问,她是一位自然爱好者。对北京的山川、动植物有扎实的田野观察。她经常去刷山走古道,她说自己第一次参加自然探索活动就是去寻找小药八旦子。《古道寻花》这篇文章,她和几位朋友一起去寻找白头翁。小药八旦子和白头翁,我也没见过,但是在年高的画里我有一饱眼福。
年高画这个白头翁非常细致地画出了白头翁植株上的一些毛茸茸的特征,她也讲了植物的生境以及植物名字的由来,比如白头翁是这样子写的,她说等花落后,你再遇见它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可爱的花有老气横秋的名字呢,白头翁的瘦果宿存花柱是羽毛状的,一缕缕银丝,展作一团风吹来凌乱不堪,的确像个白发老翁呢。
继续翻下去就是她五月自然笔记。我们会看到年高知道的,看过的植物太多了,她能辨别出的植物也有非常多,我读一段她的自然笔记给大家听,写的是5月10号,温度是10度到20度,阴,一直担心下雨,结果却是阴凉的好天气,出发去延庆寻找一种美丽的野花——箭报春。天一直阴着,北部地区和城区季节完全不同,草刚绿,榛子刚开花,地上有大片的堇菜和矮紫苞鸢尾。经过迷途终于找到一片箭报春,没让我们失望,见到的还有花期末的细叶白头翁,正在开花的总裂叶堇菜、蒙古堇菜、毛萼堇菜、狗舌草。在松山下的溪畔见到了马先蒿、白花碎米荠、玉竹、黄精。除了很好的博物自然方面的知识,年高的文字也很优美,富有诗意,五月初夏,她写了一篇野百合的春天,写得非常的漂亮。六月份的时候,她又带来了一种自然笔记的细节描绘,这次画的是国槐。年高画了一朵花的龙骨瓣旗瓣和花蕊群。让我们非常好的了解了一朵豆科植物的结构。
除了科普知识,年高的文字,很有情感,她写国槐的时候,回忆到说我对国槐向来也怀有极好的情感多半是源于高中时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真是那段槐树落花的描写使我产生了到北京念书的念想。
我们可以看出年高有非常好的自然观察的能力,不仅可以区别相近科属的动植物,她还观察过同一种植物不同时间的变化。写木槿花观察过它的开花特点,除了朝开暮落还有颜色的变化是从粉色变作了蓝紫色。还有紫薇花,她是这样写的,她说紫薇花是千屈菜科紫薇属的植物,有着薄而艳丽多褶的花瓣。花苞像一个小铜陵。花开之后,六片花瓣会从花萼中伸出,中间是一层雄蕊,还有六枚卷起来比较长的花丝。雌蕊在中间也比较长,花谢的时候,所有的花蕊会卷起来像方便面一样。
梭罗写过一本书叫《野果》,以他本人的田野考察过程为线索,翔实地记录了北美地区多种野果的分布状况、开花结果的具体时间和它们的生命形态。年高在这本书里也像梭罗一样认真细致地观察记录。在秋天的时候她也写过一篇同名的文章叫做《野果》。结果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她说“当然了,我们想要摘食野果,首先要认识这些野果。掌握不同的植物的特征,尤其是相近的物种间,差别很细微,有的可以吃有的吃了会中毒。然后还得知道道植物的地区分布和海拔分布,这就需要经常到郊区的各个山头去走走,多走才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当然还得常去,一年四季的植物形态都不同,掌握这些野果的花期、果期才能吃到正当时的野果”。
在她的文字中也能够读到她的一些惋惜和伤感,比方说《再到山上去》这篇文章。她在草坪边上看到了绶草,她说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这片地区似乎都要划入比赛场地,也不知道这片生长着无数奇妙植物的神奇土地还能存在多久,想到这里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年高不仅会画画做手工也很在行。冬天的时候她到圣诞节都会做一个圣诞花环。用的都是自然里常见的材料。五叶地锦的藤条、绿叶、松塔,枸骨的红果、蔷薇果都被她拿来了做装饰。
不仅冷静,她的自然笔记记录也非常的细致。她说根据她的物候记录11月到12月的最高温度,北京都基本上是在8度左右最低温度也没有持续在零下。
年高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然探索的热情都顺着自然的节奏,她记录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这本书她用文字和绘画记录了北京一年四季中一百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她的画很棒,她的画不仅只限于技巧,更多的是她的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她对自然的热情与喜爱。
因为这些非常细致地记录,她在研究气候差异引起的花期,时间为什么会提前。以腊梅为例,她也专门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这一篇文章。
谢谢大家还有值日生的辛苦安排~
课后互动:
胡东平(宁波):
任芳(杭州)?赞~陈少平(珠海):
任芳(杭州)?,辛苦了,说得太好了~韩霞(山东):感谢分享!娓娓道来,声音好听~
林捷(诸暨):我也翻了这本,完全没有看出
任芳(杭州)?看出的内容,好棒,看同一本书,每个人的感受真不同~韩霞(山东):年高用植物爱好者和绘画者的眼睛把植物观察的细致入微。因为同属北方,作者笔下的许多植物是自己观察过的,所以很亲切;几年前我看过《笔记大自然》一书,曾有过笔记大自然的冲动,可惜仅仅是冲动而已。如今看本书,冲动又起~
任芳(杭州):南方人看到年高写的许多植物,好多都没听过,和大家一起做自然笔记啦,和年高老师学习~
韩霞(山东):虽然我行动跟不上,但作为植物同好,本书给我很多的认同感,像她说的每一个爱捡东西的人家里总有一个极力反对的人存在着,使得这样的爱好者不会发展成为一个拾荒人~
陈燕(杭州):
任芳(杭州)?没看过年高的书,可是听了你的分享,觉得你就像在介绍一位自己的朋友给我们,很亲切~任芳(杭州):
陈燕(沙枣)-杭州?谢谢沙枣作者写的也很亲切~朱海强(海宁):
任芳(杭州)?谢谢任芳书友,看得出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陈燕(杭州):谢谢辛苦值日生啦~
朱海强(海宁):谢谢。这书每月都按日历,几乎每天都记了自然观察;然后每月都有几篇特写,少则三篇,多刚六篇;刚好手头也借了此书;对序我也一样深有感触;公民博物反映文化软实力;英国诗歌,小说描述植物很具体;刘老师说,中国古代也很具体。我可能是看得不多,总感觉中国古代的描述,总是玄而又玄~
任芳(杭州):我读的也不多诗经山海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这些还是有博物方面的记录~
图、文/提供:任芳语音合成:郑文慧编辑/排版:郑文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