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1、四气: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2、五味: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
五味之别主要与所含化学成分、化学结构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皂甙及生物碱、酚等;甘味药多含糖类、甙类、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等;酸味药多含有机酸、鞣质等;苦味药多含生物碱、苦味质、甙类等;咸味药多含无机盐。
总之,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使用时要注意这一点。
二、水产养殖中常见中草药:
1、鱼腥草:
鱼腥草的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现代研究表明,鱼腥草的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腥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鱼腥草还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等方面的作用。2、百部:
亦称婆妇草,药虱药,是百部科的植物。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新编》记载,百部杀虫而不损耗气血,但是杀虫时需要量大一点,才能有效果。3、柴胡:
柴胡的有效成分——皂苷对抗炎有明显作用;而柴胡多糖可促进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强,提高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4、白头翁:
毛茛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有根状茎,叶片呈卵形,花萼蓝紫色。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等等。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水产养殖上,常用于杀虫、抗炎、抑菌的使用。5、柳叶:
柳叶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每年春、夏采摘,味苦,性凉,无毒。具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的功效,可治疗草鱼肠炎、烂鳃和赤皮病。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内容源自网络安桂水产,作者:陈丽霞,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