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州故事:清朝灌县第一任知县—马玑
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一直延续到今天。管理一县行政的长官,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正七品。灌县(今都江堰市)古为蜀国地,战国(前)秦并巴蜀,置湔氏道。汉时仍属蜀郡。三国蜀汉章武年间(—)改湔氏道为湔县,迁治所于灌口(今城址),后改都安县,此后,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民国《灌县志·职官表》中记载清朝任灌县知县者,共人,其中第一任知县名叫马玑。
清朝知县 配图仅供欣赏一、清初四川历史时代背景
据谷应泰(—)所编撰《明史纪事本末》和康熙时期蔡毓荣、钱受祺等修纂的《四川总志》记载,明末清初,四川境内大旱、大水、蝗灾、瘟疫等天灾相继甚至同时发生。再加上战乱,如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宣慰司(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天启元年至崇祯二年(—)间,永宁宣抚司(今叙永县)土司奢崇明的叛乱;后顺治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直至顺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被清军所杀;在稍后的十多年间,清军又遭到四川当地军民的联合抵抗等。
史载,顺治八年(),四川的人口竟不足10(另有资料说是60)万人。顺治十六年(),四川巡抚高民瞻入成都,所见之处残垣断壁、满目荒芜。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将四川省会临时设在川北阆中,并举行了乡试四科。直到十七年后的康熙十五年(),四川总督、巡抚等官府才迁往省会成都办公。成都如此,灌县也莫能例外。贾、芶、董、焦、王、李、张等土著乡民或遁入川西北藏羌地区,或四散奔逃而去。顺治皇帝的一纸任命,招集逃亡,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复兴灌县的使命自然就落在了清代灌县首任县令马玑的身上。
马玑生平事迹据乾隆《灌县志》记载:“马玑,直隶(河北)进士,顺治十八年()任县事,长诗歌。”又查顺治十六年()己亥科进士题名金榜,马玑名列三甲第一百一十九名。自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九年(),马玑在灌县担任知县,任期十年。其生卒年、任职灌县以前及以后事迹暂时不详。
(一)招抚流民,修葺衙署
顺治十八年(),首任灌县知县马玑从京城起身,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任所,时间已是康熙元年()。本来准备来此大展才华的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被眼前灌县的情景惊呆了: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废弃已久,内外江河渠杂草丛生,县内居民十室九空,灌县城墙倾颓不堪,偌大一座县城几无人烟。当时灌县面积约平方公里,分为周、金、陈、筏四个村,二十六甲,但人口却很少。直到康熙六年(),马玑奉朝廷命令清点全县承粮花户包括历年来从川西北山上迁回来的原住民以及刚刚从两湖、两广、闽、黔等省前来插占的移民在内,全县仅户,人口约人。
作为目前已知清代灌县知县的第一人,雄才大略的马玑可能有点惶恐。当时本想领导数十万人的他,却只管理了贾、芶、董、焦、王、李、张、罗等约个姓,区区几千人而已。但是,马玑很快就从郁闷中振作起来,他知道,此时的灌县比其他地方更需要他。他忠于君王,勤于政事,殚精竭虑,复兴灌县。马玑数次上书朝廷和川省总督,呼请组织移民迁来灌县。
灌县人口大增,就是从马玑任职开始,他为移民争取优惠政策,鼓励移民放心插占(移民看好地方,插上树枝、竹枝等作为插占标志并围上,即为自己的土地),修房造屋,安心农耕。先后有湖北、湖南、广东、江西、陕西、山西等十多省的数万移民到灌县,在马玑担任知县的十年间,曾经人烟稀少的灌县一时间人丁兴旺。作为一县之长,他常常到县属乡村巡视,嘘寒问暖,深受县民拥戴。在马玑的勤政之下,灌县迅速恢复了生机,出现了自明末以来难得一见的繁荣场景。到多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知县孙天宁创修《灌县志》统计,灌县户数已达户,人口:男丁;妇(女)口;共计人口:人。
康熙元年()春,马玑莅任灌县,县城荒芜,无办公衙署,但他为教化下民,传播文化、弘扬儒学、宣传礼教,下车伊始,即重建文庙正殿,以招抚流民,安定士人。
康熙五年(),灌县社会局势逐渐稳定,那时马玑仍没有固定衙署办公,觉得有失体统,也有损朝廷的颜面。于是,他在东街正中、前明县衙遗址上,修建县衙,共计正堂五间,凉厅三间(在露台上),头门外鼓楼三间,仪门三间,圣渝坊一座三间,东西科房二向六间,广莫亭三间,为以后灌县衙署的扩建打下基础。
(二)提炼推荐灌县胜景第一人
为了鼓励湖广移民们在灌县安居乐业,马玑在巡视灌县期间,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指导百姓搞好生产,观察风土人情。事实上,灌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确实有不同寻常的迷人风景,历来的当政者和当地文人墨客出于热爱家乡的原因,同时也为了增饰乡邦,发掘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风物,总要寻找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古迹名胜和美景予以描摹,提炼归纳为“十景”“八景”的,加以歌颂,向外宣扬,以广招徕。于是,马玑结合灌县是天府之源、风光秀甲天下、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要冲、佛道教盛行等等人文、地理特点,以灌县县城为落脚点,选定了青城洞天、翠竹栖凤、寒潭伏龙、离堆锁峡、洞口生风、白沙晚渡、灵岩神灯、竹林夜雨和圣塔晨钟、老人胜地等十个景点,写了一首五言排律诗,以宣扬灌县风物:
《灌阳十景诗》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
翠竹窝栖凤,寒潭住伏龙。
离堆岚锁峡,洞口石生风。
晚渡江沙白,灵岩灯火红。
竹林飞夜雨,圣塔响晨钟。
老人村尚在,不见白头翁。
灌阳十景据《灌县志(光绪版)》记载,马玑在上述五言排律基础上,还为上述十个景点分别题写了10首七律诗,史称《灌阳十景》。
这些简练明快宣扬灌县风物的诗句一出,立即传扬开来,家喻户晓,饮誉当时,传颂至今。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不难看出马玑把自己对灌县山、水、人、文真挚的爱,都毫无保留地表现在11首诗的字里行间,不愧是宣传都江堰山水胜景、传承本邑人文精神的第一人。
马玑出任灌县清代第一任知县。他来灌后,面对民生凋零的局面,励精图治,招抚流亡,修葺公署,在废墟上重建县城,数年之间百废俱兴,深得百姓拥戴。同时,他亦关心地方习俗,采集民风,对灌县地理、山川风貌了然于胸。马玑勤政爱民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传承和宣传并永远纪念。
灌阳十景选:青城山都江堰凤栖窝都江堰伏龙潭公园都江堰离堆都江堰黑风洞都江堰白沙渡都江堰灵岩都江堰竹林寺都江堰圣塔寺郑宇翔:20世纪70年代生人,好探历史人文、旧闻轶事,闲暇之余,涂鸦几笔,偶有文章发表于报刊。现就职于都江堰市博物馆。
往期回顾(以下点击打开可阅读):
资讯:岁月都江堰年《都江堰民间故事》(暂名)征稿启事
都江堰讯丨《灌州故事》正式出版啦!
灌州故事沉淀在岁月中的龙门阵
老灌县龙门阵丨新婚夫阿坝丢了命美妇人灌县当师爷
老灌县故事丨美女钓鱼(完整版)
老灌县龙门阵丨草鞋县官坐渡船
老灌县龙门阵丨秀才玉堂见石牛回乡金榜作县令
英烈谱丨东山的涅槃之城
老灌县龙门阵丨青城轶事:美丽村姑皇观皈依浪荡公子得逞害己
灌县龙门阵丨蒲阳有件皇马褂
灌县龙门阵丨王七先生二三事
灌县龙门阵丨幼年空军学校轶事:蒲阳乡长滴血记
灌县龙门阵:龙瞎子斗李端公
灌县龙门阵:马王爷鞭打汤端公
灌州故事:古今传奇普照寺
老灌县故事:一个错别字救了一条命
老灌县故事:拖着机关枪到街口
灌州故事:青城山孝子
川西坝子传奇:西蜀岷江边上的传说
问花村我们来了!蜂蜜、蜂王浆人类健康的朋友
灌州故事丨灵岩山盜宝之谜
灌县龙门阵丨武状元和石马沧桑
灌州民间故事:明朝聚源一对打草鞋的老夫妻打出一个村名叫到今天
川西坝子龙门阵:女袍哥王三大娘传奇
民国灌县故事丨他为她提了一缸水她送一个旧背篼救了他一命
灌县龙门阵之二丨都江堰公园里那些宝贝的传奇
灌县龙门阵之三丨整烂就整烂整烂到灌县究竟是什么意思?
灌州贞女传丨花蕊故里曹保姐
游记丨开国芒城双河边:春游西蜀文化体验馆
都江堰钓鱼故事系列丨那些年,老灌县是怎么钓鱼?老灌县羊马河跑钓趣事
老灌县那些年的钓鱼趣事
灌县新龙门阵:上班的尴尬
灌县龙门阵:宣化门外的奇人
灌县龙门阵丨年代:粮荒导致县城抢米事件
灌县龙门阵:灌县城为何没有赶场天?
灌县龙门阵:四个老夫子看《出水芙蓉》
灌县龙门阵丨水毛孩传奇灌县龙门阵丨那些年那些事:年的灌县师范学校
灌县龙门阵丨当家的和尚竟然是特务
灌县龙门阵丨赶尸人
灌州轶事丨背死人的张山
灌县龙门阵丨新灌县首任县长王元枢轶事(完整版)
灌县龙门阵丨丐帮帮主杨林娃
灌县龙门阵丨末代乡长夫人的爱恨情仇
灌县川军抗战故事:为什么狙击日军奥运选手
…………
本文选自四川民族出版社《灌州故事》一书
《岁月都江堰》编辑部
讲述都江堰人文历史,荟萃天下经典故事
顾问:马及时李娅
主编:
副主编:
编委:
文洁赵家明田园周舟马万林杨旭兵高秀群刘万香余国利苏卫星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