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本名甘毅,读书人,传媒人,宣传者,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有多篇散文(报纸副刊)作品获全国奖,八件作品摘取中国新闻奖。出版过《自然心:草木哲思》《鼓与呼》等专著;参与合著的书籍《我们错了》获全国“年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品种”奖。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度,欣逢草木蕃明、走向复兴的新时代,醉心于植物文明,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知行合一,信守墨梅名诗所言:只留清气满乾坤。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智慧之语揭示了天人感应的现象:当天地交感,万物自然变化,草木就欣欣向荣;当天地闭塞,阴阳不通,贤人就退避归隐。
我国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的序言《植物名实图考叙》延展了《周易》的“草木观”:“《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明乎?刚交柔则生根荄,柔交刚而生枝叶,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气所随时而发,不择地而形也。”著者吴其濬是清嘉庆二十二年(年)状元,官至数省总督,终生酷爱植物,以植物学家的方式传播天地至仁之气。
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度,欣逢草木蕃明的新时代,我相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自有其妙。钱穆先生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周易》乃“大道之源”,即使言及草木,也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植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植物文化则是人文科学,二者相互交织,清新博大,在传统文化中蔚为奇观。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史记·五帝本纪》中“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记载,一脉相承。孔子《论语》就教诲天下读书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有句响当当的名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大意是:陈说山川之本原,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极简八字被后世植物学家奉为圭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将之作为奠基铭。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主要以草木为原料。亚历山大·孟洛的《纸的大历史》探究了纸的发明,以及纸张在世界范围引发的革命和开创的灿烂文明。
多样性的植物,构成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生机勃勃、动人肺腑的内容。伟大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博物精神。台湾学者潘富俊的《中国文学植物学》编枝结草般搭起文学与植物之间的鹊桥。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植物,历代诗词歌赋将会多么寡淡无味!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首诗中,有一百三十五首出现植物,多数以植物来赋、比、兴;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唐诗三百首》《花间集》《宋诗钞》《元诗选》《明诗综》《清诗汇》涉及具体植物的诗篇数量比例很大,泛泛言及草木的诗篇更不计其数了。五大章回小说中,植物贯穿全书,其中《红楼梦》有植物二百四十二种,《金瓶梅》有植物二百一十种,其中茶出现频率最高。
我生性热爱花草树木,就像草木热爱它们休养生息的大地。我少时所植果树,已与家山草木融为一体,常常牵动心底最柔软的乡愁。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阅世年深,读到苏东坡的诗“家在江南黄叶村”时,无限共鸣,最想与他同“村”而居。
我生长于南方,作《自然心:草木哲思》是受到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的影响与启发。《南方草木状》是嵇含于西晋永兴元年(年)在广州刺史任内撰写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志。嵇含的叔祖父乃“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南方草木状》记载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的植物共八十种。作为广西人,《南方草木状》中的许多植物在我生活中很常见、很熟悉、很亲切。作家何频的《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将著《南方草木状》的嵇含、《救荒本草》的朱橚、《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植物名实图考》的吴其濬推崇为我国民族植物学中最有影响的四位高贤,是很有见地的。
绿色植物乃“地球之肺”,草木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曲阜孔林(至圣林)占地三千亩,是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相传孔子死后,弟子纷纷进献四方奇木来种植,林内现有各种树木十万多株,植物数百种。以一个“万古长春”植物园寄寓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生态。贵州有个敬树如神的地方叫“岜沙”,意即草木繁多的地方。他们以树为图腾,敬树不砍树成为祖训。婴儿出生时,家人种一棵树;人死了,家人才可以砍一棵树,用它做一口棺材;但要再挖掉树根,就地深埋,最后平整坟地,又在上面植一棵树。“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村寨的千古箴言启迪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传统士大夫常以草木表深心。屈原将“美人香草”视为终生追求的理想“美政”。陶潜、李白、苏轼以植物为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也寄寓了各自心中的情怀与高格。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叙说郭橐驼种树之道的故事,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推论出“善政养民”的道理。宋周敦颐一篇《爱莲说》道破“出淤泥而不染”之理,成为古今草木之文中的千古绝唱。宋辛弃疾词《鹧鸪天》则借树消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国古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是博物学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李渔的《闲情偶寄》卷五的“种植部”,木本、藤本、草木、众卉、竹木系列,都是百读不厌的美文,我在写作中也多处引用。明代王磐的《野菜谱》在每则野菜描写后配以“野菜散曲”,关心人民疾苦,读后令人鼻酸并感动。晚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中托梅议政,从树木讲树人,表达了打破思想束缚、追求人才解放的愿望。清代张潮《幽梦影》一书言:“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自序中表示:“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西方关于植物的名著甚丰。最著名的莫过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布封的《自然史》。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不同凡响,这位哲学家早在《忏悔录》中就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位”。《透视植物:两种哲学视角》一书中,卢斯和马德尔以书信方式透视植物是一种强烈的个人、哲学和政治冥想,对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和非人类关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植物世界可能拯救我们的星球和物种。欧美作家的《瓦尔登湖》《溪畔天问》《人间食粮》《醒来的森林》《种子的信仰》《种子的胜利》《哲学草木》《植物之思》《鲜花帝国》《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杂草的故事》《树的秘密生活》等,是享誉世界的关于植物学或涉及植物文化生活的杰作。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说,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是快乐促使草茎长高、芽苞抽叶、花蕾绽开,正是快乐安排花冠和阳光接吻。日本作家的《杂草记》《徒然草》《枕草子》清新隽永,也别开生面;特别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被誉为面对西方社会而作的“亚洲文化的答辩书”。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葳蕤的草木面前,常会发现智慧,流露柔软之心与悲悯情怀。
在园艺界,有种芍药被命名为“卡尔·马克思”,花瓣雪白,花芯呈深玫瑰色,有烟熏晕染的美感,有网民评价称“洁白无瑕,一颗红心”。一种芍药命名为“马克思”是否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浪漫性、开放性、发展性与永续性?我没有考证过这种名花的来龙去脉,但作为东西方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在其鸿篇巨制《资本论》中确用草木来陈述他的“自然富源观”:“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一个属于整个世界的人物,胸中自然装着地球和人类,以及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甘棠》歌唱的召伯是周朝初年一位德高望重的股肱重臣,曾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而位列三公。他富有爱民之心,做到“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他巡行乡邑,为方便百姓,于甘棠树下听取民讼,为百姓排
忧解难。百姓深受感动,勒石护树,留下“甘棠遗爱”的美谈。他推崇“敬德保民”思想,被尊为中国的廉政始祖。《孔子家语·好生》高度评价:“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今人在河南三门峡市建起了“甘棠苑”纪念召伯。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名言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吴越王钱镠思念夫人戴氏王妃的一封短札。史上评价他“圣贤
豪杰”“吴越英主”“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连名僧贯休都向他献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寓意为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来。寥寥数字,风姿绰约,儿女情长与英雄肝胆集于一身,印证了“无情未必真豪杰”“豪杰自古重情义”,令多少后来者唏嘘。
中国植树节定于一位倡导植树造林的伟大先行者的逝世纪念日。一位非洲女性环保者领导“绿带运动”,为非洲种植了数千万棵树,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南北朝时期的《枯树赋》,令一千四百年后一位伟人悲伤垂泪:“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图》上的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被当代中国领袖人物用作面对全球媒体致辞时最为意味深长的结语。
寻常百姓心中,一草一木情系人生记忆、悲欢离合。在当代人们生活的辞典里,依旧有山区马陵道上“野草闲花满地愁”,依旧有城郭楼群中“深巷明朝卖杏花”……现代都市繁华的花鸟市场,满足了远离原野的居民对于自然花草树木的向往与寄托,一束鲜花可以美丽一个家。世界经济贸易预测,随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花卉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产业。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言:“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今人还能感同身受否?我想起先前读过的一则“贩卖天籁”的商业故事:费涅克是一位美国商人,他每次休假旅游都要去有瀑布、有流水的地方,享受大城市所没有的恬静,忘却生意场上紧张的角逐,领略大自然的清爽,使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瀑布的水声忽然激发出他的灵感:城市中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如能听到这令人舒心的流水声,该是一种多好的享受。于是,他带上立体声录音机,专门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录下了许许多多小溪、小瀑布、小河流的水声,以及风吹草木、鸟虫鸣啾的声音,然后把这些磁带加以复制,高价出售,居然一炮打响,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从此,费涅克靠天籁之音成了大富翁。
我蛰居的南宁有“中国绿城”之美誉,城里有个我常去探访的幽静之地——广西药用植物园。那里物种保存已达万余种,因药用植物物种保存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被英国吉尼斯总部认证为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园”。我在园中“寻草问药”时,看到林荫中立有一块奇特的牌子,上面是一封老中医巧写的药名信——
长卿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思念否?今日当归耶!家乡常山,乃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蜡梅,真是红花紫草青木香,银杏金樱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辛夷忍冬有金银,桑椹树下蛇蜕蝉衣多,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现已建起凌霄重楼,早已不用破故纸挡窗防风了,而是门前挂金灯,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凤仙花、鸡冠花;北墙爬满络石藤、天仙藤、夜交藤;南池结有石莲子、芡实子;院外杏子桃奴枇杷硕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翁、挂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藿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如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居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
祝万年!
弟杜仲顿首中药统称“本草”,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学典籍是《本草纲目》。药用植物是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这封本草信,真切自然,药香郁郁。难怪有位湖北老中医作了一本《草木皆为药》的书。草木皆为药,既为人的身心之药,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之药。
我们何时迷失了自然心?
何谓自然心?依我看来,简括而言,是指人与自然合一之心;具体来说,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物种、热爱自然生活、萃取自然智慧、美化自然生态、协和自然秩序、善用自然财富,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心,以及自在于内心的天地良知。
我试图在植物、在草木间,观照自我,觅见、守护被世相遮掩了的自然心。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然,人与草木何其相似,人是移动的草木,草木是静化的人。草木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风、霜、雨、雪等以及各种生物组成的生态群落……生态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又何尝离得开大自然呢。人要健康生长,离不开自然生态群落和社会生态群落。人在草木间,接地气、沐天风。人生也有昼夜,也有春夏秋冬,也似抽芽、开花、结果、落叶。从草木生长法则上,感悟自然心,岂不妙哉。
草木有本心,草性、木性、花性通人性。自然心,藏在江南园林的风中落叶,藏在植物园的豆蔻梢头,藏在阳台的吊兰上,藏在画案一隅的菖蒲里,藏在茶桌流水器的绿萝中,藏在名山大麓的带露松针上,藏在无名海岛寂寞的露兜树下,藏在沙漠戈壁的骆驼刺中,藏在山野溪涧的幽草间,藏在三轮车货箱的凤尾葵上,藏在情侣执手相赠的玫瑰花瓣里……犹如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