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华科附中七年级上第一次测试练习卷
TUhjnbcbe - 2021/1/7 19:45:00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72194.html

语文练习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d)

A.着落zháo央求咄咄逼人duō缭亮

B.贮蓄chù决别喜出望外wàng粗犷

C.棱镜líng侍弄呼朋引伴hū静谧

D.应和hè取决花枝招展zhǎn捶打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我希望在未来岁月中,你能时不时地____不公,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公正的价值;我希望你尝到背叛的滋味,唯有如此,你才能____到忠诚之重要;我希望你常常被人____,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聆听他人有多重要。

A.遭遇领会轻视B.遭遇领悟忽视

C.面对领会忽视D.面对领悟轻视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上海试行医疗区域协作方案,既方便了患者,又提高了社会医疗效率。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

D.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缺宾语)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

A.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B.速度更快,服务更好,技术更先进,中国的快递业务正在快车道上极速前进。

C.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D.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6题。

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①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11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②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链炼。

③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④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游》《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⑤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儒家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定是放在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个决然的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⑥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⑦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5.下列对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他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B.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都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标准的。

C.作为“诗圣”,杜甫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儒家学说所尊崇的圣人。

D.杜甫的个人生命风范是在群体生活中自我锤炼出来的。

6.下列对“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生命呈现的是自由形态,杜甫的生命呈现的是成熟与稳重。

B.李白的生命形态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勇气,杜甫的生命形态唤醒了中年人的悲悯心和责任感。

C.杜甫的社会性很强,他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李白却并不如此。

D.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有着不同的源头,前者源自老庄的思想,后者源自孔孟哲学。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3分)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①

忽闻梅福②来相访,笑着荷衣③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①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于圃田。②梅福:汉代隐士,此处代指韩少府。③荷衣:隐者的装束。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从“忽”字起笔,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传达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B.第二句中诗人“笑着荷衣”出门迎接远客来访,呼应了标题中的”喜”。

C.后两句描写出村中小孩初次见到韩少府的车马欢天喜地奔走嬉戏的场面。

D.标题中的“喜”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整首诗写出了诗人迎接友人时的喜悦心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9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俱病笃笃:沉重

B.子敬先亡亡:死亡

C.语时了不悲语:语言

D.便索舆来奔丧索:要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但子敬先去世了。

B.王子猷一直很惦记子敬的病。

C.王子猷听说子敬去世了,并不悲伤。

D.王子猷继子敬去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

四、(10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是他已经去世了。

1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古诗。(6分)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最是花影难扫

迟子建

①在故乡的春夏,要问什么店铺的生意最清冷,无疑是花店了。

②因为这时节大自然开着豪气十足的花店,谁能与它争芳菲呢。花儿开在林间,开在原野,开在山崖,开在水边,当然,这样的花儿都是野花,达子香,白头翁,蒲公英,百合,芍药,铃兰,鸢尾,绣线菊等,它们仿佛彩虹的儿女,红红白白,紫紫黄黄的,绚丽极了。


  ③这时节的居民区也是花团锦簇,农人们栽种在花圃的虞美人,大丽花,步步高,牵牛花,金盏菊等,呼应着菜圃中的土豆花,豆角花,茄子花和倭瓜花。野花和花圃中的花儿,专为悦人眼目的,不肩负给人提供食物的使命,大抵是只开花不问结果,如热烈的情人,不计前程,恣意盛开。而菜圃中开花的植物,命系人类的餐桌,花开得就规矩,适度,收敛,除了倭瓜花开大朵,其余的细细碎碎的,它们得留着精气神儿坐果呀。


  ④菜圃中每朵花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果实。西红柿能否饱满红润,决定了它与鸡蛋为伍时,能不能在金黄和雪白之间,为它注入最炫目的落霞;茄子是否硕大,决定了它与鲶鱼相遇时,能吸纳多少鲶鱼肌理的鲜香;豆角是否厚实,决定了它出锅时是否跟入锅时一样的出息,不让主人的碗盘亏空;土豆是否圆滚滚,决定了它们在被蒸煮的过程中,能否像孩子一样绽开笑脸;辣椒是否挺实鲜辣,决定了它能为姑娘们省下多少口红。


  ⑤花圃和山间的花儿还开着呢,菜圃的花儿早就谢了,结了果子。待到秋天,人们收获了果实,霜也来了。霜是花朵的敌人,它们一来,花季就结束了。被霜打过的花儿,在阳光中耷拉着脑袋,憔悴不堪,满脸是泪。它们哭也是没用的,想要绰约的风姿,想要蜜蜂与蝴蝶同欢的快乐,只有等待春回大地了。此时它们也许会羡慕菜圃那些不起眼的花儿,它们结了果,在冬天还活着——谁家的地窖不储藏着土豆和萝卜呢。


  ⑥冬天的花朵是什么呢?是雪花和霜花,可这样的花儿太素白了,又太脆弱了,说化就化,于是喜欢鲜亮颜色的女孩子们,不想让漫漫长冬为这样的花儿所统帅,她们在深秋糊窗缝时,就在两层窗中间的隔层里,造了一个花园。


  ⑦那是独一无二的梅园。


  ⑧极北的房屋,为了抵御寒流,玻璃窗都是双层的。这双层窗,一拃间距。深秋时节,人们在用毛边纸或是废报纸糊窗缝时,会在二层窗间,放上二三十公分厚的保暖的锯末子,然后插几枝用蜡油捏成的梅花。


  ⑨那时北方偏僻的山村大都没通电,蜡烛是我们的光明神。蜡烛通常红白两色,从供销社买来。蜡烛将要燃尽时,烛芯气数已尽,侧歪了身子,人们只得吹灭蜡烛,留下烛头。女孩子们最喜欢那一块块润泽的蜡烛头了,尤其是红色的。我们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到了糊窗缝时,将收集到的蜡烛头,放到一个空的铁皮盒里,坐到火炉上融化了,一手擎着选好的形态妖娆的干树枝,一手在滚烫的烛油和凉水之间飞转,让干树枝瞬间成了干枝梅。


  ⑩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大拇指和二拇指要紧密团结,先是共同探入滚烫的烛油(有点赴汤蹈火的意味),然后赶紧撤兵,再探入事先备好的一碗凉水中,让沾在指尖的那层烛油,瞬间冷却而不失黏性,再飞速移兵至干树枝,随你选什么位置,以枝条为主心骨,大拇指二拇指对着它一捏,奇迹出现了,花瓣似的烛油从指尖脱落,一朵粉红娇嫩的梅花,灿灿绽放了!一朵,两朵,三朵,七八朵,数十朵,干树枝瞬间春色贯通,梅花点点了!因为女孩手指粗细有别,再加上所蘸蜡油厚薄不同,蜡花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深有浅。但不管怎么的,它们都是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我们把这样的梅花,插在二层窗格芳香的锯末子上,它们就像开在金色的泥土里。这时你封上窗,一个冬天就有花儿看了。


  ?这样的梅园什么时候消失呢?当寒风撤兵,春风长驱直入,把山岭涂抹上绿色,野花和庭院的花儿姹紫嫣红时,人们要开窗闻花香鸟语,破败的梅园也就成为春风中的垃圾,被清理掉了。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研究者总把它说成政治抒情诗,说是苏轼在抒发他内心的愤懑,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首清新的自然诗。花影在台阶摇曳,任凭什么扫把,也扫不开它。这日光和明月下永不消散的花影,就是时光,不管它穿越多少年,总会把美留在人的心头。就像我遥想逝去的花儿,无论是山间的,还是花圃和菜圃中的,抑或是我们亲手在二层窗格打造的梅园,它们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像风一样,一直吹拂着我的记忆,不让它沉睡。

?哦,还忘了说,我父亲当年看我捏蜡花,还帮我修剪过干树枝呢。他会掰下一些枝条,让它变得疏朗,且斜斜地朝向一侧,好像拱着虾米腰。我嫌这样的花枝没有精神,老态龙钟的,撇进炉膛烧掉。他还叫我不要在干树枝上,捏那么多的蜡花,说花多了反而不受端详。我才不听他的呢,那时我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觉得花满枝头才美。等我到了父亲那般的年龄,真正懂得美以后,父亲已去了另一世界,再无人为我修剪那样的梅枝了。而且,我们也不再捏蜡花,村落通了电,我们不用蜡烛了。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窗格里的梅园了。

13.山林间花开的地点多范围广;花的种类繁多;花的颜色鲜艳。

这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划分语意层次,做到准确概括。答题区域明示为第二段。

14.“独一无二的梅园”处于双层玻璃间;梅花由女孩子用红色蜡油捏制而成,颜色鲜艳,梅枝则由干树枝做成;蜡花的大小、胖瘦、深浅形态各异。

这题依然考察学生的要点概括能力,要求在⑧-⑩段中筛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进而仿写答题。

15.“花影”一方面指现实中山间的花,居民区里花圃和菜圃的花影,二层窗格中的梅园,这花影会随季节变化而消逝;另一方面,花影指时光,它是永不消散的,它会将美留在人的记忆中,不会被遗忘。

这题是对学生概括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考察,要注意联系全文来理解“花影”的含义,它既是实指也是虚指。

16.①通过父亲指导我捏蜡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对如今已失去的窗格里的梅园(乡村淳朴、充满趣味的生活)而感到惋惜、遗憾、失落;③对故乡过往生活方式(自然景物、手捏蜡花)的向往与怀念。

这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能力和对文章情感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六、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8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7、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4分)

18、小明性格开朗豁达,很爱交朋友。但你发现他所结交的朋友中有很多品行不端之人。请你劝导小明,让他明白结交坏朋友的危害,引导他正确交友。字数控制在-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科附中七年级上第一次测试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