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围城rdquo的困惑
TUhjnbcbe - 2020/12/13 12:14:00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尤其是中唐以后,城市由闭合式转向开放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城市特征日益显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城乡之间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产生了明显的落差,更进一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古人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对城乡生活和文化加以认识和品评,对它们的优长和劣势加以权衡和选择,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和优越性,主张城市优于乡村;另一种则是对城市生活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此产生了乐山林鄙城市的思想倾向。这两种观念看似背道而驰,然而由于它们都孕育于城乡差别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因此又存在着相通之处。

一 唐宋以降城乡差别观念的现实基础

中国古代城乡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差距。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城市发展的日益成熟,城乡差别日趋扩大,更进一步为城乡差别观念的强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城乡之间的行政等级之分

行政等级之分是古代城乡之间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差别。赵世瑜指出:“城乡差别本质上是等级关系的表现。”①这种等级差别是造成城乡之间诸多差别的重要基础。

在传统社会,正式官僚机构设置只达到州县一级,州县以下正式政府缺失。②到了唐宋以后,乡里组织进一步被边缘化,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行政等级差别。从唐宣宗大中九年开始,中国乡里制度发生了重大转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乡里组织领袖的选任由德才为主要标准的荐任制和选任制转向以财力为主要标准的轮差制。③这一转折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乡里组织领袖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④另一方面加剧了乡村下层民众的悲惨境遇。州县正式官僚对乡村地区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役或者委派胥吏,这往往给他们欺上瞒下提供了可乘之机。而选任标准的改变使得直接管理乡里的乡役道德水准以及道德责任感大打折扣。乡役、胥吏贪赃枉法,这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备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围城rdquo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