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性凉
归肺;肝经薄荷,祂的味道大家应该最为熟悉了,一听名字仿佛口里就有了辛凉的清香。口香糖、茶、酒以及桌上的菜肴都有祂的身影。中药书记载其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和解郁之效,主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和肝郁胁痛等病症。
图片来自网络
这位“薄荷”在空间医学中也有大用,我们文后解说和分析。大家想必迫不及待希望了解“不一样的薄荷君”了吧?放下你的固有认知,泡一杯薄荷气泡水,打着舒畅的嗝,让我们一起、慢慢欣赏这重新格物的美。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薄荷的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薄荷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多生于米一下的海拔高度,但也可在米海拔上生长。其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其根茎宿存越冬,能耐-15℃低温。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低于15℃时生长缓慢,高于20℃时生长加快。在20℃-30℃时,只要水肥适宜,温度越高生长越快。
图片来自秒懂百科截屏,薄荷的全国分布图。
在我国,薄荷大致分为紫茎紫脉类型和青茎类型两种,我们常见的是青茎薄荷。(青茎薄荷的地下茎和须根入土深,暴露在地表的匍匐茎较少,容易繁殖;紫茎紫脉薄荷在地面的须状根多,结实率低,生长势和分枝能力较弱。)
薄荷为长日照作物,性喜阳光(凉性来源)。日照时间长,可促进薄荷开花(夏季日照时间全年最长),且利于薄荷油、薄荷脑的积累。故我国南方所生长的薄荷,气味清香度更高。薄荷对土壤的要求不十分严格,除过砂、过黏、酸碱度过重以及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
图片来自网络
薄荷植株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根状茎(非垂直生长,非禀水土之冲气),茎呈锐四稜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稜上被微柔毛,多分枝。上一个我们阐述过的带毛植株“白头翁”还记得吗?整株带毛多与“疏水、利湿”有关。
秒懂百科截图,看紫色的底部茎
薄荷的幼苗期茎基部紫色,上部绿色,中后期茎基部淡紫色(微入血分),中上部绿色(走气分)。
图片来自网络,见微毛和方形茎
叶对生(一次开两瓣),上下叶片错开(有利于层层吸收阳光)。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约5-6对,与中肋在上面微凹陷下面显著,上面绿色,通常沿叶脉上密生微柔毛(叶脉就是我们所见叶片上的“交通大马路”),提示其能伴行水道、疏通水湿。
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花期7-9月(夏中至秋初),纬度低的地区生长的薄荷可以开花至初冬,轮伞花序腋生(兑位生花,而非常见的顶端离位生花,提示其降离清热之性)(上一个腋生花的是白花蛇舌花草),但薄荷花簇生为一个伞状花序,其整体外轮廓呈球形(提示其散火之性)。花萼管状钟形,长约2.5毫米,外被微柔毛及腺点,内面无毛,花色纯白稍带点紫色,亦有淡白紫色花的品种(禀兑金之性,走在气营之间)。雄蕊和花柱均超过花冠的高度,这是薄荷花的特点。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很少人见过薄荷的果实。薄荷的果期一般在10月(秋中)。小坚果卵珠形,黄褐色,具小腺窝。(因为图非常难找,只能在秒懂百科上给大家截图啦,见谅,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去亲近并拍照,那将是多美好的生活!)
秒懂百科截图,看薄荷的果实
中药薄荷,薄荷叶简称为薄荷饮片,叶为植株的“巽”位,风性使然。而多于秋花开后采摘,亦增其秋金之性。薄荷气味辛香,辛味有发散升扬之用,因其带有特殊的挥发油(薄荷醇),让闻、尝均可感觉到凉意。
图片来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同属的留兰香在外表上容易混淆。比较而言,留兰香的叶色更深、叶片更厚更圆,生花不同,是辛、微温之品,“凉”、“散”意稍差,在中药里二者不可混用。
历代文献评述按注:引用均来自各文献,可有查证。
古医家对薄荷的格物
《本草纲目》:(茎叶)辛、温、无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引诸药入营卫,能发毒汗,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职太阴之部,中风诸患,固其专也。而血痢之证,病在凝滞,今得辛以畅气,而结凝为之自释矣。
《汤液本草》:手太阴经、厥阴经药……《象》云∶能发汗,通骨节,解劳乏……《心》云∶上行之药。陈士良云∶能引诸药入荣卫,又主风气壅并。
《本草备要》: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
《本草蒙筌》:入手厥阴包络,及手太阴肺经……乃因性喜上升,小儿风涎尤为要药。
《冯氏锦囊秘录》:感春末夏初之气,得乎火金之味,金胜火劣,故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凉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少阴经。形质气味皆轻浮,走窜上升。
《本草新编》: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夫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也。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
《本草思辨录》:其根不畏寒,所以苗不畏暑。不畏暑,正辛凉之金气足以当日。
《本草乘雅半偈》:雨后方可刈收。不尔,气味亦不辛凉矣……薄者疾驱,荷者负荷而驱也……驱贼风,表汗出,开上焦,宣谷味,于是宿食消,胀满解,霍乱定,烦劳之张精续,剂之宣剂轻剂也。
按:总结古人的格物,薄荷性属风,走窜上行之药;禀金气,得火(苦)金(辛)之味而辛盛苦弱,其具辛温之性而用之则凉,轻辛浮、从半表半里为起点抬升开散阳气,疏肝解郁、开上焦、达于表而发汗;空出上焦,让人体中焦之气得以上升故解胀满宿食。引诸药入荣卫,可治风气壅并于头(诸阳之会)。
关于用法
《本草纲目》: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沙糖调丸亦可。瘰疬,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血痢不止,用薄葆叶煎汤常服。火毒成疮,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雷公炮制药性解》:主中风失音,下胀气,去头风,通利关节,破血止痢,清风消肿。
《千金翼方》: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
《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按:《本草纲目》乃灵活用药的典范,里面薄荷用白砂糖调的感觉,跟我们满大街的薄荷糖有类似之处,其实中药无处不在,已经无所谓“中”还是“西”,祂们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治血痢不止有意思,不断地升扬上焦之气、宣通肺气不仅仅可以调大肠,还让脾胃之气上升,下血自收,值得注意的是“常服”,说明这个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慢慢起效,提示这个调理的过程会有点长。
因其引药入营卫,在各种热、甚至是骨蒸潮热的病案身上,也可以搭配薄荷来宣引(注意不是单用薄荷)。
关于禁忌
《汤液本草》: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虚汗出不止。
《本草备要》:虚人不宜多服(能发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气)。
《饮食须知》:虚弱人久食,成消渴病。新病初愈食之,令虚汗不止。与鳖相反。
《冯氏锦囊秘录》:新病瘥者忌服,恐虚汗亡阳,性轻浮走窜,能泻越真气而损心脾耳。
《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瘦弱人多服动消渴病,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按:大病初愈的人正气虚,多服薄荷则会虚汗不止、气继而有随汗出,反添其虚而伤元气,重则虚寒亡阳、泻越真气而损心脾(汗出多则伤血)。故瘦弱、虚劳、自汗者忌服,阴虚者要在使用其他药物之时方能佐用薄荷。
空间医学对薄荷的描述注:来源为郭老著作《新本草》,自用药物请谨慎
郭老的空间医学是如下认知薄荷的:以单个细胞全息代表整个人体的话,薄荷的起点是细胞内部,继而疏散细胞内部的能量至腠理(表皮)的空间,而终点是腠理。
小方用薄荷,可以解除肝胆区(舌两侧)在舌根部的郁滞,清除肝部空间的场象,从而给肝细胞新陈代谢的空间,使肝细胞内的水分清亮。
总结薄荷的特性性喜阳光(凉性来源),薄荷植株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根状茎(非垂直生长,非禀水土之冲气)。整株带毛多与“疏水、利湿”有关。薄荷的幼苗期茎基部紫色,上部绿色,中后期茎基部淡紫色(微入血分),中上部绿色(走气分)。沿叶脉上密生微柔毛(叶脉就是我们所见叶片上的“交通大马路”),提示其能伴行水道、疏通水湿。轮伞花序腋生(兑位生花,而非常见的顶端离位生花,提示其降离清热之性),其整体外轮廓呈球形(提示其散火之性)。淡白紫色花的品种(禀兑金之性,走在气营之间)。薄荷叶简称为薄荷饮片,叶为植株的“巽”位,风性使然。而多于秋花开后采摘,亦增其秋金之性。薄荷气味辛香,辛味有发散升扬之用。
总结古人的格物,薄荷性属风,走窜上行之药;禀金气,得火(苦)金(辛)之味而辛盛苦弱,其具辛温之性而用之则凉,轻辛浮、从半表半里为起点抬升开散阳气,疏肝解郁、开上焦、达于表而发汗;空出上焦,让人体中焦之气得以上升故解胀满宿食。引诸药入荣卫,可治风气壅并于头(诸阳之会)。
大病初愈的人正气虚,多服薄荷则会虚汗不止、气继而有随汗出,反添其虚而伤元气,重则虚寒亡阳、泻越真气而损心脾(汗出多则伤血)。故瘦弱、虚劳、自汗者忌服,阴虚者要在使用其他药物之时方能佐用薄荷。
郭老的空间医学是如下认知薄荷的:以单个细胞全息代表整个人体的话,薄荷的起点是细胞内部,继而疏散细胞内部的能量至腠理(表皮)的空间,而终点是腠理。小方用薄荷,可以解除肝胆区(舌两侧)在舌根部的郁滞,清除肝部空间的场象,从而给肝细胞新陈代谢的空间,使肝细胞内的水分清亮。
往期文章欢迎点阅:
细说中药——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清热解毒药的总结(卦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