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18月国内中药材市场运行报
TUhjnbcbe - 2020/12/7 23:10:00

提纲

一、背景:灾情叠加提质控费,两条主线贯穿年度二、影响:中药消费冷热不均,野生动物保护加码三、后果:疫情品种暴涨暴跌,药材过剩危机显现四、趋势:行情即将进入反弹,谨防疫情卷土重来

一、灾情叠加提质控费,两条主线贯穿年度

两条主线,影响中药材市场走向1.1灾情线:气候异常连锁反应:全球变暖加快,导致中纬度地区灾害频发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6度以上,且近年来呈加速态势。年2月,南极刷新历史上最高气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中纬度地区成为全球变暖的直接受害方,澳洲旱情引发火灾、蝗灾、涝灾和大规模流感、肺炎病毒等传染病多发。

年4月份,中美 开打后美国提高玉米价格,环比上涨达7.95%,出现近8年最大涨幅,诱发连锁反应。

年1-2月份,国内外生猪均价11.30元/公斤,12月27日均价33.53元/公斤,年内整体暴涨.73%。春节后进入消费淡季,肉价明显回落,但到了年5月下旬,受灾情影响粮价上行,导致猪肉价格再次强势反弹,上涨到34.78元高位,带动国内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上行。

1.2灾情线:药材行情:粮价上行与药材行情上行期重合根据历史数据,中药材行情平均9年一个大周期,3年一个小周期。新一轮上行周期,从年2月份就开始,大小周期重合。年-年,即使不出现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中药材行情也将整体上行。年,国内中药材综合指数年度上涨2.62%。1.3灾情线:动物保护新政:各级部门防患于未然,迅速截断动物传播途径在疫情肆虐背景下,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利用和流通管理,甚至“禁食”、“禁养”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旋即下文,要求在疫情尚未解除前关闭一切关于野生动物运输、贩卖和经营利用的行政审批。随后,全国人大出台了重要决定,野生动物新政出台,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2.1提质控费线:药材质量好转,但远无法满足道地绿色需求从全国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来看,合格率从年的64%上升至年的91%,质量稳步提升。但绿色、道地的优质药材供应稀缺,优质优价趋势日益明显。2.2提质控费线:新版药典应运而生,显著提高准入门槛版药典应运而生,共计收载中药种,新增种,修订种,剔除4种(含中成药、饮片和药材等)。新增中药材品种1个:裸花紫珠;删除3个中药材品种:穿山甲、马兜铃、天仙藤。全面推进绿色道地可追溯理念,全面禁止有毒农药,增加多项农残、重金属和黄曲霉素检测内容,行业门槛显著提高。2.3提质控费线:医保费用支出快速增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随着老龄化加剧,到了年,差不多一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退休老人,在没有其他改革的条件下,就会导致养老金和医保支出缺口的大幅上升,成为未来30年国家最大的财政风险。因此,控制医保费用支出,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2.4提质控费线:降低药价打击腐败,成为控费的核心抓手控制医保支出过快增长,开源节流成必须。但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增速放缓,节流降费成为主要手段,一是“4+7”带量采购降低药价;二是重拳打击医疗腐败和药品回扣;三是减少医保报销范围。

二、影响,中药消费冷热不均,野生动物保护加码、

影响一:整体消费大幅下滑,疫情板块直接受益受疫情影响,年第一季度,除了医护器械类和部分慢病用药外,其他大类均同比下降,4月以后开始逐步恢复,6月份基本回到去年同期水平。其中,降了口罩、体温计等医疗器械需求增幅惊人外,其它板块都差强人意,整体消费明显下滑。图:年上半年中成药OTC端消费变化图(米内网)年前三季度,抗击新冠疫情的中成药销售量快速增长,成为疫情的直接受益方。连花清瘟胶囊和双黄连口服液一度出现断货,其它品种如板蓝根口服液、藿香正气系列、抗病毒、片仔癀、蓝芩等系列品种,也出现不同程度消费增长。图:年1-7月广东省中药OTC端消费变化图(单位:吨天地云图)通过对年1-7月份广东省药店中药(含饮片、中药材食品)零售市场销售量分析:1、中药类产品前期消费趋势与整体药品销售趋势吻合,但进入7月后环比下滑-10.61%,应与滋补保健品季节性消费淡季有关。2、1月份短暂快速上行后,2月份下滑-18.36%,随后市场逐步回温图:年1-7月广东省中药OTC端销售量前20位品种(单位:吨天地云图)通过对1-7月广东省药店中药(含饮片、中药材食品)零售市场前20大品种分析:1、从销售量上看,大枣、枸杞和黄芪位居前3名。2、茯苓、薏苡仁等祛湿类产品季节和地域性特征明显,进入5月后销售量大幅增长。3、龙眼肉、香菇、艾叶等在疫情高峰期消费暴增暴跌,明显反映民众消费心理变化。影响二:控费效果明显,药企营收普遍下滑“4+7”跨省带量采购,走出了平抑药价艰难的一步,平均降幅高达52%;而中纪委牵头下开展的打击医疗腐败,效果同样显著,医疗机构和医药采购负责人纷纷落马。图:-年国内上市药企营收增长半年报对比通过对14家代表性中药上市企业半年报分析,我们发现:1、上半年业绩普遍下滑,但疫情概念股受益明显,以岭药业(连花清瘟系列)、红日药业(血必净)营收增长迅猛。2、临床渠道销售量明显萎缩,相反大参林、一心堂等OTC板块增速明显,反映了医药消费主渠道逐步发生变化。影响三:人工养殖产业动荡,动物类药材供应趋紧产业结构上:毛皮动物、药用动物和食用动物排前3位。因食用禁养,将殃及毛皮动物、药用动物和观赏宠物等.84亿巨大产业,影响到万多人的就业和生计问题,甚至是脱贫攻坚。药用渠道:非家养不能用,将在短期内冲击动物类药材供应,造成部分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原料危机,波及亿元的产业链和中医临床。影响四:中间市场加速消亡,电商渠道强势崛起一是在信息和交易日益透明前提下,需求方不愿再从中药材市场进货,造成传统市场和贸易商处境艰难;二是差价消失将个品种亳州市场和产地交易价格对比后发现,近5年来市场和产地差价逐年下滑,年只有1.5%左右(即产地采购元的货,拉到市场后毛利只有1.5元);三是当前专业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由于几经倒手、来源变得错综复杂,根本无法溯源。因此,传统中药材市场的消亡已是时间问题,疫情加速了这种进程。1.年2月份,中药材电商渠道环比下滑19.3%,但仍比去年同期上升19.47%,价格涨幅4.04%;2.二月份,凉茶煲汤原料,滋补膏方,燕窝产品位居销售量同比增长前3位。消费区域前3位是广东,浙江和福建。3.销售量下滑前3位,分别是雪蛤,鹿茸和三七,雪蛤的销售量大幅下滑,应与动物保护有关。4.到年8月份,燕窝、滋补膏方和鲜虫草的消费,半数通过网上渠道实现。影响五:饮片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挑战与机遇并存影响五:饮片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颗粒剂板块放缓据国内中药龙头企业中国中药半年报显示:1.中药配方颗粒增速放缓上半年配方颗粒收入45.70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7.66亿元,同比下滑2.7%。医疗机构门诊人流减少造成Q1销量阶段性下滑。随着疫情逐步控制,Q2中药配方颗粒销售逐步恢复,6月单月收入同比上升16.7%,预计该增长势头下半年可维持。2、中成药和饮片业务影响较严重上半年成药销售额13.04亿元,同比下滑23.2%;净利润0.94亿元,同比下滑36.3%;中药饮片业务实现收入5.67亿元,同比下滑6.3%,毛利润0.85亿元,同比减少21.8%,亏损万元。

三、后果,疫情品种暴涨暴跌,药材过剩危机显现

3.1宏观行情:粮食价格波动,引起中药材生产错峰变化年-年,全球粮价经历了长达8年的下行周期,创下近20年最长下行周期。全球农产品价格与中药材综合指数紧密关联,保持错峰相关性(通常为半年左右)。过低的粮价,造成中药材生产连续过热,虽然到年,综合品种产能下降到.51万吨,同比增长12.32%,为近3年最低值,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这种过热的后果,到年集中显现。3.2家种药材:生产过剩需求萎缩,家种指数显著下滑图:年家种品种价格指数运行图(中药材天地网)这种生产过热在家种指数运行图上也可看出:1、春节前行情平稳,进入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品种价格暴涨影响,家种指数,同比上涨10.24%,为近10年同阶段最高值。2、随后市场行情不温不火略有回落,进入7月份,随着大批家种药材产新,家种指数快速下滑,同比下降-2.35%,较2月27日最高峰回落6.11%,大枣、人参、丹参、三七、白术等多个大宗家种药材行情落入近10年最低谷。3.3野生药材:受大盘拖累,野生99指数上行速度放缓图:年野生99价格指数运行图(中药材天地网)受资源枯竭影响,野生99指数近15年来持续保持上行,年均增速13.29%:1、春节前行情平稳,进入年第一季度,受大盘过热影响,野生99指数同比上涨4.54%,低于家种指数增速。2、随后市场进入低迷期,野生99指数振荡下行,但截至到8月27日,同比仍上升了1.94%。其中,野生动物类药材贡献了主要增长率。3.4疫情品种:快速上涨后,逐步又回落到合理价位图:年1-8月,疫情品种价格波动情况(天地云图大数据)年1月份,受疫情影响,市场恐慌情绪加剧,储备性采购加上惜售心理,20个常用疫情类药材行情快速上涨,到年2月份,平均涨幅高达33.83%。但随着需求放缓,市场恢复理智,疫情类品种价格逐步回调,截至到8月底,整体较高峰期回落13.01%,只有广藿香、连翘、茯苓、杏仁等刚需品种行情仍保持在相对高位。同时,部分疫情品种高价位刺激生产快速恢复,给后期市场运行埋下隐患,不得不防。3.5动物药材:准入和销售门槛提高,动物类药材行情整体上行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新政推出,造成动物类药材价格急剧振荡:1、允许养殖的鹿类、龟鳖类产品、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由于需求萎靡价格下滑;2、天龙、全蝎等野生来源产品,以及水蛭、蛤蚧等严控渠道的养殖类动物药材价格暴涨。年1-8月份,26种常用动物类药材价格上行12.67%,为近20年最高水平。3.6综合指数:年度振幅增大,行情整体小幅回落图:年中药材综合价格指数运行图(中药材天地网)受上述指数影响,综合指数表现如下:1、春节前行情平稳,进入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综合指数同比上涨9.11%,为近10年同阶段最高值。2、受动物类药材涨价支撑,综合指数在第二季度维持高位。进入7月份,随着大批家种药材产新,指数快速下滑,同比下降-1.32%,较4月26日最高峰回落-5.35%。3.7半年热点:家种品种引领跌价,疫情和动物类品种引领涨价

1、跌价多为种植品种:蒲公英、桑甚、吴茱萸、山银花等,其中牡丹皮、白芍、人参等品种已跌破成本价。

2、涨价品种:一是疫情品种,如板蓝根、金银花、藿香等;二是受灾品种:莲须、白豆蒄、连翘等;三是野生及动物类品种,如天龙、羌活、白头翁、蟾皮等。

四、趋势,行情即将进入反弹,谨防疫情卷土重来

4.1预测一:宏观行情,综合指数即将进入上行期预计到年,综合指数整体运行水平将高于去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年春节前,受节日影响,整体暂时平稳运行。第二阶段:年2月-6月,受库存空虚、疫情因素影响,指数显著上行。第三阶段:年7月-9月,随着大批家种药材产新,行情明显回落。第四阶段:年10月前后,经过产新压力释放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指数再次反弹上行,反弹力度取决于经济恢复水平和疫情发展。一是基于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对常用的种中药材未来趋势预测,我们认为后市稳中上行:持稳品种:共计个,占比59%,包括肉桂、甘草、白芍、山楂等多个大宗药材。上涨品种:共计49个,占比25%,包括大枣、胡椒、枸杞子、百合、龙眼肉、当归、三七、肉苁蓉等大宗药食两用品种,以及半夏、辽细辛等药材,以及多个动物类品种行情都有不同程度反弹空间。下跌品种:共计33个,占比16%,包括板蓝根、干姜、佛手;高残人参、党参、白术、桔梗、丹参、黄芪等品种后市都堪忧4.2预测二:国内疫情影响可控,最大风险来自境外输入图:年-年,医院监测的流感病例据钟南山、吴尊友等专家评估:1、国外疫情进入秋冬之后,将会暴发第二波疫情。考虑到第一波疫情还在持续加重,可以确定第二波疫情将更严重。2、国内疫情,冬天的低温环境和大批人员的流动,会助推引发生第二波疫情,但完全可防可控。疫情和灾情将贯穿整体年,最大风险将来自境外输入,从而带动相关抗疫产品和受灾药材行情再次反弹。4.3预测三:中兽药需求快速增长,成为低质家种药材突破口图:年-年,国内饲料产量增长图(中国饲料协会)年1月1日起,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将退出饲料添加剂品种。做为世界第一饲料大国,按照1%的最保守添加量估计,未来5年内,动物绿色生产的2.28亿吨饲料,每年将至少需要万吨中兽药原料需求,超过国内当前中药材的年需求量。黄芪、党参、黄芩、山楂、山银花等常用兽用投料药材,需求有望大幅增长。4.4预测四:动物类药材供应趋紧,养殖产业机遇明显图:4年-年,国内野生及家养动物产业变化图(天地云图)《版药典》共收载动物药材45种,占比7.31%;中成药制剂种,其中使用动物药材的中药制剂种,占比21.4%,地位相当重要。统计23个常用动物类中药,从4年到年,该类中药产能从.5吨,增长到.5吨,增长了28.8%,有力地支撑了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4.5预测五:供需渠道扁平化,C端多元化需求快速增长图:年8月份,燕窝类产品通过淘宝直播带货销售同比增长68.89%,增势惊人。一是中成药销售结构,将从公立医疗机构主导型,改变为OTC渠道主导型,二者市场份额也会此消彼长;二是原产地到需求方的一站对接加快,新型营销方式不断颠覆传统模式。传统市场终将消失,是谁在淘汰我们,是后浪!4.6预测六:立足道地原产地,可溯源的无公害中药原料紧缺丹参、三七、白术、黄芪和当归等根茎类药材成为农残重灾区。一方面,年国家成立“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希望从源头抓起,对生产、采收、加工、仓储物流全过程登录监管可追溯。另一方面,终端需求市场也迫切渴望能买到真正绿色、道地可溯源的好药材,而不是仅在包装、宣传推广上下功夫。接下来,农残和重金属超标将卡死大批家种药材,合格品将一货难求价格上行。4.7预测七:康养一体化,中药林业经济将长足进展国内常见林下中药材经济作物中药材基地与林业、旅游和康养等相结合,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立体经济,成为创新模式。据统计,不算大枣、花椒,国内中药材综合品种内,林业类中药材80种,占比40%;合计产能97.万吨,占综合中药材产能的48.47%(年数据)。不计算野生药材面积,年,全国常用林业类中药材产出面积约.33万亩;蕴藏面积超过万亩以上。因此,未来20年,以订单农业为特征的康养一体化的中药材林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4.8预测八:中药大数据平台,将引领中药行业发展方向

在这一轮大机遇面前,谁能利用“数字化”平台,抓住道地绿色源头、饮片初加工源头,闭环流通,谁就将成为中药行业未来的王”。其中,大数据是核心抓手。

广大从业者,也应该与时俱进,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18月国内中药材市场运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