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平定传说
TUhjnbcbe - 2020/12/6 13:47:00

古贝浮山女娲炼,

鹊山煤炭老君点。

文献名邦平定冠,

家园裕泰药林藏。

里面包含:浮山、鹊山、冠山、药林四座文化名山

第一部分、古州八景

古州八景今何在?多数名胜美景失去了她昔日的绰约风姿,抑或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再无踪迹。这八景是:红楼晚照、冠山雨过、白岸秋霜、阳泉春色、五渡平波、帽石烟凝、清泉浸月、双林古寺。

一、

位于今上城钟楼(阳春楼)旧址。此处昔有红楼,后遭火焚。明弘治十三年(年)在红楼旧址建天衢阁,又毁于清乾隆九年(),复于十二年改建为钟楼,名阳春楼。《平定州志》载:"红楼晚照,相传今天衢阁上,旧有楼,高若浮图,夕有返照,后遭火毁。

二、

位于州城西南八里的冠山,文物古迹遍地,风景名胜满眼。雨后的冠山,更是苍翠滴。有诗曰:"朝过雨岚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

三、

位于州城东南十五里的西白岸村。旧日此地山高林,满目枫树。秋来霜打红叶,堪为一景。

四、

位于州西十五里的大阳泉村(今属郊区),昔有五泉平地涌出,山花野树,风景宜人。

五、

位于州北十五里面狮脑山(今属郊区),昔有五个渡口,平波泛光,宛如水乡。

六、

位于州西二十五里的狮脑山(今属郊区),山有巨石,烟霭笼罩,尤为壮

七、

位于州西三十里庙上村(今属郊区)。该村有龙母祠,祠院中有清泉池。清泉池实为一井,深10米,井台为八角形,其西侧有一石罅,泉水从罅中流

八、

位于州西南八十里松曲村(今属昔阳县)。双林寺现已废。

古州平定号称有八景。随着时光的流逝,古代的八景至今可观者已不多,代之而起的是更多的现代人文景观。但追忆八景之盛,足可显古迹之繁华以及自然风貌的瑰丽。

第二部分、平定古城之城门

城门是指与城相连接,供人们出入于城市的门,是城墙的必要组成部分。平定古城原设有五座城门,每座城门,上为城楼,下为门洞。五座城门的门额上各镶嵌一块长方形石匾。东门为“拱岱”,西门是“瞻华”,南门叫“迎薰”,北门是“望阙”,上城东门叫“榆关”。

榆关门,西汉韩信伐赵时曾驻兵于此。“因高阜为寨,以榆塞门,故名”。门旁城墙内镶嵌一块石碑,上镌“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

南城门在上城。叫迎薰门。古代有《南风歌》,相传是帝尧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句子。薰风,即和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以“薰风”命名为为南门有吉祥之意;

东城门,是平定古城下城的东门,取名叫“拱岱门”。拱,指拱卫、环绕,岱,是泰山的别称。暗喻平定州犹如“群目统在纲,众星拱北辰”之意。东城门开东向,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祥瑞之气直入城内,福荫万民;

西城门,是平定古城下城的西门。叫“瞻华门”。瞻,是视、望的意思。华,华山的简称,意思是路过平定州的人们,由此可以远望西岳华山;

平定古城下城的北城门,有楼而无门,北城门叫“望阙门”,望阙门,意思是见此楼,犹如仰望宫阙,感念天子。

另外,在平定古城,还有东西水门。水门是在城门附近的城墙下所砌筑贯通城内外的通道,也称水关。水关的底部用石板铺垫,顶部发券或用石条构筑。水门进水方向的墙体砌筑为“斩龙剑”的角度,以减少入水的阻力。水门出口处安置有铁制栅栏门。

第三部分、平定古城

平定古城之城廓的结构,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鸟瞰全城,其形就像是一只昂首的立体龟形——上城为龟头,下城是龟背,称平定古城为龟城,名副其实。

平定城的结构何以成龟形?虽与地势有关,但也有人为的因素。究其原因:龟在黄河中下游汉民族历史上是最早被崇拜的“图腾”之一。在汉民族的礼俗中,人们把龟同鹿、仙鹤奉为长寿、永固、吉祥的图腾。民俗中还把龟同龙、凤、麒麟三种虚拟想象中的动物并称为“四灵”。

平定古城龟头形——上城,前有城南河,意喻为龟头戏水;古城面临冠山,因有山有水,故曰山水朝阳,形成吉相,城之修筑依此为胜。加之,嘉水横流龟背而过,就像龟在水中游动,意为古城永存千古。由此可见当时设计筑城者的匠心。

再观平定古城城廓之结构,更是不同凡响。

平定古城依势取形,构筑在“形状不方、方向不正、地基不平”的基础上,可谓“三不”之城。但,更为异乎寻常的是,上城榆关门外套月城,月城外面套下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三环城”。平定古城的城包城、城内城、上下重城的环城结构,在全国城廓建筑史上绝无仅有。但遗憾的是,今已不存焉。

第四部分、浮山女娲补天

平定有个古贝乡,古贝乡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东古贝,一个叫西古贝。那里有两座高山,全由轻而多孔的山石堆成,东面的叫东浮山,西南的叫西浮山。两山之间,有一个锅底一样的大坑,坑边上有三块大石头,品字形排放着,人们叫它支锅石崖。传说这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游览东浮化山当夜,皓月如盘,很少做梦的我竟飞身到五彩境界中:万道霞光里,东浮化山山脚下三块相互倚靠成锅灶状的黑色巨石周围人头攒动,从巨石顶端架着的百米口径大锅里冒出的白烟直上云天。放眼望去,掩隐在山顶绿树环抱之中的娲皇庙金碧辉煌,有轻扬的钟声悠悠飘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浮化山现在已开辟成一座森林公园。从北坡的停车场拾阶而上,一座八米高的石牌坊威立眼前。牌坊横额有“东浮化山”四个大字,两侧石柱上分别镌刻着“云腾山而有象”“石入水而不沉”联句。漫山遍野的褐红色石块,正是东浮化山的奇绝之物。这石块孔坑密布、状如蜂窝,或褐或赤、入水不沉,被当地百姓称作“浮石”,所谓的“浮石”,是由于地下水含量高,所以在喷发过程中发生水花爆炸,形成了这种多孔的结构,实是多万年前火山爆发不断喷出的海绵状岩浆凝结所致。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遗址上盖了娲皇庙,名为东浮山寿圣寺。庙里曾经塑有5尺高的女娲坐像,塑像别出心裁地采用全裸体。这在我国古代庙宇塑像中堪称绝无仅有,不过倒也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女娲创世说的传奇色彩。她神态安详、嫣然含笑,盘起的发髻衬托出形体的修长。那柔美的曲线和丰盈的乳房,激发出生命的原始颤动和具有无限活力的创造潜能,一个迷人的东方艺术缪斯!?不无遗憾的是这样一座不可多得的女神塑像如今已荡然无存。好在女娲的形象已经镶嵌在三晋大地人民最美好的记忆里,女娲的英魂将与山河湖泊、煤海矿脉同在。东浮山的女娲遗灶无疑是山西煤文化乃至中国煤文化的发祥地。

第五部分、冠山书院

冠山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海拔米,因其主峰形状似冠,且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

冠山是山西东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集儒、道、释于一山,尤以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盛。山间有崇古书院、资福寺、文昌阁及夫子洞等景观,合称“冠山书院”。冠山书院自古被历代文人所仰慕,元朝中书左丞相吕思诚、明朝尚书乔宇都曾在这里读书治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一度隐居于此。还有清代的两广总督窦宾,近代才女石评梅等。

欲问冠山文化,先看一下明代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的乔宇的诗碑:

《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

“峻岭崇罔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台。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遗遗踪闷草莱。”

冠山书院的建筑创建年代大致为宋代,初为吕思诚家私办,后来或官办或私办,盛极一时,而且附设于书院的儒教设施一应俱全。清末,废科举而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冠山书院改为平定中学堂。冠山书院鼎盛于元、明、清三代,培养出许多杰出人物,山以人名、文以山兴,人受其染,地受其益,人杰地灵。至此便有了“山西文化数二定,二定之中数平定”之说,平定因此被称为“文献名邦”,冠山也成为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今,在冠山有一处“文献名邦”牌坊,其上“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的楹联,写尽了古州平定昔日的辉煌。

乔宇乔尚书在冠山读书时,竟然感动了山间的狐仙。每当夜深人静之际,狐仙变作美女飘然而至,伴乔宇在寒窗孤灯下苦读。乔宇饥渴难忍时,美女便掏出一颗明珠,让乔宇含在舌下解饥止渴。过了一段时间,乔宇的老师发现其憔悴了许多,便问其缘由,并让乔宇吞下明珠,使狐仙现了原形。随后,狐仙在冠山一棵歪脖子古松上吊死。后来乔宇高居尚书之位后,仍感念狐仙对他的情意,于是在资福寺后的狐仙墓前竖了一块写有‘乔宇原配狐氏之墓’的墓碑。

上世纪初,冠山脚下走出的著名女作家石评梅,每年从北京放暑假归来,都要到冠山书院住一阵子,不仅为了避暑,更是为了可以安静地读书。她曾写过一篇叫《红鬃马》的短篇小说,即以冠山作为背景:“走过了石坊不远便到了庙前,匾额写着资福寺,旁边有一池清泉,碧澄见底,岩上傅青主题着‘丰周瓢饮’四字,池傍有散发古松一株,盘根错节,水乳下滴,松下缠绕着许多女萝。转过了庙后,渡一小桥是槐音书院,因久无人修理已成废墟,荆棘丛生中有石碑倒卧,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这是他小时读书之处。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到了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

冠山是宋元以来享誉三晋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山内书院众多,包括“冠山精舍”“吕公书院”“冠山书院”“槐音书院”“崇古书院”等,并附有“敬惜字纸池”“焚化字纸洞”“夫子洞”“读书台”“左丞石庵”“文昌庙”“仰止亭”等多处教育设施,是当时山西境内最为显赫的书院,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目前仅存“崇古冠山书院”,其他书院只剩遗址,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

在资福寺西南鱼池旁的山石上,是傅山先生题书的“丰周瓢饮”篆书摩崖刻石。“丰周”是指西周都城由岐邑迁至丰邑;“瓢饮”典故则见于《论语》一书,即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书中原讲孔子门生颜回贫寒,饮食极为简陋的状况。此处傅山先生将“丰周”与“瓢饮”联词题书于冠山,隐喻欲成大事者,先要有耐大苦的志气,并以其深刻寓意,启迪冠山学子。

崇古冠山书院,它坐西朝东,背山面谷。传说此书院就是吕思诚和他祖父三代读书之处。当地旧方志中曾记载,冠山书院最初称冠山精舍,兴盛时书院中曾建有燕居殿,殿中设孔夫子像,并有颜回和曾参二人之像相配祀。当时书院中的藏书数量达到万卷以上,官方派专人进行管理。

如今的崇古冠山书院是清嘉庆十一年()重建的,书院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平方米。正面月台上有西窑五眼,居中一明两暗称“崇古洞”,居中供奉着孔子坐像。崇古洞是古时教书先生授课的地方。书院的外观像瓦房,内部结构其实是窑洞,窑顶是仿木构筑,当地人称为‘无梁殿’。这样的建筑形式兼顾了防火、排水、冬暖夏凉等特点。月台下南北各有三眼窑洞,也是“无梁殿”建筑模式。里面摆放着众多石碑、石刻。

在这小小的书院里,集聚了冠山的钟灵毓秀,置身院中,四下虽万籁俱寂,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文献名邦”有渊薮。

第六部分、平定“三八席”

“想吃‘三八席’,就做新女婿。”你听说过只有当了新女婿才能享受到的宴席吗?在平定就有这样一道宴席,它有着“皇家宴席”的美誉。

事事如意四平八稳“三八席”因三八二十四道菜而得名,但最后席面上不仅仅是二十四个盘子。叫“三八席”却又不是二十四道菜,平定“三八席”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红开喜宴带子上朝只见桌上已摆好八碟干鲜果品。服务员介绍说,这并不算在正式的“三八席”菜品之内,是为客人未齐或刚到入座预备的。四干果:糖花生、桂圆、瓜子、葡萄干,取早生贵子、多子多孙之意。四鲜果:苹果、橙子、香蕉、哈密瓜,取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之意。表示岳父家对女婿的热忱和美好祝福。

第一个“八”是:四荤四素八碟压桌菜。四荤为腱子、肘花、片肉、焖子;四素是瓜干、皮蛋、桃仁、石花菜。压酒凉菜“腱子”打头,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石花菜”收尾,取其长长久久,好事连连不断之意。

接着上八大碗、八小碗,主菜讲究“带”,一大碗“带”两小碗,小碗后跟一道点心,叫“带子上朝”。先上的是前四大碗带八小碗、四道点心,分别是大碗红烧海参,小碗小酥肉、小碗烧山菌,点心烧麦;大碗红烧肘子,小碗过油肉、小碗珍珠丸,点心鸡丝卷;大碗香酥鸡,小碗腰果虾仁、小碗酸辣鱼,点心爆香冰凌;大碗八宝饭,小碗松籽玉米、小碗拔丝苹果,点心雪梅酿。随之再上后四大碗——氽丸子、银耳莲子汤、虾干白菜汤、漂糕汤和两大碗米饭,再每人一小碗漂抿蛐。这两个“八”十六道菜品中,每个菜都含有美好的寓意,如:主菜“红烧海参”打头,叫“红开喜宴,满堂喜气鸿运来”,“拔丝苹果”代表幸福平安的日子长又长,“珍珠丸”寓意荣华富贵一生一世。

第七部分、药林寺之药、之林、之寺。

药林寺森林公园,适宜松树、山花、药材、百草等各类植物生长,据不完全统计,野生药材多达余种,这也是药岭山名的来历之一,药草主要有党参、甘草、黄芩、白头翁、桔梗、柴胡、远志、玉竹、苍术、车前子等。至于药林寺,本名清凉寺,因其地处药岭山中,后人将之山寺合一,故称药岭(林)寺,后人也直用药林寺之名代替了药岭山。所以在这里,药林寺既是寺名又是山名、地名。在殿堂右侧及背后,有近代建筑的院落两座,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原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二分区利华制药厂遗址。该寺也曾是抗战时期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战斗过的地方。寺内至今还保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

药林寺森林公园面积余亩,是平定县境内一片林相整齐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是油松和栎树,灌木有黄栌、刺梅等,园内有数十种飞禽走兽,是一个乔、灌、草相间,动植物共存的不受外界环境污染的动植物乐园。山中的森林景观:云霞雾凇、翠山红叶、林海松涛、奇花瑶草、绿衣斗士、谷壑藏龙等和绚丽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极大的丰富了该公园的景观资源。园中有多重古稀名木,如:易怒多目松、守寺三神、二仙把道、蓬松、三权鼎立、迎客松、栓皮栋等。春来翠绿如染,夏时气候清爽,秋季色彩纷呈,红叶似火,冬季银装素裹,青松独秀,是一处集修养、避暑、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药林寺,林海深深、古刹禅院,山势陡峭,沟壑深燧,山路迤丽,苍松翠柏,鲜花簇拥,气候宜人。园内有上至元代,下至明清的建筑群,有蜚声遐迩的石窟艺术。公园内的古建筑清凉寺,又名药岭寺,其创建历史久远,明嘉靖十三年(年)重修。该寺红墙金瓦,气宇轩昂,掩映于崇山峻岭之中,庙前顽石纵横四卧,有一巨石,镌刻有“药岭寺”醒目大字,周边松林似海,郁郁葱葱,显得古刹宁静清幽。沿石台阶向上攀登,途经待月石和月楼,便可达到寺内。在寺庙菩萨阁的正北为著名的清凉石窟,其雕刻艺术堪称一绝。石窟之上筑有三殿,正殿为大佛殿,亦称正殿,东西两侧;筑有配殿。另外西院正北建有子孙殿一座,各个殿内塑有各种佛像,塑艺精湛,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此外,园内还有蓬松、井沟泉、将台岭、一线天、待月石等多处景点。

清凉石窟,位于药岭寺殿宇之下,刻于明成化十二年(年),为天然巨大岩石雕凿而成。其门高2米,宽1.39米,进深5米。窟宽5米,高2.9米,正面凿3尊佛像。柱头雕有楼阁式和喇嘛式浮屠。石窟右面凿10尊罗汉像,9立卧,石窟左面也凿10尊佛像,其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头俱毁。石窟背面还凿有大小不同佛像12尊,顶部有4尊浮雕,中央雕刻有遒劲巨龙。其下正对八角井一眼为泉水,面积不足半平方米,常年积有清澈泉水。既不外溢,也不减少,传说,饮用此水可消灾防病,古往今来,被当地视为“圣水”。该井一有微光,窟顶巨龙便倒影其水中。在石窟外还有明代名人松严所书的“清凉石”、“脱尘”等,字迹毓秀。整个石窟造型奇特,构思巧妙,其雕刻艺术水平,为三晋罕见。

第八部分、鹊山村里说扁鹊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定公十一年(公元前),赵简子患病,五天不省人事,后请扁鹊为其治疗而愈。为报答扁鹊的救命之恩,赵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建庙。平定城则是在宋朝时建成的。“先有鹊山村,后有平定城”。

第九部分、两个传说

平定至迟在秦代已置县,在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中,积淀了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创世女神。女娲补天的传说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相传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祝融争夺帝位,共工战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断折,地球上除了人类所有生物灭绝,地球两极颠倒,九州崩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炼成最好的补天之石,实现补天夙愿,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一神话故事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


  平定也有一个与女娲补天传说相关的地名,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有东浮山,山上建有娲皇庙,历史弥久。女娲炼石补天在平定的故事,分别入选年内部出版的《平定民间故事集成》和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定县志》。


  故事梗概:远古时期,共工与祝融争夺帝位,共工战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断折,给人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玉皇大帝苦于人间天崩地裂,日月星辰暗淡无光,于是就差女娲氏携“三昧真火”下凡补天。补天需历炼五色之石。女娲氏选择的炼石之地就在今平定县的东浮山,因为那里有供支撑“天锅”用的三座“品”字形的山石崖,还有供炼五色石用的原料羊油干和石炭。女娲日夜兼程炼五色石不止,她把白天炼石剩的多孔石渣倒在东边,累积为之东浮山;夜间炼石剩的多孔石渣倒在西边,累积为之西浮山。附近的千年古村东古贝和西古贝也因为这两座多孔的石渣山而得名。后来,东古贝和西古贝村及周围的村民集资在东浮山建了用来供奉女娲的娲皇庙。


  娲皇庙中存明代平定知州陆深撰文的《浮山遗灶记》碑刻,碑文中载“女娲氏补天之处,其炼石灶尚存,山多产石炭胜他产,而所产诸色石亦可烧云。予尝荒唐补天之说……”陆深所谓“荒唐补天之说”道出的是:女娲氏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即是用当地产的煤炭作燃料炼就的。也就是说,平定盛产煤炭,其开采利用之始即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了。正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阳泉煤矿史》与之后山西省内公开出版的《煤炭工业志》等也都采用了陆深撰文的《浮山遗灶记》碑刻的照片,用以佐证地方煤炭的开采利用之始。


  二、老君种煤


  老君种煤亦为上古神话传说之一。老君即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是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太上老君在小说《西游记》中被尊为开天辟地之祖。相传老君为解人间燃柴取火诸多不便之苦,专门于世间为子民种煤,功德润泽千秋万代。


  平定也有一个与老君种煤相关的地名,紧临县城北面的鹊山村。鹊山村建有扁鹊庙,存明代李念《重修鹊山庙石记》。老君种煤在平定鹊山的故事,分别入选年内部出版的《平定民间故事集成》和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定县志》。


  故事梗概:远古时期,天上的玉皇大帝视人间燃柴取火诸多不便,于是就差炼丹的火神老君爷来到人间帮助种煤。老君降临人间的第一站选择的就是今天平定城附近的鹊山村,据传老君匆匆忙忙地于此种下煤之后就坐化而去了。在平定阳泉一带,煤的贮藏量非常丰富,有“煤乡”和“煤都”之称,相传当地的煤都是由鹊山村接种而后生成的。


  在当地凡有煤的村镇多建有老君庙,老君的生日在农历腊月十八,这一天各家煤窑都要停工,杀猪宰羊唱大戏,燃放爆竹,以供奉老君爷。境内最大的老君庙在石卜咀村,庙存元代的复修碑记,由此可见有关煤文化民俗在当地历史久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定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