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九月九喜遇重阳,听着歌声来饮酒
TUhjnbcbe - 2020/12/6 0:48:00

?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TAOLUMUSIC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折桂令·九日》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满江红·喜遇重阳》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席上赋白菊》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

重阳节民间传说——登高寻九节菖蒲:

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这个重阳,愿你幸福安康,阖家幸福。

好不好看,你说了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月九喜遇重阳,听着歌声来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