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又到了金秋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是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即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进行祭祖与敬老活动。在这个弥漫金菊清香的日子里,人们登高望远,思乡怀故。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相约登山是重阳节的特有习俗。
(重阳糕)
(菊花酒)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起源于南朝,历史悠久,对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登高赏秋、孝老敬老以度过重阳节。重阳节逐渐与中国繁荣的诗词文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重阳”可见于无数千古名句之中。
登高作为重阳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以其特殊寓意常常触发文人们的情思,许多诗人也为它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
但使酩汀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皆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菊花,自晋代陶渊明始被赋予了隐士的标格,为历代诗人吟咏。文人雅士将赏菊视作最钟爱的重阳习俗,并书写了无数为人们所传唱的诗篇。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而对于远离家乡与亲朋好友,独自外出求学的海大学子们来说,思乡怀亲似乎更像是重阳节的主题情感。或许,学子们能在这首名诗中寻得共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首首朴素的抒情小诗,却以其强大的张力跨越千年,感染着我们。正如诗人白行简所说:“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虽然我们远离亲人,但我们仍可用书信这一最传统而感人的方式传达自己的爱与祝福。
几点奶奶:
今天我去登五子顶了,山上的风还挺大的。你喜欢毛泽东说过:“年年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佳节快到了,我眺望目光所及,视野虽然变大了,但突然很想在平原地区的你。
仔细想来,你一直都在跟随我的步伐。从小时候追在我屁股后面只为让我多吃一口饭,再到我上学以后你为了交流方便自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