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日
秋意渐浓
天渐冷
家中老人可安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
工作再忙
别忘了去一通电话
问问身体是否安康
与他们诉说衷肠......
重阳节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节日
它满怀着爱与善意
告诉我们
别忘却那些故人
别忘记回家团圆
别忘记善待老人......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每到重阳,人们会带上酿酒和几簇菊花,来到亲人的墓碑前,说几句话,倒几杯酒,聊聊生活,诉说自己的思念......
??网友洋洋:我爸妈因为意外去世的早,我现在有能力可以带他们出去看看走走,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心里永远的痛,希望身边的同龄人,如果父母双亲健康仍在,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
??网友落花:九九重阳,每年携父母郊游,今年,只有行走不便的父亲,没了我的母亲,不知天堂,是否有重阳。
??网友金色的秋天:我的父母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父母那严肃、慈祥的音容笑貌总是会浮现在我眼前:他们在回家的方向盼望我,久久地站在路口送我出门而不肯转身......
??网友虎王:爸妈,你们在那边还好吗?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
??重阳祭祖,证明我们不曾忘却,他们从未在我们的心中逝去......
??重阳节是为了提醒你:父母一直在等你。世间皆可缓,唯有尽孝不等人。
??网友洪塔:我父母七十岁了,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儿孙操心了一辈子,眼睛花了,讲话也不清楚,手脚有点抖了。离家时,父母坚持送我到车站,我上车的一刹那,看到父母佝偻的身子,我忍不住心酸落泪,父母真的老了。我已帮父母买好了拐棍带回去,希望父母走路时不要滑倒了!
??网友勋勋:爸爸在天堂我不能尽孝,我只能更加爱和孝敬母亲,能尽孝的时候要抓紧,别做后悔的事情。
??网友秦时明月:母亲出行不便,一家老小陪伴她老人家开心快乐过重阳节。
??网友羅:一直以多陪伴爸妈为目标,很快就可以回到那个城市,经常陪在他们身边啦!
因特殊原因无法回家的人们
用言语表达了他们的思念
??网友暖阳:奔波在上班路上,愿家中老人安康,不能在特殊的日子陪伴左右尽孝,对不起。
??网友娟娟娟:重阳是我破壳之日,是妈妈的痛苦日,很想她,异乡工作第一年,不能尽孝,望她一切都好。
??网友77.zh:每年重阳节都和爸妈一起去登山,今年我在外地上学了,特别想回家陪爸妈。
??毕淑敏曾写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岁月是世间最狠心的贼,偷走了青葱时光,也偷走了康健的父母。
??今日重阳,在奔波的儿女们,别忘了家中还有蹒跚的老人,他们可能忘却世事,却忘不了等你回家!
久久重阳,
岁岁敬老。
社会各界都在用实际行动
尊老、敬老、爱老。
??陈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老人在食堂打饭。记者于中平摄
??图为广饶县广饶街道老年人养护中心与老人共度节日。
??图为胜利街道新医院走进盛世嘉苑小区开展“关爱老人眼部健康”义诊活动。
??图为河口爱心志愿者陪伴特殊老人踏青赏花。
??图为志愿者和老人一起聊天,了解老人的近况。
??记得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给他们让个座,陪他们说说话,帮他们拎拎重物.......让善意传递下去,等到我们白发苍苍那一天,也能收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善意。
现在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人们常在此日祭祖、推行敬老活动
其实
古时“重阳节”的意义与今时有些许不同
下面且听小编给你说道说道——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就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此外,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糕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赏菊饮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落叶寄托着思念
秋风捎带着牵挂
虽年年有重阳
但世事无常
不要让老人守望
关爱需及时
尽孝要趁早
来源:爱东营
审核:李正伟
编辑:刁雪卉
校对:张兰兰
投稿邮箱:dywx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