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白头翁
作者:谢京春
一只白头翁落在了祖母院子里的杏树上,它的个头不大,脑袋上顶了一撮白毛,在阳光下显得极为耀眼。
时节已经进入了夏天,祖母的麦黄杏快要熟透了。因为不舍得疏果,这会儿树枝已经快要耷拉到地上,祖母只好拿了竹竿支撑着硕果累累的树枝。
前一阵子我曾经告诉她,杏子们挤到一起是长不大的。祖母无动于衷,她觉得一棵树上能结出这么多的杏子是一件光荣的事。比起让杏子长得更大更甜,祖母更愿意在数量上取胜。
这像极了年轻时祖父在她身上寄托的期待,那时候他们刚刚结婚,年轻的祖母第一次经历怀孕。她曾小心翼翼地弯着腰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棵树苗,当时的她一定不会想到,不用几年她就会变成五个孩子的母亲。
白头翁每日不期而至。它占领着杏树的最高点,用它灵活的眼睛敏锐观察着全树的每一粒杏子,在成功躲过祖母仇恨的眼光之后,准确啄伤其中最为成熟的那粒麦黄杏。面对祖母的破口大骂,白头翁毫不惭愧,一旦得逞它便立刻抖动着翅膀扬长而去,然后计划着下一次的进攻。
与白头翁交战的最初几个回合里,74岁的老祖母常常一败涂地。很显然,她的体力已经不再允许她进行如此强烈的对抗活动。尽管年轻的时候她曾用地排车推着自己那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口气越过西边的山岭,轻松到达祖父所站立的那片长势旺盛的庄稼地。祖父从地里抬起头,看着眼前汗流浃背的妻子。这时候,祖母从身上掏出来两三粒刚刚成熟的麦黄杏递到祖父的手里,面露愧疚之色说:今年雨水太大了,杏子不甜。
念及往事,感慨良多。白头翁则趁着祖母神思游走的片刻再次发起猛烈攻势。祖母的美好回忆被无情打断,那只坚硬的花椒木拐棍紧随其后飞上了杏树梢。白头翁落荒而逃。祖母终于获得了一场小型胜利,代价是此后两天头晕目眩、食欲不振。
天气越来越热,麦黄杏到了成熟的关键时期。经过连续几日的阳光炙烤与水分蒸发,祖母的麦黄杏将会拥有最佳的口感。在这种焦灼的等待中,祖母与白头翁的对峙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早上四点,祖母已经穿好了衣服坐在树底,等待白头翁的到来。她的手里握着一只很长的竹竿,另一端系上了彩色的布条,用以驱赶。早饭环节早已在此前几十年的忙碌中被省略,此时为了保住自己的麦黄杏,祖母的午餐也在与白头翁夜以继日的对峙中被遗忘。白头翁有时会离开一阵子,但我的祖母却一刻不曾松懈。只有当夜晚降临,鹅狗入圈,鸡鸭上架打盹,鸟声归于寂静之后,祖母才肯起身回屋睡觉,然后预备着第二天准时起床。
白头翁每日光顾祖母的杏树,面对着不停挥舞的彩色布条,它终究一无所获。
连续几日的好天气催促着一树的麦黄杏快速变成金黄色。收获的时节到来了,祖母敲开了我家的大门。她的身体已经明显消瘦,说话的音量却有增无减。她站在我家的院子里大喊:快去,快去!
在祖母跑向我家的短暂时间里,白头翁决心发起最后的总攻,它的脑袋顶上的白毛几乎全部竖立起来,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明亮。祖母的声音在最后一刻到达:滚开,你这该死的鸟!她的音色洪亮宛如吹响的冲锋号。白头翁在惊慌之中离开了树梢转而盘旋在院子上空,嘴里不断发出咕咕的清脆声响。半个夏天的疲劳作战原本使得人困鸟乏,但是麦黄杏成熟的消息让白头翁和我的祖母又重新打起了精神。
在祖母的命令之下,一树的麦黄杏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被一网打尽。白头翁显示了自己的不满,它的叫声凄厉而响亮,花椒木拐棍便再次飞上了半空。
74岁的老祖母此刻脸上充满了骄傲和满足,她的一树杏子已经成功收获。这种骄傲和满足丝毫不亚于几十年前小姑从她宽松的盆骨中滑出来,在分娩的慌张与忙碌中,祖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五个孩子的母亲……
(谢京春,山东日照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部队,现为本科大三在读学生,张丽军“名师课”学员。)
点评
谢京春是我到山师大新闻与传媒学院后所带的18级戏剧影视文学的本科生。我不满意灌输式教育,因而在授课中带入一些对话性、挑战性话题,引同学们思考。谢京春是班里思维活跃的同学,每每下课后与我讨论未完全展开的问题。熟悉了,他把自己写作的小说给我看。我看了大吃一惊,里面有一些类似于莫言的魔幻文学书写,推荐给《时代文学》,发表了一篇。这篇《决战白头翁》同样写得充满了人世间的浓浓情意。一位多么倔强、可爱的奶奶,岁月带走了青春,但是没有带走对亲人、对生活、对麦黄杏收成的爱与坚定意志。有趣的是,把花椒木拐棍扔上天空的奶奶与那恨恨而飞的白头翁,在作者笔下都是很可爱的,是美的白头精灵。期待京春同学写出更多佳作!——张丽军名师课主讲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岳学者拔尖人才、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英才,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座研究员、特约研究员。
山东省首批、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兼任《百家评论》副主编、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青年文艺开启“名师课”
农村大众报新青年文艺自开办至今已有一个季度,本报的“沃土”“高粱地”副刊又多了些年轻朋友。他们当中,有在校大学生、“三支一扶”志愿者,还有大学生村官、返乡职业农民、各地引进的文化人才等。他们作品里带着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活力,让我们的“老副刊”多了一种姿态。相信其中的一些“文青”不久将崭露头角,未来文学道路上成果可期。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有的青年在邮箱里提问,什么样的故事值得记录,什么样的角度才吸引人?为解决“文青”们创作上的迷茫,“新青年文艺”栏目决定不定期开启“名师课”,由名师推荐教育教学中的好作品,择优陆续刊发,一段时期后,撰文综合点评谈创作。首期邀请到的嘉宾是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军。张丽军,男,年生,东岳学者拔尖人才、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英才,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座研究员、特约研究员,山东省首批、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7届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代表,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文联全国首届文艺评论骨干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26届高研班(文学评论)学员。兼任《百家评论》副主编、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青年文艺栏目期待更多的“名师”嘉宾,除了像张丽军教授这样的高校学术带头人,各地文学创作工作室、作协等,都可与本报联系(-)。我们期待发现更多的文学创作新人与团体。——编者“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