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经心悟第七章脏腑辨证论治
TUhjnbcbe - 2020/10/25 19:17:00

第七章脏腑辨证论治

第四节肺与大肠证治

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气、布津液、司肃降、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肺的作用在气,气和则外护皮毛,肺气肃降,津液输布,呼吸调匀。在病理上,气虚则呼吸短促,气逆则咳嗽气喘。肺易受外邪侵袭,引起咳嗽、气促,重者鼻流脓涕等症候。故临床治疗上常以宣肺、清肺、降气和止咳化痰为主。气虚者则宜补气,肺燥者宜养阴生津。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传送和变化体内糟粕即代谢废物。“传送”是指传送从小肠推移下来的糟粕;“变化”是指大肠对水分的吸收,把代谢废物变为粪便,经肛门排出。如果传送和变化糟粕的功能失常,则大肠积滞,常表现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症状。

1、风寒犯肺

常见于风寒感冒,风寒咳嗽病程中。

耳鼻俱凉、恶寒、不渴、无汗;初起喷鼻流清涕,后见咳嗽;口色清白,舌苔白滑,脉象浮紧。

外感风寒,邪郁肌表,肺气不得宣散,不能正常温养皮毛,故见恶寒,耳鼻俱凉,无汗;病在表,寒未化热,故不渴;风寒犯肺,肺失肃降,故作咳嗽,鼻流清涕。口色清白,舌苔白滑,脉象浮紧,均为风寒在表的表现。

辛温解表,发散风寒。

如荆芥、防风、麻黄、羌活、杏仁、苏叶、桂枝、前胡、葱白等。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薄荷、生姜、前胡、桔梗、川芎、茯苓、枳实、甘草)加减。

2、风热犯肺

常见于风热感冒、风热咳嗽、上呼吸道卡他、急性支气管炎等症

精神倦怠,发热而不恶寒,耳鼻、呼吸俱热,口渴、汗出,口舌干燥;咳嗽连声、夜轻日重,气促喘粗,鼻流粘涕或黄涕;大便干燥、尿短赤黄;口色偏红,或有薄黄苔,脉象浮数。

本证系风热之邪侵袭肺脏,故发热、口渴、汗出。热邪蕴肺,肺气不清不降,不清则咳,不降则气促喘粗。又以肺热烧灼津液,故见鼻流粘涕或黄涕,口舌干燥。热邪入里伤阴,故大便干燥,尿液短赤。起初口色正常,邪入卫分至气分,则口色偏红,口干苔黄,脉象浮数,这些都是肺热的表现。

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如银花、连翘、黄芩、桑白皮、桔梗、淡豆豉、桑叶、甘草、杏仁等。

酌用银翘散(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淡豆豉、桔梗、竹叶、甘草)重者加杏仁、桑白皮、瓜蒌等。

3、肺壅咳喘(肺痈)

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病程中。

咳嗽、气喘、高热、鼻流黄色脓涕,甚或腥臭,或有胸痛;便干尿少,口干,口色红或深红,舌苔黄燥,脉象洪数。

热邪侵肺,肺有实热,煎熬津液为痰,痰热相结,肺气不得宣通,故咳喘并见;肺热烧灼津液,故见高热,鼻流黄色脓涕,口干,便燥,尿少;肺气不利,故有胸痛。口红、苔黄、脉洪数,均为热象。

清肺平喘,化痰排脓。

清肺热,用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石膏、花粉、黄药子、白药子、败酱草、鱼腥草、野荞麦根、鸭跖草等。化热痰,用黄芩、瓜蒌、贝母、竹茹。止咳平喘,用麻黄、枇杷叶、杏仁、百部、马兜铃、白前、苏子、葶苈子、冬花、紫菀、桑白皮等。排脓,用桔梗、薏苡仁、冬瓜子等。

苇茎汤(苇茎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加味。选加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鱼腥草、荞麦根、虎杖根、桔梗、桑白皮、葶苈子等。胸痛加丹皮、枳壳、瓜蒌等。

4、肺虚热喘(肺阴虚)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的病程中。

精神倦怠、口干舌燥、咳嗽连声、日轻夜重,久咳不止,咳声低沉,呼吸较深,静则喘轻,动则喘重,容易出汗,或见鼻流白脓,口色红燥,舌上无苔,脉象细数。

多因肺阴亏虚,以致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而生内热,故见口干舌燥,容易出汗,咳嗽日轻夜重;肺气不能肃降,故有咳喘,久咳必虚,表现咳声低沉无力。口色红燥、无苔、脉象细数,均为虚热的反映。

滋阴润肺。

如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生地、贝母、白芍、百部、玄参、地骨皮、枇杷叶、牡蛎。

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百合、当归、白芍、杏仁、贝母、桔梗、枳实、甘草)加减。

5、风燥伤肺(肺燥咳嗽)

多见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程中。

发热而体温不高,干咳无痰,或痰粘而少,不易咳出;喉头疼痛,口干鼻燥,口色红,苔薄黄,脉浮数。

外感风热燥邪伤肺,故表现热证。风燥入里故无表证。由于燥热伤津,故口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粘而少;热邪留于咽喉,故喉头疼痛。口色红,苔薄黄,均属热象。

清肺润燥,滋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桑叶、杏仁、生石膏、党参、阿胶、麦冬、枇杷叶、麻仁、甘草)加减。如痰多加贝母、瓜蒌;热甚加黄芩、知母等。

6、大肠湿热

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等症的病程中。

发热,精神倦怠,食欲废绝,腹痛,腹泻,腥臭难闻,重者水泻带脓血,小便短赤。口干舌燥,口渴贪饮,气促喘粗,口色深红,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多因暑月炎天,湿热交织,负重过劳,或感染疫疠之气,或误食有毒食品,以致湿热或疫毒积于肠中,刺激肠壁而引起腹痛,下痢脓血。热邪上蒸则生内热而口渴贪饮,气促喘粗,口色红,苔黄腻,脉象洪数。热邪伤津,则小便短赤,口干舌燥。

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如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苦参、马齿苋、木香、郁金、枳壳、乌梅、柯子肉等。

如郁金散(郁金、大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柯子、白芍);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乌梅散(乌梅、干柿、柯子肉、黄连、姜黄)等均可酌用。前二方适用于急性胃肠炎,后者适用于小儿奶泻。

7、大肠燥结

见于便秘结症。

肚腹胀满,便秘结不下,或便粒小如羊粪,覆有粘液,尿液短少,

口色红燥,舌苔黄厚,重者可见灰黑苔,脉象沉而有力。

多因饮食失宜,或劳累过度,饮水短少等饥、饱、劳、逸内伤脾胃,脾失运化,胃气失降,水谷食物阻塞肠中,内热乃生,热邪灼伤津液,故粪球干小,大便秘结,尿液短少。由于气滞血瘀,气血不畅,故口色红燥,严重者赤紫。脾气蒸化胃肠湿浊而现黄厚舌苔。脉象沉实为里实的反映。

通肠攻下,消积导滞,破气散结。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或增液承气汤(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生地)加味。

8、大肠寒泻

常见于冷肠泄泻、水泻等症的病程中。

饮食减少,脘腹冷痛,泄泻稀清,贪饮,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

多因脾阳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失调,而又感受寒湿,或过饮冷水,停注于肠,刺激肠壁,以致脏冷气虚而腹痛、腹泻;又因小肠清浊不分,传入大肠,而致大便清稀,小便减少;由于病证属寒,故呈现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

温中散寒,渗湿利水。

温中散寒,如干姜、熟附子、小茴香等。渗湿利水,如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苍术等。

酌用理中汤(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或益脾饼(白术、大枣、干姜、鸡内金)加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经心悟第七章脏腑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