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活在宋词里的唐诗之05浪淘沙与代悲
TUhjnbcbe - 2020/9/28 11:54:00

『引语』

时光的洪流裹挟着人与事一路向前,流水无情,冲散了相依的人,冲淡了相聚的事,独留一人在天地间看尽世事变迁。在乐府诗《代悲白头翁》中,我们会看到唐初的才子刘希夷也不可避免地困在时光地洪流中凌乱;而我们熟知的豪放派词人欧阳修,也因为世事的无常在《浪淘沙》中展现了他细腻柔软的内心世界。浪淘沙欧阳修把酒①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②洛城东。总是③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④?①把酒:端着酒杯。②紫陌:紫路,此指洛阳的道路。③总是:大多是,都是。④“可惜”两句: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代悲白头翁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①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②,更闻桑田变成海③。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④。光禄⑤池台文锦绣⑥,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⑦能几时?须臾⑧鹤发⑨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①坐见:一作“行逢”。②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喻指时光飞逝,世事变化。③桑田变成海:《神仙传》:“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意思同上。④“公子”两句:白头翁年轻时曾和公子王孙在树下花前共赏清歌妙舞。⑤光禄:光禄勋,其生活很奢侈。⑥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⑦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⑧须臾:一会儿。⑨鹤发:白发。才子之所以被称为“才子”,文豪之所以被称为“文豪”,一切都是情有可原。人们都难免会有被时光戏耍的经历,然而他们却借助“明年花”这一共同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关于自身经历独特的情感体验,“明年花”中有悲己、怀人、送别和对宇宙哲理的思索,多重情思熔铸于一词,让诗词的魅力又一次照亮了抚慰了人们的心灵。『才子刘希夷诉说的“明年花”——“人生哲思”和“悲己”』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诗人,《旧唐书·文苑传·乔知之传》曾有一段这样一段记载:“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我们至少可知三件事:其一就是刘希夷的作品情感基调哀苦凄婉,其二就是他的一生都处在郁郁不得志的困苦之中,其三则是他因为过人的才气招致杀身之祸。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才气,竟能让人如此难容?答案全在这首《代悲白头翁》之中。“明年花”中的“人生哲思”诗歌中,刘希夷由洛阳桃李花起兴,春尽花落的时节漫天花瓣飘洒,落英缤纷带来一时的视觉盛宴,也预示这盛极一时红颜正在飞快地憔损。从桃李花在暮春中的飘零,这是眼前的实景触发了诗人对红颜消逝的联想,尽管“洛阳女儿”的花容月貌,既然是“花”一般的容颜,也必然如花一般难挡岁月侵袭,面对落花就像面对自己逐渐老去的容颜,只能在声声叹息中任凭岁月无情碾压。“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人与花的命运一样,但是人与花的命运又不一样,今年的花虽“零落成泥”,然而明年的枝头又将是一番繁荣的景象,花儿可以随着季节的更替重焕新生,但是人只能在时间的年轮里步步走向衰老,直到走向肉体消失的尽头。人目睹花儿一段时期内循环往复的生命,当油尽灯枯之时期望再见次年的花开则成了一种无尽的想望。诗人特意点出了“今年”与“明年”这样的时间节点,“今年”强调的是此时此刻,而“明年”强调的是不可预知的未来,瞬间即永恒的说法,在此时说不通的。刘希夷由眼前的落花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容颜凋敝的洛阳女儿,再进一步探究花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相对长度,年年会再见花开,但年年不一定能再见故人。刘希夷借由落花和红颜易逝对自己的生平进行了反省审视,这在初唐的诗人群体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熟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然而这一句正是衍化自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清人赵翼在《匝北诗话》中指出:”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知其意之所出。“赵氏所评道出了该诗随情涉笔却包蕴深广的特点,他把生命的困惑和迷茫及感伤感叹融进了明丽的诗境之中,理不苍白而景有含蕴,音韵和谐,自然天成,给人以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明年花”是未来时的事物,它拥有“年年岁岁”,永远青春富有活力,而人是现在进行时的存在,拥有的只是当下,并且稍纵即逝。他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的时空背景之下,个体在“明年花”所指代的时间面前显得的无比渺小,生命也无比短暂。“明年花”中的“悲己”刘希夷在对时光有自己的感悟之后,并没有戛然而止,他还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及到自我的人生境遇。一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承上启下,将话题转向了“自我”,并点明了他的处境:双鬓斑白的垂死之人。诗的前半部分出现的“花”与“女儿”实际上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此翁白头真可怜”直接表达了“悲己”的情绪,随后紧跟“伊昔红颜美少年”,回溯往昔自己也曾是翩翩少年,强烈的对比跃然纸上。时光一下被思绪拉回了诗人的过去,过往的他曾在“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体验王孙贵族的奢靡生活,沉迷绮丽的莺歌燕舞,在“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周旋于文人骚客之间谈论大江名川,风花雪月。而这如梦似幻的过往历历在目,“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昔日“友人”呈鸟兽散,过往的欢愉再难寻觅。一场病带走的不仅是往日的美好时光,也带走了容光焕发的美好容颜。刘希夷通过对过往生活画面的大量铺陈,极力在营造一段如梦似幻的青春年华,正所谓乐极生悲,如此美好的过往就像是对当下诗人孤苦伶仃、年老体衰的嘲弄,悲己之情就在这强烈的比对中蔓延,泛滥。从悲己的层面上而言,刘希夷的风流往昔就是“今年花”,这是曾经拥有的盛极一时,而“明年花”就是生命再次繁盛的状态,但是“明年花开复谁在?”一句道破了真相,“谁在”是明知故问,就是“不在”,鲜有人能再次经历那鼎盛繁华。“明年花”在诗人”悲己“的层面中就是对过往青春与繁华不复存在的慨叹、无奈与忧愁。从落花联想到女儿衰老再投射到自己的生平,这是对前人成就的超越。刘希夷围绕着“人生哲思”和“悲己”赋予了“明年花”独特的内涵。『欧阳修谈及的“明年花”——“怀人”与“送别”』天圣九年,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等同游,并娶胥氏偃女为妻。一年后,尹洙、梅尧臣相继离去,又一年后妻子胥氏病逝。欧阳修就在此后创作了这首《浪淘沙》。词作开篇写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点化了司空图《酒泉子》中的“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正是因为在词中增加了一个“共”字,使得整个句子有了新意。一个“共”字,包含着两层含义,如果联系“把酒祝东风”来说,就是指风与人的关系,表达了作者爱惜好东风,以此暗示要留住美好的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其次,对人来说,希望人们慢慢游赏,感受这难得的相聚,珍惜着美好的时光。此后点明了这游玩的地点“垂杨紫陌洛城东”,在洛阳城东边的道路之上,他们在此“携手”、“游芳丛”。词的上阕基本上就是单纯的叙事,然而这份叙事之中蕴含着脉脉温情:东风带来的舒适天气,依依的杨柳在东风的吹拂下缓缓摆动枝条,花团锦簇中,与同游的人儿手握手,眼前的景令人舒适,身边的人让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美妙,所以才会沉浸其中,一个“遍”字表现出他们游玩的尽兴与忘情。然而这份温情却并非却因为“当时”一词,与现在形成了一道沟壑。良人与美景都属于彼时,回忆历历在目,而现实又是如何呢?这就为词人下片的转折做了铺垫,使得情感的过渡更加自然。“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词人直接抒情表达了对人生聚散的无限怅恨之情。那么诗人在怅恨什么呢?“今年花胜去年红”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这说明作者今年又去赏花了,还强调了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和鲜艳,以乐景写哀。作者写的“今年”照应了上片的“当时”,看到再次开放的花就重温的过去同游的欢愉。词人实际上是在对去年同游的人发出邀请,希望能再次同游。“今年花胜去年红”此句结束后,立马跟上的是一个句号,这一方面是为了与上片的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顿挫之感。词人看到了今年花比去年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下文只能通过人的情感去填补,去年有共游的欢畅,今年除了花什么也没有,只有无限叹息与惆怅。然而这样的叹息和惆怅似乎还不是情感的终点,“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一句将情感更推进一个层次。今年的花胜于去年,我们无法共同欣赏,而明年的花会更好,但是相聚的时刻还是遥遥无期。过去的欢愉,到了如今变为了惆怅,延伸向未来便演变成了遗憾。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人们常常把这首诗看作是单纯的友人送别诗,送别的人是当时与词人一起再当地任官的尹洙、梅尧臣,词人怀念与他们把酒、赏花、吟咏之趣,故而生发出难再见知己的慨叹,这是从空间上而言的聚散无常。然而此词亦还是一首悼亡诗。“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与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立意相近,只是杜诗意在伤老,此词意在惜别。结合该词的创作背景,正值欧阳修新婚妻子病逝之后,杜诗中的“健”仿佛也暗指惜别之人的身体状况,因为身体欠佳导致无缘再见“今年花”,更遑论“明年花”,这是一种天人永隔的离散之痛。欧阳修对“明年花”的创造性改造,即体现在他设置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层次,“明年花”在“去年花”与“今年花”的基础上将情感层层推进,推向了高潮。同时他借助“明年花”抒怀的对象并非是单一的,既可以是友人也可以是亲人,表达了聚散无常,世事难料的无可奈何,甚至是悲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在宋词里的唐诗之05浪淘沙与代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