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你为什么不正视自己看不到你的不足和缺点
TUhjnbcbe - 2020/9/15 22:20:00
年7月读书笔记有点长字左右

七月阅读的第一本书《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一次次走向战争,这是为什么?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都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这是为什么?

阅毕,感慨万千,一个敢于善于反省的国家和民族,是值得尊敬的,不禁想起德国反思二战的电影《我们的父辈》,以及日本电影《人间的条件》。以史为鉴,一个国家如果消灭了理性反对的声音,就如同拆除了刹车中的狂飙汽车。

书中后部分内容中写到为什么日本人认为自己是“被害者”?提到影片《硫磺岛的来信》,影片故事从一封寻常的家书开始,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参与到惨无人寰的战争的,但国家的意愿洗脑着一部分民众,也强迫着一部分民众的意识。

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看完《硫磺岛来信》,之后随机翻看到比利时电影《芬妮的旅程》,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一样,都是有关二战中犹太孩子被迫害的电影。

《芬妮的旅程》不是演绎集中营里的故事,而是讲述通过儿童救援组织的帮助下,一群犹太孩子们几经转折,在无奈中与救援组织失联后,几个孩子成功救援了自己的故事。

电影中,最小的女孩儿只有四五岁,她问同伴:“犹太人不好吗?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同伴是大几岁已经稍微懂事的小孩,回答说:“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关于战争的话题难免带来忧伤和愤怒,在这个过程中,交叉朗读着一本利奥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写下的关于土地的著作《沙乡的沉思》。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

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出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景象,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无论是前半部分的散文,还是后半部的土地伦理都棒极了。

《沙乡的沉思》又名《沙乡年鉴》,我看的这版译者侯文蕙,翻译文字优美。纯净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作者的笔下,有橡树有兔子,有白头翁花有鹤。他会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因为对他而言,看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

只是,人们对风和日丽的景致再热爱,对世外桃源的生活再向往,也终究敌不过对美好经济生活的追求,挡不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种情形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善。我们热爱自然,我们热爱美景,却又用我们的“热爱”将自然的衡平之美生生摧毁。

这是一本很宁静的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品尝。于是我用了朗读的形式,这成为7月的第一本朗读书籍。朗读能够帮助我锻炼身体,还能练习口齿清晰,字正腔圆。

朗读《沙乡的沉思》那十天左右的时间,同时看了《长眠不醒》和《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两本书。

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之一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从《漫长的告别》开始,就觉得不对胃口,直到一忍再忍看到《长眠不醒》,终于肯定这类侦探小说不是我的菜,但不得不佩服钱德勒的文字洗练、简洁和精准,精湛的比喻绝对是值得学习的教科书级别的内容。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鸦片战争在研究》围绕着鸦片战争的进行展开了全面的分析,作者茅建海教授以琦善“卖国”作为绪论,由此展开,全面公平客观的解读了鸦片战争中的各个历史人物。

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引人入胜,如饥似渴的阅读这本42万字的书籍,我为我那贫瘠的历史知识感到羞愧的同时,感慨上学时教科书上短短几段字的背后,历史是截然不同的情况,迷局并非三言两语。

书中有句经典的话语: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真相是令人震撼的,震撼于“天朝”的封闭、愚昧、无知,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面对“夷人”就像面对“外星人”,从最初“坐井观天”的傲慢自大,到后来鼻青脸肿的狼狈不堪,尽管被现实狠狠的教训,却仍然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依旧固步自封、自欺欺人,而邻国日本却能够“明治维新”,不禁串联起刚刚看过的《日本人为何选择战争》一书。

震撼于官员对道光帝的欺瞒、哄骗竟然如此肆无忌惮,对官员来说,比起夷人的船坚炮利,更可怕的是圣上的龙颜大怒,比起被英夷占领的城池,更重要的是自己头上的乌纱帽。

震撼于从小学习的,历史课本上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的不少“权益”在当时却是积极主动争取得来的,“天朝”对平等、不平等的观念,对核心利益的理解,是如此与众不同、与今不同!

震撼的还有很多很多……

而让我唏嘘的是,对比当下,书中的“天朝”好像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时至今日,“天朝”的影子仍然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似乎仍是“自成一派”。

《沙乡的沉思》朗读完,找出一本关于宋词的书《温和的走进宋词的凉夜》,初读内容悲怆,不忍阅下去,干脆另起炉灶,读起一本很客观的书《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

这是一本以五胡十六国时代背景为主题的学术论著,系统的梳理了五胡十六国各个政权的历史,叙事清楚明确,算是一本简洁清晰的历史科普书。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也最让人忽略的历史阶段,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对算得上是其中非常非常典型的时期。

主标题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连一丝的感情都没有,而副标题才是重点明确,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迁徙总是真实的。没想到,在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很深的看法来自于日本人写的这本书里。

期间看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自传》和《崩溃:关于即将来临的失控时代的生存法则》,以及《晚秋》、《海街日记》和《隐秘的角落》。

面对《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自传》中的文字,几次落泪,艰苦的环境中,老一辈艺术家在敦煌的坚守是常人难以想象之艰难,更是当下社会无人能及之事。

十年前,我第一次去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故事震撼了无知的我,回来后为了写一篇游览莫高窟的博文,我看了十几本有关莫高窟的书。

十年过去了,莫高窟在满足更多爱好艺术的人们的需求之下,现在出现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在以樊锦诗先生的带领下,尽全力的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和适当的开发。

当年去莫高窟时,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参观,看到介绍该中心为日本援建,当时非常不屑日本鬼子的这种文化援建。时至今日,真是为那样的无知而感到惭愧。

年在国家博物馆看过“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的展览后,对展品的震撼,了解平山郁夫生平,我被深深打动。从樊锦诗的口述中了解到,平山郁夫与敦煌之间深厚的终身缘分。从书中才知晓,那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陈列中心是在平山郁夫的大力推动下才建设而成。

莫高窟在世界上的文化价值,频临的危机,以及樊锦诗先生的奉献,不必这里多言,新闻有目共睹,书中也有大量的普通人所不知的事实。别人帮着援建,自家人成天想着破坏环境为旅游经济挣钱赚业绩。

必须要提一下的是樊锦诗先生的爱人老彭,看到她和老彭相处的一辈子,看到最后送走老彭的内容时,面对文字我哭的稀里哗啦。

《晚秋》是一部让我掉了几滴眼泪的电影,这是那种看得懂的人看得懂,看不懂的人不喜欢的文艺片,如果没有借助弹幕上的一些内容提示,我可能也有一些get不到的点。正因为get到了,才真正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部美妙的文艺片。

汤唯和玄彬都演得很好。施工状态中的游乐园,汤唯和玄彬面对两个远处的情侣的双簧配音;门上的拳洞藏着别人的故事;长长的一个吻,把全世界的大雾都吹散了。

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自传》和《晚秋》而落的这些泪水并不悲哀,《崩溃:关于即将来临的失控时代的生存法则》里讲的故事才令人颓丧。

《崩溃:关于即将来临的失控时代的生存法则》讲述了历史上那些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剧案例,尝试从制度和工具上弥补人类天性的缺陷,追上技术进步的脚步,最大可能地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以史为鉴,分析严谨,推理缜密。不仅找出了复杂系统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且提出了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不喜欢这本书,一个个因为复杂系统的漏洞而导致的令人沮丧的故事,看得我不爽。

例如,美国三里岛核事故是系统中诸多小环节阴差阳错导致的,越大的系统越会因为互相矛盾的数据差异导致处理失当酿制大祸,非线性复杂系统尤其危险,得到的都是碎片难以完美拼图,核电站是紧密耦合和复杂程度双高。

我等小民还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为什么不正视自己看不到你的不足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