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图
大家好,今天鸟叔给大家讲一讲白头鹎,这是一种在城市里极为常见的鸟,无论你是在小区、公园、校园,还是行道树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听我说白头鹎,你可能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如果我说“白头翁”,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呀!”对了,白头鹎是书本上的叫法,咱们老话叫白头翁,也有叫“白头公”、“白头婆”的。
?鹎?
“鹎”是一个生僻字,古代用来指代一种腹部发白、头黑、小而且多成群活动的鸟,也被称为鹎乌。现在看来,“鹎”在古代指的就是白头鹎。现代观鸟活动的普及,让这个生僻字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死字活用的情况,在鸟类命名中十分常见,参加过我们观鸟活动的朋友都知道,先不说认识多少种鸟,认识的这几个生僻字就够在朋友圈里晒一晒,美上几天的。
来源:网图
白头鹎长得像这样:翅膀、背部黄绿色,头顶、耳羽、喉部白色,前额和枕部的羽毛黑色,胸腹部、臀部灰白色。这就是白头鹎羽毛的大致颜色,但是在不同地区有些许差异,例如两广地区的白头鹎头顶并没有白色的羽毛,但是耳羽和臀部仍然是白色的。大家要注意,白头鹎幼鸟的头顶并不是白色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部白色区域会逐渐扩大,以至于枕部的羽毛全部变白。这一点,倒是与人类相似,所以叫它“白头翁”十分贴切。另一方面,在繁殖季,白头鹎头部的白色羽毛要多于其它季节,科学家据此推测,“白头”乃吸引异性的装饰。
来源:网图
白头鹎声音清脆响亮悦耳,它是清晨小区里叫得最欢的鸟类之一,每天早上在白头鹎的歌声里醒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白头鹎亚成鸟图/任路
?白头鹎的扩张之路?
在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八卷》里,白头鹎的分布仅
限于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在北京偶有发现。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八卷记载的白头鹎分布图(成书于年)
同样,在年出版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白头鹎的分布与动物志中记载的大致相同。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记载的白头鹎分布图(成书于年)
这些专著记载了上个世纪白头鹎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进入新世纪,陆续有白头鹎向北、向西扩张的报道,最北到达了辽宁的沈阳,最西到了青海西宁。
年以后关于中国北方白头鹎新纪录的报道
而年出版的《东亚鸟类野外手册》将山东半岛划为了白头鹎的繁殖区。
《BirdsofEastAsia》中白头鹎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分布图
根据最新的民间观鸟数据绘制的地图显示,白头鹎已经扩散到整个华北、东北的一部分、西北的一部分,以及向西南扩散到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如今,白头鹎已经成为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常见物种,甚至是很多城市的优势物种。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关于白头鹎的最新分布图
?白头鹎适应城市的秘诀?
白头鹎一般不迁徙,扩散到新的地方之后,仍然保持了留鸟的特性,即便是在冬季严寒的东北,白头鹎依然可以生存下来,这充分说明了白头鹎的适应能力之强。
白头鹎扩散到新的地方之后,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显著降低,也没有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相反,白头鹎老家偏远山区的种群(如四川、海南、台湾),反而具有更低的遗传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分析显示白头鹎移民种群之间、移民与老家种群之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这进一步证明了白头鹎的扩散之路是成功的。种群历史动态的研究显示白头鹎的种群演化历史比较年轻,数百万年以来一直保持持续的种群增长趋势。
那么,白头鹎在适应城市生活方面有什么诀窍呢?它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呢?我们从生境、食物、巢址、繁殖率、抗干扰能力这5个方面来看一看。
生境
白头鹎生活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栖息于小树或者灌丛里,也见于高大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这样的环境在哪里最多呢?当然是城市和农村了。我国城市的发展不过数十年,城市绿化以低矮的乔木、灌木和草本为主,而农村一直以次生林和薪材林为主。白头鹎不需要连片的森林,在斑块状的树林里一样可以度过一生,而且这种断断续续的环境不影响它和邻居之间的串门,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不因破碎的生境产生隔阂。
食物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除了繁殖季节吃肉多一点以外,其它时候都是以水果、草籽为主,偶尔也吃嫩芽和花瓣。它吃的都是城市和农村常见树种的果实,如苦楝、桑、石楠、构树、山楂、女贞、卫矛、棕榈、蔷薇、樱桃、酸枣等树木,食物充足,而且不用飞老远去找,节省了大把的能量和时间。白头鹎能吃的荤菜包括甲虫、蜻蜓、蝴蝶、蛾子、豆娘、蚱掹、蜜蜂、冬斯、苍蝇、蚊子、蝗虫、蚂蚁、臭虫、天牛、螳螂等昆虫的成虫和幼虫,以及蜘蛛、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在人类活动区,白头鹎还会吃农作物种子、米粒、人类食物的碎屑。
所以,你可以发现,白头鹎几乎不挑食,它的食物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正是这种不挑食的良好习惯,让它在城市里扎下了根。
来源:网图
巢址和巣材
白头鹎的窝一般不会超过4米高,而且大多数时候选择小树或者灌丛来做窝。这样的地段在城市里简直到处都是啊,俯首可拾。白头鹎的特别窝像一个很厚很厚的杯子,杯口内壁直径7厘米左右,深6厘米左右,杯壁厚3厘米。这是一种不大的巢,但是足以容纳4只小鸟。白头鹎做巢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选择附近容易找到的材料。白头鹎的巢明显的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主要由细草茎、细草根、棕榈丝、竹叶、种皮、花絮、羽毛等天然巢材构,中外层则含有较多的人工材料,如塑料薄膜、塑料绳、布条、棉花、石棉瓦、纸等。
由此可见,白头鹎对做巢并不挑剔,这也是它能够在城市里大量繁殖的一大原因。
繁殖率
白头鹎3月份就进入繁殖期,一直要持续到8月。据观察,白头鹎一年可以繁殖2窝,甚至3窝,每窝产卵3-5个。由于天敌捕食、恶劣天气影响、人为捣毁等原因,从产卵到幼鸟出飞的过程,总有一些意外发生,如亲鸟放弃了巢穴,放弃孵卵,卵被天敌吞食,被人捡走,幼鸟掉落地面,幼鸟病死等不幸的事情。但是,总的来说,总体成功率可达35%,也就是说,一对亲鸟一年至少可以成功养育出1只小鸟。白头鹎的平均寿命可达10年,2-3岁性成熟,以这样的繁殖成功率,足以保证它的种群保持正增长。
抗干扰能力
鸟类的通讯主要靠吼,因此鸟类发展除了丰富多彩的叫声,有的表示“喜欢你”,有的表示“有好吃的”,有的表示“有敌人”,有的表示“我饿了”。当表达不同意思时,鸟类的声音会出现高低、长短、音色、语句等变化,这些变化多端的声音不仅是取悦了人类,更是决定鸟类种群存亡的关键。
试想一下,当我们处在一个吵闹的环境里,要听清楚对方的声音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同样,在城市喧嚣的噪音中,如果鸟儿彼此听不到对方的声音,那它们怎么能躲避危险?怎么能求偶繁殖?怎么能养育后代?因此,随着城市的扩大,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鸟类逐渐退出了原来的地盘,让位给那些可以在高噪音环境下正常通讯的鸟类,比如,白头鹎。
研究显示,城市里白头鹎的声音频率要显著高于森林里的白头鹎,这样白头鹎就能够在城市里高噪音背景中听到彼此的叫声。白头鹎的鸣声可塑性,也是它适应城市环境,扩大分布范围的秘诀之一。
白头鹎抗干扰能力还体现在它性情活泼,胆大不怕人,时常有报道白头鹎在阳台上筑巢繁殖。甚至,当它的幼崽被关进笼子了,亲鸟还会飞到笼子前喂小鸟。
引自文献:宋泽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人们的保护意识,正是爱鸟护鸟意识的增强,才使得白头鹎这种抗干扰能力强的鸟类得以在城市里如鱼得水,保持甚至扩大自己的规模。
建国以来的大半个世纪里,中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的砖瓦房被高楼大厦替代,大量农田变成了城市。原本城里的优势鸟种也发生了变化,以成都为例,七八十年代成都的优势鸟类是家燕、麻雀、白鹡鸰、白腰文鸟和棕扇尾莺,到了现在,成都的优势物种变成了白头鹎、红头长尾山雀、白颊噪鹛和麻雀。小区里常见的鸟类不再是家燕和麻雀,而是白头鹎和白颊噪鹛,白腰文鸟、白鹡鸰只在公园里可以见到,棕扇尾莺更是从城市里消失不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白头鹎扩大分布范围,科学家猜测球气候变暖有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方的气候和栖息地变得和南方相近,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鸟类种群的北扩。
?白头鹎在文学艺术上的地位?
白头鹎自古被成为白头公、白头翁,因其年少白头,常被文人用来比喻青春易逝,年华易老。正如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所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虽然这里的白头翁并不是指白头鹎,但是不妨碍文人墨客们用白头鹎来抒发自己感伤青春易老的情怀。我们来看这位元代老师写的诗:
白头公
元代:胡奎
青春流水去,白发见花羞。
山鸟缘何事,如今也白头。
我们人类会愁得白了头,你一个鸟,为什么也白了头了呢?
还有这位北宋的老师,对白头鹎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白头公
(北宋)魏野
有何辛苦有何愁,
个个林间尽白头。
细叶累巢花影暖,
微虫共食竹阴秋。
清音岂许黄莺伏,
素羽曾教白鹭羞。
唯尔鬓毛应似我,
相逢不用话因由。
你看,他对白头鹎的巢、食物、声音、羽毛的观察多细致啊,如果他那是写一篇论文的话,绝对可以发表在nature,sicence等国际最牛的刊物之上。
白头鹎还因我们四川的才女而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怎么回事呢?就因为卓文君写了一首诗《白头吟》:
白头吟
西汉: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xièdié)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shāi)!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诗本来没有写到白头鹎,但是到了李白手里就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李白诗浪漫主义诗人,他喜欢借物咏怀,世间万物、宇宙星辰,都可以在他的诗歌里找到用武之地。这不,李白也写了一首《白头吟》:
白头吟
唐代:李白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
你看,雄鸟在树上筑巢,雌鸟在找巢材,一副男耕女织的和谐景象。李白借此来比喻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初在成都相濡以沫的情景,为后文讽刺司马相如移情别恋做了铺垫。
于是,打这以后,后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拿白头鹎来写爱情的忠贞,如果大家去网上搜索白头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诗词。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专门写了一首白头鹎催人上朝的诗,非常生动有趣,读起来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早起上朝的官员。
鹎鵊词
宋代:欧阳修
龙楼凤阙郁峥嵘,荣宫不闻更漏声。
红纱蜡烛愁夜短,绿窗鹎鵊催天明。
一声两声人渐起,金井辘轳闻汲水。
三声四声促严妆,红靴玉带奉君王。
万年枝软风露湿,上下枝间声转急。
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
重城禁御锁池台,此鸟飞从何处来。
君不见颍河东岸村陂阔,山禽野鸟常嘲哳。
田家惟听夏鸡声,夜夜陇头耕晓月。
可怜此乐独吾知,眷恋君恩今白发。
诗中的鹎鵊,虽没人考证出到底是什么鸟,但是从古人的解释和诗中的描述,我认为应该就是白头鹎。天不亮白头鹎就开始叫了,叫了第一遍第二遍,官员们就要起床,三遍四遍的时候开始洗漱装扮,然后上早朝。
第三,白头鹎还有长寿的寓意,因此是传统书画的一个重要主题,常见的有“长春白头”,即白头鹎与月季花的组合;“富贵白头”,即白头鹎与牡丹花的组合;海棠白头,白头鹎与海棠花的组合。此外,还有梅花白头、桂花白头等主题。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
宋徽宗以白头鹎为主要元素作《腊梅山禽图》,并题诗一首: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宋徽宗腊梅山禽图
《富贵白头图》清居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枝盛开的海棠,上面栖息着一对白头翁,则寓意“堂上双白”。
《海棠白头图》清华嵒天津博物馆藏
寄托了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夫妻白头偕老和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心愿。
齐白石《富贵白头》
其实中国的传统绘画并不完全是写意,也有写实派,以黄笙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追求真实、细节,你们看他画的白头鹎,是不是和实际的很像啊。
有画就有诗,古代很多诗人以白头鹎画为题写了不少的诗篇,如:
题梅花白头公图
元代:胡奎
谁写罗浮梦里云,飞来山鸟意相亲。
傍人莫笑头如雪,占得江南第一春。
白头翁画
明代:李东阳
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
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
一个不起眼的小鸟,在古人的作品里有了非同寻常的寓意,在现代科学家的手里,成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工具,在工程师眼里,成为了让人类生活更和谐的参考物。在你我的心里,它何尝不是了解自然,走进科学的敲门砖呢?
参考文献:
1.曹长雷,郭心怡,王红霞,韩邦青,由玉岩.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及取食生态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42(15):-+.
2.陈伟,吴映梅,胡锦矗,余志伟,郭宗明.四川南充市城市白头鹎的巢址选择和巢材研究[J].四川动物,(03):-.
3.杜寅,周放,舒晓莲,李一琳.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鸟类区系的影响[J].动物分类学报.(03)
4.干靓,郭光普.基于生态位需求的高密度城区鸟类微生境选择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11):86-92.
5.高学斌,赵洪峰,罗时有,罗磊,侯玉宝.西安地区鸟类区系30年的变化[J].动物学杂志,,43(06):32-42.
6.韩轶才,姜仕仁,丁平.环境噪声对临安和阜阳两地白头鹎鸣声频率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02):-.
7.韩玉清.城市生境中五种常见鸟类的巢址选择及其之间的共存关系[D].南昌大学,.
8.胡忠信.对白头鹎繁殖习性的一点补充[J].动物学杂志.(04)
9.姜仕仁,丁平,诸葛阳,邬艳春.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J].动物学报.(03)
10.兰思思,张琴,黄秦,陈水华.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J].动物学研究.(03)
11.兰思思.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学及繁殖行为对城市化的响应[D].浙江师范大学,.
12.李炳华.白头鹎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01):36-39.
13.李东来,丁振军,殷江霞,万冬梅.白头鹎分布区进一步北扩至沈阳[J].动物学杂志,,48(01):74.
14.庞秉璋.白头鹎的食性[J].动物学杂志,(04):75-76.
15.朴敬爱,朴君,姜长阳.大连地区白头鹎的调查[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04):-.
16.宋泽民.东北鸟类新记录——白头鹎[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1-2.
17.孙全辉,张正旺.气候变暖对我国鸟类分布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06)
18.王玉军,于炜,鲁庆彬,武丙琳,陈静.白头鹎季节性集群行为动态研究[J].四川动物,,31(03):-.
19.吴先智,杨靖,朱章顺,李洪文.成都市区公共绿地野生鸟类调查初报[J].四川动物,(04):-.
20.徐雪怡,林源,伊剑锋,周放,余丽江.40年间红耳鹎在中国的分布变化探讨[J].动物学杂志,,53(01):17-25.
21.晏林波,周材权,袁施彬,黄泓升,罗丹,向明,周明强.南充市同域分布的白腰文鸟白颊噪鹛和白头鹎巢和巢材比较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7(12):43-47.
22.杨晓菁,雷富民.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J].动物学报,(04):-.
23.杨晓菁,尹祚华,雷富民.中国大陆地区白头鹎两个亚种的表型特征分析[J].动物分类学报,(03):-.
24.于同雷,符建荣,郭延蜀.四川南充地区白头鹎种群数量增长原因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04):-.
25.张凤瑞,邹祺,李保国,李学德.白头鹎、八哥、乌鸫生态位拓宽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
26.张琴.白头鹎生活史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D].浙江师范大学
27.张正旺,毕中霖,王宁,宋杰.北京2种鸟类的新分布记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
END
排版
绿山墙
文章
鸟叔
图文
不可商用